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频道制模式的网络制播规范及流程约定

2012-06-26胡键巧

电视技术 2012年12期
关键词:媒资转码码流

胡键巧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采、编、播、存、监、管、传等各环节都向数字化、网络化大步迈进。广电正面临着AV和IT高度融合的变革时期。在快速推进浙江广电集团网络化建设热潮的同时,始终保持冷静思考,“知而行,则行而远”,并非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不是为了网络化而网络化。特别是浙江广电集团实行频道制运营模式,即在集团一级管理层下,每个频道都设有部门栏目、编排、制作、广告经营等一整套频道运作所需的完整机构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每个频道都配备有前期采访、卫星直播车、新闻演播室、非编制作网等一条龙的技术装备,而集团层面各技术中心主要承担综艺专题类复杂制作系统及播出、传输、发射等集中式服务。全流程的网络化制播必将改变现行的节目生产方式,而改变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在充分发挥频道制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全网的整合开发真正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制播效率,从而为传统媒体创造新的活力。

1 浙江广电集团网络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稳步推进,目前浙江广电集团已陆续建设生产制作、播出发布各业务子系统,全网组成如图1所示。但这些孤立的子系统就像一个个孤岛,互联互通存在障碍,节目资源无法实现快速共享和交换,有价值的素材因为分布散落、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音视频资源价值链过短。而全面改造的电视播出系统、新建的网络电视台及IPTV等新媒体传播平台,都迫切需要通过全程网络化的主干互联来优化流程,实现文件化推送,构建全集团的在线媒资管理系统,实现传统广电与新媒体之间的资源深度整合和实时共享发布,打造一个以内容产业为主体的全媒体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平台。

2 浙江广电集团全网总体规划方案介绍

浙江广电集团全网以主干平台为枢纽,以中心媒资为归档沉淀,以生产制作、播出发布为双翼,打通各个业务板块之间的“任督二脉”,实现互联互通和媒体资产的整合开发。全网总体拓扑如图2所示。

其中每一个业务板块都是一个子网,包含一定周期的在线媒资循环使用。各板块可根据业务发展部署添加。

主干平台是实现各业务板块互联互通、全网统一管理服务的支撑体系。结合频道制模式,主干平台遵循“板块强大、主干灵活”的理念,秉承模块化设计原则,具备多次扩展能力,以后新建的业务板块就像搭积木一样一个个接入。主干平台模块化功能示意如图3所示。

主干平台在承担互联互通接口开发和数据交互调度中心的基础上,还部署了质量审核管理区,为安全播出提供全过程的质量监控;节目生产管理区,实现集团内部的版权管理及成本核算;高安全区,是全网的安全保障体系,也是防病毒软件和安全管理软件的分发管理中心;全网统一管理和服务区,实现统一监控、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时、统一消息发布等。

中心媒资通过主干平台对集团各频道的视音频节目和素材资源进行收集和发布回调。通过对内容资源的集中管理编目,深度加工、合理流通,提升音视频资料的内在价值,有效保护和盘活节目素材,实现媒体资源共享并提高资产利用率,满足资料存储检索、节目制作发布和内容版权经营的需求,为节目生产和新媒体业务提供服务。

3 全网互联互通的4个层次分析

互联互通是全网建设的最基本条件,首先来分析内在特征。系统互联互通在设计上可以分为4个层次,即网络层、数据层、元数据层、应用层,如图4所示。

当通过以太网、FC网等实现网络层的物理连接后,基础框架已经搭建,基于SOA的ESB+EMB双总线互联是主干平台目前最普遍的架构。

广电系统数据层的核心内容是视音频数据文件,参与互联的各个业务板块之间需要能理解对方的媒体数据文件,即实现格式兼容。各个域针对不同的应用选择最有效的编码方式,不同的编码格式直接影响存储空间、并发带宽和转码效率等。

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即视音频文件的描述信息及控制信息,包括节目代码ID,AFD等。各个业务板块在不同的建设阶段采用不同厂商的异构网络,各子系统的元数据定义互不相同。元数据也是各系统交互的握手信息,元数据在什么环节写入、继承还是映射,直接影响到子网间的关联耦合度。

