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型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色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

2012-06-29柴宗刚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年4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开发区兰州

柴宗刚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0 前言

城市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三个基本结构形态是城市体系的基本构成。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结合状态,反映城市空间网络的组合形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三个组成要素:一是城市形态,即为城市地区内那些固定要素(包括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话动和公共机构等)的空间结构;二是城市的相互作用,是指人、商品物资,以及信息知识在不同区位之间的流动;三是规定前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组织原则。

兰州市作为典型的带型城市,其空间结构是通过城市相互之间的内在机制将城市要素整合而成的一个城市系统。这一概念不仅指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既有实体要素又有经济和社会要素),并强调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兰州市区坐落在黄河谷地,东西狭长,黄河从西而东蜿蜒流过,东起桑园峡,西至西柳沟。兰州的主城区从解放初期的16 km2,拓展到了如今的221 km2。市区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万增加到现在的230万人。自从1954年编制第一版至现行的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已走过了近60 a的历程。现在规划区面积约 1 600 km2。主城区由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个较大的河谷川地构成,市区周围群山环抱,南面有巍峨的皋兰山、透逸的龙首山、苍翠的五泉山,北面有层峦叠翠的白塔山、五一山、仁寿山,东有将军岭,西有虎头崖,属于典型的河谷阶地型城市。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市中心区海拔约1 530 m,其南面皋兰山海拔2 129 m,北面九洲台海拔2 067 m,相对高差超过600 m。高低起伏的地形差异及南北两山的阻隔使得兰州城市自由扩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时也促成了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集合与分散,形成了兰州特有的带型城市空间形态。

这样的地形与空间特点就形成了中心城区空间规划结构:“一河两城七组团”。以黄河为轴,东进西出,两岸并举,突显南北两山的平衡发展模式。

1.1 城市建设形态分析

兰州市长期以来沿黄河成带状组团式发展,主要建设话动集中在城关、安宁、七里河和西固四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区建设强度已超出其合理负荷,出现了交通拥挤、污染加剧、环境恶化、城市绿化率降低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原有的以城关旧城区为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一河两城七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应运而生。

“一河”是指黄河,它是城市发展轴线,自东向西横贯兰州市区,支撑着兰州城市空间的发展。“两城”是指城关旧城和世纪新城。城关旧城是兰州市的经济发展中心,市区最初就是以此为中心,沿黄河轴线向外扩展成带状城市形态,这种形态的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纵向距离过长,必然导致城市规模不经济,因此,需要进一步培育另外中心,以克服边缘与城市中心距离过长的空间缺陷。为此,规划新城作为城市第二中心,位置选择西固、安宁、七里河交汇的三滩地带,重点发展高新产业、商业贸易、行政办公和教育、文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大项标志性公共设施,在接应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扩散转移的同时,带动城市西部各项事业的发展。(见图1、图2)

“七组团”是指市区七组团,即城关四组团(城关中心、雁滩、东岗、盐场),以及七里河、安宁、西固三个组团。城关中心组团(中心商贸区、行政办公区、科研教育区、城市生话区);雁滩组团(高新产业区、风景旅游区);东岗组团(城市生话区、仓储运输区);盐场组团(风景旅游区、城市生话区);七里河组团(城市生话区、工业与铁路枢纽区、高新产业区、文化体育区);安宁组团(仓储区、高新产业区、高教文化区、风景旅游区、建材工业区);西固组团(石化工业区、城市生话区)。七大组团之间功能互补,形成组团集合。

1.2 土地利用分析

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固五区和水登、榆中、皋兰三县,全市总面积1.31万km2,其中市区面积221 km2(建成区面积为150 km2)。全市常住人口331.01万人,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不足80 m2,为全国各大城市所少见。

城关区作为兰州的主要城区以发展机械、轻工和电子为主,同时也是兰州市的主要商贸、金融中心及主要居住区。用地主要为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教育文化、科技信息、生活居住等为主。

