APP下载

生猪市场疲软如何应对

2012-07-07张遂平杨建春河南亚卫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中国畜牧业 2012年21期
关键词:高效益供需平衡养猪

文│张遂平 杨建春(河南亚卫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2012年春节过后,生猪及猪肉价格便开始一路震荡下行,4个月之内猪肉价格跌幅达20%,比去年同期下降10%;全国生猪市场也结束了23个月的盈利期,于5月底出现亏损。业内预计,2012年生猪价格起伏不会太大,应是一个小幅震荡回落的态势,去年高盈利的好时光已不复存在。“过山车”般的生猪市场行情似乎成为了养猪行业难以摆脱的一个“魔咒”。在2008年生猪和猪肉市场持续高价和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拉动下,生猪养殖快速发展,在2009年生猪生产周期性调整中,全国生猪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肉价随之出现下跌。由于上下多方的积极努力和生猪产能低谷期的积极调整,2010年6月中旬猪肉价格止跌触底反弹。受生猪供应偏紧、饲料原料价格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猪肉价格又一路飙升,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均创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在经历去年的快速上涨之后,今年又转而掉头向下,直至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在这“过山车”般的生猪市场行情下,如何应对疲软的生猪市场行情?笔者提出以下看法,供同行或养猪者借鉴。

一、运用市场规律,及时调整猪群结构

大的市场行情对于一个养猪企业或一个养猪场,确实不可改变、难以左右,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一些基本规律是可以被掌握和运用的,运用这些规律准确预测市场变化形势,及时调整猪群结构,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养猪业有一个抛物线形的规律,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规律,在养猪业低谷时多留后备母猪或增加后备母猪(这时后备母猪的价位也低),更新老龄母猪,调整种猪结构,为下一轮猪价回升奠定繁育基础。在猪价高峰期尽量抛售后备母猪或不增加后备母猪,以增加收入或减少投入成本。另外,运用生猪市场规律,在仔猪价高时及时抛售仔猪、转嫁养猪风险、提高养猪利润,也是猪场在调整育肥猪结构时可取的办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进行市场调研、科学的综合分析或论证,方能得出准确的预测或判断,以达到预想的结果。

二、发展适度规模养猪,提高规模养殖效益

有人说:规模就是效益。这话有一定道理。但笔者并不完全赞同。笔者观点是:倡导适度规模养猪。也就是说根据你的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能力,确定养猪数量,选择以达到获得最佳效益为目标的养猪规模,这就是适度规模养猪。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转型,猪场环保达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规模养猪已成为必然。究竟养多少、怎样养才算是“规模养殖”?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认识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规模养殖毕竟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规模化只是表象,来支撑规模化的还必须有专业化、规范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有的地方仅把养猪的集中在一个地方,绝对不能等同于现在所倡导的规模养殖。

规模养殖是改善并优化传统养殖的重要手段和模式,它包括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配套技术、员工培训、匹配的资源、规范的管理等很多关联性内容。规范化是规模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规范”更多的是一种岗位职责、操作标准与要求、流程、制度等,规范的内容很多是需要落实在“时间和数字”上的,规范需要量化才有效。离开了规范化管理,就失去了规模化养殖的意义,规模化只是取得高效益的前提条件,是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做保证,才能实现的。2012年,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国家政策将继续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倾斜,畜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这是时代的要求。因此,适度规模养猪是走出猪价暴涨暴跌怪圈的最佳选择。

三、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实现养猪高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外,核心的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养猪是个大课题,它涵盖有很多方面的科技知识。就如何实现养猪高效益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搞好科学饲养管理,降低饲养成本;二是搞好疾病防治,降低死亡率。这两方面谁的综合技术水平高,谁的效益肯定高,这是养猪成本高低和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养猪获得高效益的根本性保证,尤其是对规模养猪显得更为重要。

四、发挥市场调控机制,实现猪肉供需平衡

各级政府在实现供需平衡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实现供需平衡可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第一,发挥冷储体系作用,适时收储或放储猪肉。在粮猪比价达到或接近6∶1的平衡点时,及时收购生猪屠宰冷储,待猪肉价位高时适时抛售,以平抑猪肉价格。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或上涨,六部委于今年4月20日联合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提出将适时启动政府冻猪肉收储工作。这一新的调控政策,还增加了生猪价格过高调控预案,强调地方储备的新内容,更有针对性地防止猪价周期性波动。这都充分表明我国正在实施和在不断完善这一机制,这一机制将在今后猪肉供需平衡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根据生猪市场预测,通过适当限制或放宽进出口计划,实现猪肉供需平衡。从历史经验推算,肉类供应如果增加1%,价格就要下跌约7%,增加2%价格就要下跌14%,保守点的话也有10%。我国2012年进口140万吨猪肉,由于全球猪肉贸易量也就600万吨,相对于中国年5000万吨的猪肉消费量太少,且国外可供扩充的猪肉资源并不多,一旦多买的话可能又会使世界猪肉价格“飞”起来,这些因素都是要考虑的,因此,我们这里只能提出适当的紧缩或放宽进出口计划,这也是国内猪肉市场调节中的一项措施。

第三,实施供需对接,稳定生猪市场。有计划的根据国内消费量来确定生猪养殖量,使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来保持价格稳定。我国建立的活猪储备制度也是基于此而实施的一项具体措施。实现供需对接也是美国、日本等猪价波动较小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总之,根据生猪市场预测,及时调整养猪结构,掌握科学养猪技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用,合理收储放储及进出口管理,平衡生猪市场的供求关系,努力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以及暴涨暴跌、“过山车”般的生猪市场现状,既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使生猪市场稳定、协调、平衡、有序的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高效益供需平衡养猪
科技赋能 新模式引领农业创新高效益 “农行杯”山西省第六届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参赛项目简介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乌鸡高效益饲养技巧
2015—2025年水果供需平衡表/万t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