应用层完成跨系统的业务应用,通过流程驱动和规则建立,在满足各业务板块功能基础上实现全网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互联互通的关键在于全网应遵循统一的规范标准和约定,包括视音频编解码规范、文件格式标准、媒体对象实体定义、互联互通接口等,也包括系统监控、质量控制、编目信息、网络运维以及安全体系设计、业务流程约定等。

4 全网规范和业务流程约定

1)系统互联播出优先。考虑到播出的时效性要求,及现阶段各业务板块的建设顺序,各生产制作子网主路通过专用FTP直连通道文件化推送到播出,媒体数据备路及元数据通过主干实现互联,同时应急通道采用蓝光介质下载送播实现三层备播机制。FTP直连通道需要考虑推送高峰时,播出域备播存储的并发带宽。

2)转码方面,各制播网在子系统内实现节目转码,把制作码流转成播出码流后经过审片,推送到演播室或播出中心的备播区。播出中心一般不主动进行转码,只对传送过来的播出码流进行MD5校验及质量审核。该设计的优点为:

(1)职责明晰。频道领导审片直接针对频道制播网推送到播出系统的播出码流,同时审看内容和质量问题,并可以解决因转码问题造成的频道和播出中心之间的问题。

(2)降低网络间的码流。迁移到播出中心备播区是较低码率的播出码流,可以减轻网络传输的负荷,提高传输效率。

(3)减轻播出系统的负担。由于节目制作存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异构网络的各家转码要求也不同,转码在制作域可以降低突发的转码要求对播出系统的影响。

主干平台配置部分转码服务器集群,为不具备转码能力的小网提供后台服务。

中心媒资原则上只接收并保留制作域上载的原格式视频文件,低码流在迁移到中心媒资的同时产生;中心媒资直接上载时高低码率同时采集产生,高清高码采用MPEG-2 IF 100 Mbit/s,高清检索低码采用H.264 Long⁃GOP,码率为1.5 Mbit/s,640×360像素,文件格式为MP4;高清蓝光盘直接源码上载高低码;标清高码采用MPEG-2 IF 50 Mbit/s,标清检索低码采用WMV 800 kbit/s码率,352×288像素,文件格式为WMV(延续现历史资料抢救系统已用格式)。

3)质量控制方面,原则上自动技审部署在各业务板块,推送播出之前由各板块内部消化。各板块末级的自动技审结果传送到主干平台QC环节,并保存在该资料的元数据中。技审科通过部署在主干平台的技审站点,对各频道的播出节目进行抽查,首先对自动技审结果进行确认,删除误判结果,然后播放高码流文件,对图像和声音进行技术审查。

4)全域式管理方面,基于节目代码为线索的全域式管理可以涵盖节目从生产制作、资源分配、播出发布、成本核算到版权经营等整个生命周期。现阶段节目代码的开发应用,在实现文件化推送播出的同时,着重针对将媒体资产管理前移到节目制作源头,推动有效媒资的及时归档,以及媒资再利用的版权结算等。未来可延伸为新媒体节目交易管理和版权经营等。节目代码由核心代码与送播代码两部分构成。

5)业务流程设计方面,所有栏目开办及电视剧采购报批时由集团总编室审核发放核心代码,各频道根据播出编排产生送播代码。制作域用户选择核心代码后登录非编界面,进行素材采集。完成节目制作后,送领导审核时匹配相应的节目全代码。经领导审核的节目首先推送演播室或播出,同时自动产生归档申请;系统利用后半夜空闲时间,通过主干平台,根据节目代码自动推送字幕分离版本、相应片比的素材、文稿等元数据到中心媒资。没有完成归档的素材无法在生产媒资中删除。节目代码发放流程如图5所示。

各频道在生产制播网内完成演播室节目的双路回采,干净版(Clean版)以制作码流回采,结合文稿归档中心媒资;成品字幕版用于编辑重播。

6)电视剧缩编方面,直接采用播出码流上载,即高清MPEG-2 IBP42250 Mbit/s、标清MPEG-2 IBP 15 Mbit/s。讨论了多种方案,在全网规划方案中选择在中心媒资内建设电视剧缩编网,各频道的电视剧购置后原版由资源中心统一上载入库,而编辑、审片工作站点前移到各频道,也就是说核心设备在中心媒资,但编辑工作站分布在频道里,供频道在各自办公室内完成缩编,不占用制作域的存储容量和访问带宽,不占用主干的迁移带宽。缩编版以工程文件保存,播出文件由中心媒资直接推送到备播域。各频道之间由版权所在频道及集团总编室授权后可直接调出电视剧,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彻底改善制播效率,在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为频道提供便利。基于频道制模式的电视剧缩编网如图6所示。