七里河区是机器制造、轻工、铁路枢纽为主的工业区,有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石油机械研究所、兰州通用机器厂、第二通用机器厂、第一毛纺厂、毛条厂、铁路枢纽站和机车厂等。该区土地以工业用地为主,但在部分企业破产重组的情况下,原有大量工业用地正在逐步转变为居民点,如第一毛纺厂在破产后,其原有生产用地现已被开发为大型住宅区曦华源。

西固区作为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有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热电厂、水厂等骨干企业,该区工业主要为工矿用地,在西固城福利区土地主要为居民点,西固河口地区主要是农业用地。

安宁区在长风机器厂、万里机电厂、兰新仪表厂和机床厂的基础上,以发展机械、精密仪表工业为主,区内西部的沙井驿为建材工业基地,同时区内还有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和兰州城市学院等高等院校,而且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该区土地主要为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及学校用地,随着近年来几个大型企业相继精简重组,大量工业用地转为居住用地,同时各个高校纷纷扩充校园,大量农业用地被征用,转为学校用地。

“城中村”是城市快速扩张留下的“欠账”。“城中村”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城中村”问题不仅兰州有,国内外大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城市,均为其所困扰。“城中村”改造,除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跟进外,大批农民需要进住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许多保障措施都要跟上,这些都得通过城市规划调控和城市财力的增长分步解决。所以规划的空间引导、改造的规范运作尤为重要。

从兰州总体上看,兰州市区工矿用地、农业用地在逐步减少,居民点、交通用地和其他用地呈现较大增长的态势。在未来的规划中更应曾加绿地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使城市有更多的游憩空间,更完善的服务设施。

1.3 经济活动分析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经济建设、工业化进程,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兰州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与沿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作为西北区域性商贸中心和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西部开发的重点。2011年,兰州市生产总值达1 360亿元,增长15%。兰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增长17%;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50亿元,增长17%。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50亿元,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3亿元,增长23.0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953元,增长13.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229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左右。

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但仍存在着诸如所有制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外向性经济发育程度低、高新产业比重低等诸多问题。工业发展中,国有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石油、化工、机械、能源、电子等传统产业优势突出。城市自身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展,结构越来越复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2011年全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投资和消费需求平稳增长,财政收入也保持平稳增长。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发展,并得到完善。

1.4 社会群体结构分析

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话动的集体。例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氏族、家庭一类群体;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邻里一类群体;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则是各种职业群体。兰州有几个城乡结合部,如雁滩、西固等,并在这此地方形成了城中村,现已对这些地区进行城中村改造(见3、图4);经过兰州市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雁滩(天庆嘉园、鸿运润园、新港城等)、黄河两岸(黄河家园、北岸公馆、实创现代城、金港城等)、西固城的福利区(亚太新村、西固花园、长业大厦等)、九洲开发区(九洲城等)为主的几个人口聚集地,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居住人口群体;高等院校集聚在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政法学院)、榆中和平开发区(兰州商学院、兰州陇桥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和夏官营(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在这几个区域形成了较大的高等院校群体;城关区的东岗(兰钢、二热等),西固区的兰炼、兰化公司等,安宁区的长风、万里厂等,七里河区的兰石厂、兰通厂等形成了主要的企业社会群体。

市区内部主要交通干道的交汇处,人流、车流量大,往往会出现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以及娱乐广场,如西关什字的亚欧商厦、西单商场和张掖路商业街,兰州西站的西太华、黄金大厦和新华书店,南关什字的西北书城和百安购物,以及融购物与娱乐为一体的东方红广场等,在这些区域形成了较明显的商业群体。

图3 城关区城中村改造规划图

图4 西固区城中村改造规划图

这些社会群体大都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和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职业群体,分布体现了明显的地缘特性和业缘特性。尤其城中村的分布和居住小区的分布状况,体现着强烈的地缘特性;高等院校集聚区、商业集聚区和工业集聚区明显的体现了强烈的业缘特性。这些分布同样具有显著的分布规律,是城市形成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影响因素。

1.5 公共机构分析

公共机构在我国被称为“事业单位”即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机构。设立公共机构的目的是为社会全体公众的利益服务,以保证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最低限度的文明成果,以弥补市场缺陷。

西固区的兰州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全市的自来水供应;刘家峡水电站和兰州第一热电厂主要向兰州提供电力支持;七里河体育场、红山根体育场、广场西口体育馆、雁滩的体育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体育锻炼场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商学院等高校为省内外居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陆军总院等为市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这些公共机构分布在兰州市各区内,为广大市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但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为适应兰州市的发展,今后公共机构的建设应向安宁、七里河、西固区倾斜。

教育事业围绕“均衡、公平”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招生政策,切实做好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放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4.6%。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工作全面启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建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已达到85%以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不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农村生态家园、小街巷整治、标准化村卫生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这些公共设施的分布对城市形态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围绕这些公共设施,城市形态呈现放射状的发展。

1.6 交通状况分析

航空方面:现已开通兰州至北京、上海、重庆、深圳、西安、武汉、福州、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温州、昆明、桂林、海口、济南、郑州、厦门、长沙、青岛、太原、乌鲁木齐、庆阳、敦煌、嘉峪关等36条航线,并开通有每周一飞往香港的定期旅游包机航线。

铁路方面: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也是东起连云港,西抵荷兰鹿特丹港的第一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一站。兰州到省内的张掖、嘉峪关、酒泉、平凉等城市均有特快列车往返,现又开工建设兰渝高速铁路。

公路方面:兰州有7个长途汽车客运站,有6条国道和5条省道经过。其中有:兰新公路(G312)、西兰公路(G312),包兰公路(G109)、甘青公路(G109),兰福公路(G316),兰荣公路(G309),甘川公路(G 212)和兰景公路(G213)。5条高速公路分别为兰州至天水高速公路、兰州至山丹高速公路、兰州至白银高速公路、兰州至临洮高速公路、兰州至西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市内交通:兰州以市区为中心辟有几十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市内各地,公共汽车2 000多辆。兰州现有8 000多辆出租车,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水上航运:兰州市区段约百里的短途水运通航河道建设,使黄河河道通行能力达到5级航道标准,预计远期兰州水运交通年客运能力将达到80万人次,年货运能力达50万t。

交通的分布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空间的布局,形成以交通线网为主的空间结构模式。不论从区域还是城市内部,其空间形态都受到交通线网强烈的约束和影响。

1.7 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空间结构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并且是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点,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金融中心和连接中、西亚及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口岸城市。京呼银兰、兰西拉、西兰乌、兰成4条数子光缆在此汇集,使兰州成为西北最大的通讯枢纽和网络中心。

兰州以其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带动和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发展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作用。兰州至天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把两地间的时间缩短至3个多小时;白兰高速公路,把兰州和白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大大缩短了兰州到白银的时间,2005年底兰州至银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其建成通车,使银川至兰州行车时间缩短至4个多小时;兰州至西宁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兰州到西宁的时间缩短至2 h;兰州至山丹高速公路通车,使兰州至张掖的时间缩短至6个多小时;兰州至临洮高速公路的通车使两地缩短至1 h。这些高速公路的建成都为兰州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兰州的带动下,兰州周边的定西市、天水市、白银市,以及兰州周边的城市经济近年都有了较快发展,兰州正在努力打造以兰州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以兰州西宁为主轴的兰西经济圈,以呈现出多层次多重心的立体发展格局。

1.7.1兰州都市经济圈

以兰州为中心、包括周边市州区县的兰州1 h都市经济圈。从兰州与周边地区的区位关系来看,构建兰州都市经济圈重点,是要通过加快兰州河谷川、榆中和秦王川建设,强化兰州核心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同时,狠抓产业发展方向、资源状况、环保要求等,以中心城区为辐射源,沿高速公路和河谷川地带进行产业布局,做特色产业,走工业强市之路,形成城市群,做大城市圈,提高辐射力。