目前来说,最大的难题在于高清电视剧到标清地面频道文件化送播的转码效率。

7)应急备播介质,以蓝光光盘为介质下载送播出,制订专门的蓝光介质节目制作规范,每张光盘包括1个引导Clip1、1个播出节目Clip2。高清可直接以审核后的IBP42250 Mbit/s播出码流为记录格式,标清则以基带信号下载。采用蓝光光盘为介质有以下3个优点:

(1)上下载灵活方便,文件化方式或根据时间码以基带信号方式都支持,也可直接应急播出。

(2)审片便捷,只需在普通电脑上安装U1驱动器即可播放高码节目。

(3)无论设备还是介质都是高标清兼容,性价比高,适用于标清向高清过渡、节目交流与归档保存。

8)关于字幕分离,为便于节目资料的交换和再利用,制作域推送媒资归档时,成品节目采用字幕分离方式。目前,字幕分离在国内还是个难题,有2种方案供讨论:

(1)在制作完成并提交审核通过后,分别打包形成可交换的节目图文矢量文件和视音频文件。鉴于目前解决异构平台的字幕统一规范还存在一定困难,可在中心媒资部署少量不同类型的合成非编。制作域回调媒资中的成品节目时可选择是否需要字幕,同构平台可直接回调图文矢量文件,便于字幕修改;异构平台则通过非编合成后回调有字幕版节目。缺点:随着软硬件不断升级,同一个非编厂家的字幕系统未必相互兼容。

(2)制作域推送媒资时,直接归档有字幕和无字幕2个版本的成品节目,同时完成相应的文稿归档。该方案适用于任何异构网络间的媒资回调。缺点:成品节目多,占用中心媒资的1倍存储空间,后期字幕修改需重新制作。

9)关于AFD(自动幅型变换国际标准),对高标清同播频道,标清频道由高清频道下变换播出。全网默认缺省设置采用切边模式下变换,仅对高清电视剧、高清广告等特殊节目采用信箱模式下变换。基于播出系统仅在上载环节支持AFD插入功能,由电视剧缩编网推送播出域时,结合节目编排串联单写入AFD信号;高清广告在串编时写入AFD,经不同的演播室及转播车后能否透传AFD,还有待测试。

10)全网数据流向及网络链路。全网通过信息数据交换通道和媒体数据迁移通道,实现各业务板块间的元数据和媒体数据的交互,如图7所示。

5 小结

浙江广电集团频道制管理模式下,各频道的非编制作网已先行建设,全网建设需要通过主干互联把所有的网络连接起来,以节目代码贯穿各业务板块,实现统一管理和资源整合开发。随着各子系统越建越多,“壁垒”越来越多,业务越发复杂。让这些分隔开的资源和系统重新处于统一管理和调配之中,从各业务板块的“局部优化”提升到全网的“整体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要求、技术难度和协调力度都很高。各个板块的业务流程、码流定义、归档属性、编目细则、检索应用等都需要节目和技术部门达成共识,从实际需求出发,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而标准规范是一个“共同的约定”,是全网建设的利器。一个好的规范模型,有利于提高制播效率、降低系统日常的运营维护成本,真正发挥全网的整合优势[1-3]。

[1]杨燕存.浅谈电视台各系统互联互通网络化的实现[J].现代电视技术,2007(4):74-76.

[2]卢英锁.新北京电视中心媒资上下载系统的技术特点[J].电视技术,2009,33(11):85-88.

[3]闫维毅,沈和,申超超.电视媒体频道制管理架构中的培训体系构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9):45-46.

猜你喜欢

媒资转码码流
大数据技术的媒资档案管理方法
数字电视TS码流协议简要分析
天津台新闻云系统外来视频文件转码方案
视频转码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研究
一种智能化媒资检索系统的研究
基于IPTV点播业务的视频分段式转码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浅析媒资系统在电视台业务中的应用
MRG9000媒资卫士在市级电视台全台网的应用
一种比较ASN.1码流差异的方法
基于梯度的CCSDS压缩码流控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