1.7.2兰州—西宁都市经济圈

兰州方圆几百里之内,与兰州距离最近、同为省会级别的城市只有西宁市,两市相距只有224 km,又都处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及黄河上游地区,空间形态上紧密相连。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民族众多、观念落后,以及行政分割等原因,使两座近在咫尺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各行其是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上,与其作为西北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符,也难以发挥出中心城市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区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兰州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中心,西宁作为青藏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两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围绕着两座中心城市,出现了一个由省会城市、地区行政中心、工矿城市、县城等组成的带状都市圈形态,成为目前甘肃、青海两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带。今后的发展将依托兰西城市发展轴线,以两大城市经济区为核心,结合河徨流域城市规模、分布状况、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整合都市圈内各类要素和空间资源,以形成“两圈夹一轴”的都市圈宏观格局。

2 开发区的地域空间结构分析

2.1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开发区建设在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促进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同时,对城市内部结构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兰州市由于地形限制,城市建设后备用地明显不足,致使开发区建设多采用分散式布局,不仅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了区域优势资源,并为兰州市“东进西出,南伸北拓”的空间战略提供了发展平台(见图5)。具体来说,榆中和平工业园区的建设夯实了兰州东进的工业基础;连海经济开发区、西固新城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兰州西出的重要引力;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井驿新区、九州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是兰州北拓的具体实践;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彭家坪新区的规划布局则加快了兰州南伸的步伐。特别是从长远来看,兰州作为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其发展过程中用地不足、交通不畅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将不断加剧,跨出河谷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将会成为推动城市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有效途径。

2.2 对新城建设的影响

开发区大规模、高规格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类经济要素迅速集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其所在区域逐步具备了形成城市新中心的条件,从而加快了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结构向“双中心”或“多中心”结构演变。纵观国内大中城市,依托开发区来组织建设城市新区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天津市滨海新区、张家港市金港新城、青岛市新城区等城市新区的形成与发展均是依托城市开发区发展而来。

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兰州市在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以迎门滩、马滩和崔家大滩为核心建设新城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商贸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带动安宁、七里河和西固3区的发展,缓解城关中心区的压力,使兰州市用地功能结构轻重平衡,协调发展。由于新城核心地带位于安宁区,因此,作为安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有力推动安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新城核心的尽快形成,使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双中心”结构演变。同时,随着南北滨河路,以及多座跨河大桥的建设,主要依托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崛起的新城将为疏解老城区过密的人口和过重的功能负荷提供可能,为外来经济活动提供新的场所,也为大规模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促进新旧两城一体化进程创造了机遇。

2.3 开发区视角下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化

2.3.1 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

开发区建设带动经济空间结构调整的结果势必会连锁性地引发城市就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工作地点的转移、居住与工作空间关系的变化、对配套服务业的要求等因素,会引发开发区内部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加快开发区内外的人口流动,进而影响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分析表明,兰州市开发区建设对市区人口空间结构也产生了明显影响。

从人口总量来看,城关区历来是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人口最为密集;七里河区与西固区则是兰州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和石油化工基地,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聚集了大量人口;安宁区因在几版城市总体规划中都被确定为科技文教区,原有企业数量少,开发起步较晚,人口基数不大,因而在兰州市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小。但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安宁城关两区的人口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区。如果说城关区除开发区建设因素外,老城区在吸引人口方面也有一定先天优势的话,安宁区的人口快速增长则完全与开发区建设紧密相关。位于城关、安宁两区的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九州经济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为突出,进而导致人口年均增长率远高于七里河和西固两区。尽管从近期看,兰州市人口以城关最多、七里河次之、安宁最少的空间格局不会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就远期而言,安宁区人口总量还将进一步大幅增加,甚至不排除超越七里河和西固,成为仅次于城关的第一大人口密集区的可能。

开发区的发展不仅加快了人口在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聚集,同时对劳动者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人员比重大大高于传统产业,使得开发区容易形成一个知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的群体。仅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目前区内从业人员达27 437人,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43%,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 86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45.2%。高素质人口的空间集聚,使得城市人口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加速各类要素的内部整合与重组。

2.3.2对文化空间结构的影响

开发区多选择在信息支撑网络发达、高素质人才密集的地区,这种空间布局本身就决定了其容易形成文化品位较高、科研氛围浓厚的新文化空间。如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体部分靠近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37所高校科研机构为智力支撑的高素质人才密集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科技文教区安宁,区内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28所高校科研机构,从而为形成开发区浓厚的人文环境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发区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不断吸引高科技企业陆续入驻,如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蓝星清洗、兰港石化、奇正藏药、莫高股份、亚盛集团、兰光科技、可口可乐和民海生物等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瑞华电气、威信制药、好为尔集团、众邦电缆和飞天种业等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加快了己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也给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文化层次高、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的以企业高管和高级职员等组成的城市新富裕阶层在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使开发区周边成为城市商品住宅开发最活跃的区域,导致其商品房均价明显高于城市平均房价,进而逐渐产生了由城市新富裕阶层为主体的不同于一般社区的新型社区。新型社区的形成促进了开发区向周边区域的文化扩散,其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更体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如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边天庆嘉园、万国商厦、易磊华庭和康乐花园等中高档居住小区的建设,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实创现代城、黄河家园、桃海花园、省科教城、安宁庭院和众邦金水湾等高品位住宅区和大规模学生公寓的建设,不仅积极带动了周边区域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孕育了具有不同特色的社区文化。可见,不同文化社区在地域上的集中,必将加快其交流与融合的步伐,而文化的整合自然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兰州市开发区建设对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社会空间结构分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发展不仅加快了城市新城区的发展步伐,促使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双中心”以至“多中心”结构演变,而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成为了吸引城市新增人口的“蓄水池”,并通过新型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对城市文化空间结构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看出,在开发区带动下的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既伴随着地域结构的变化人口分布的重组和社会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出现了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城中村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空间极化加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政府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应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有序引导,在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与城市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3 兰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兰州作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本身发展就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分布都是沿着黄河两岸呈带状发展。兰州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一河两城七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兰州必将进入跳跃式发展阶段,将以发展兰州的卫星城为主,如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都已在榆中夏官营建成了本科校区;兰州商学院也在榆中和平开发区开始建设新校区。榆中县作为兰州的卫星城将成为新的高教区和居住区,在兰州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兰州以石化产业为主,因其产业链较短,难以吸收更多劳动力,因而难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不利于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调整兰州的产业结构,发挥兰州作为地区中心级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近几年来兰州大力发展商贸,建设了几个中心商业区,形成了西站、小西湖商圈,西关什子、张掖路步行街、南关什子及广场商圈和东部市场商圈。而且积极发展兰州旅游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不仅带动了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兰州都市经济圈。

兰州正在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1h都市经济圈和以兰州西宁为主轴的兰西经济圈,使兰州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重心的立体发展格局。兰州作为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的重要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兰白一体化发展是整个都市经济圈内的核心经济区,在推进一体化的具体建议上,其发展重点主要表现为六个一体化,分别为:

产业发展一体化:科学规划兰州、白银两市的产业分工,尤其是以兰白、兰刘高速公路为轴线,对沿线生产要素按产业联系进行整合,将这一带建设成各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的工业经济带。特别建议将兰州的榆中盆地、秦王川、皋兰和白银的刘川工业集中区作为兰白核心区建设的重点功能区进行规划和建设,创办兰州两个开发区的“异地工业园”。

市场建设一体化:沿兰州至白银建设和培育一条包含消费品市场、资本金融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和产权交易市场、陶瓷建材市场、物流集散基地的一体化市场流通带。

城乡建设一体化:以黄河沿岸和交通干线为骨架,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生态型、娱乐型和原材料特色加工型的新农村,并在两市之间建设各种居民休闲居住和娱乐区。

交通通讯一体化:加快城市之间快速干道的配套和衔接,尽早实现兰州至白银的轻轨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的布局。

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兰州至白银的绿色走廊,逐步形成由线到面的绿化,使两市的生态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社会事业一体化:不断缩小区域内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不断挖掘两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文化旅游业。

4 小结

通过对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以及开发区的地域空间结构分析,总结出带型空间结构的演化,以及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为未来兰州市的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布局提供良好的参考意见。

[1]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Z].

[2]石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01).

[3]丁成日.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单中心城市静态模型[J].城市发展研究,2006,(04).

[4]张骁鸣.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J].规划师,2003,(05).

[5]邱建华.交通方式的进步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2,(07).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开发区兰州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兰州琐记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