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内存知己 三秦茶学扬陕西法门寺第四届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

2012-06-21韩星海

茶博览 2012年9期
关键词:法门寺学术论文茶艺

海内存知己 三秦茶学扬陕西法门寺第四届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

正值春华秋实,五谷飘香的时节,在古城西安激荡起了一缕缕茶文化清风。8月17日至20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陕西省和宝鸡市文物旅游局主办,法门寺博物馆承办的第四届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结下丰硕成果后圆满落幕。陕西副省长郑晓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宝鸡市市长上官吉庆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与闭幕式。

历史上重大事件与文物价值常让后人既新鲜又赞叹,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扶风法门寺就是这样。1987年春天,当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宝塔时,意外在塔下地宫中发现了深埋在塔下1113年不为人所知的数千件李唐王朝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珍宝。其中“法门寺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唐僖宗供奉的一组唐代宫廷金银茶器具,就印证了中国茶道根植久远、勃发于唐长安的说法,引起了学术界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从 1994年起,法门寺博物馆坚持以学术兴馆,文化先行的发展思路,先后举办了三届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内外产生出了良好的反响。特别是2004年,在杨凌举办了第三届茶文化研讨会后,时隔 8年,随着馆内学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一批新发现、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纷纷涌现。因此,经陕西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召开了第四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围绕两大主题展开的,即唐代茶道与茶文化研究、佛教与茶文化研究。从论文收集到会务筹备仅半年时间,收到学术论文上百篇,组委员会选编82篇到论文集中,其中20多篇在会上进行了宣读与交流,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程启坤肯定道:“史料翔实,亮点纷呈,刷新了国际茶文化学术论文研究的新纪录。”此次学术会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海内外茶文化界精英荟萃,儒释道流派一起品茶论道,相融相通。在这次茶会上,茶学界德高望重的工程院士陈宗懋,著名作家王旭烽,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门寺方丈学诚大和尚等代表除参会外,还提交了学术论文,争先恐后地发言,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现了喜人景象。被邀请的上百名专家学者中,宗教界人士占三分之一,佛教茶文化研究让茶禅一味的氛围更浓。

中华茶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持续升温,海外茶界人士更加认同。入选的学术论文中,有20多篇来自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代表作有日本山口纪子《中华茶文化对外宣传研究及海外茶文化研究》、小泊重洋《日本茶业的近况和僧荣西》、韩国古月龙云《关于禅与茶相结合的考察研究——以韩国禅与茶相结合为中心》、马美玲博士《泰国的茶文化》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异国他乡,茶文化的和谐包容性一直处于健康向上的领先地位。

法门寺唐代宫廷茶具以及陆羽《茶经》及其他茶文化诗词、文献研究达到百花齐放。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研究员的最新力作《唐开元天宝年间京都长安茶具考》、法门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李新玲研究员的《中国佛教茶文化论纲》、《中晚唐时期的佛教与茶文化——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史料为视点》等10多篇学术论文观点新颖,多有建树,特别是盛唐长安茶器具的辨识和认证,扩大了新的层面,颇具学术震撼力,充分展示出法门寺博物馆在茶文化学术研究方面的较强实力。与此同时,日本学者棚桥篁峰《法门寺茶器研究》更偏重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史料价值,王旭烽《大型茶文化话剧“六羡歌”中唐代法门寺地宫茶具的象征意义》更加注重于形象化思维,让精美的茶器唱出了大唐的古风雅歌。还有不少专家学者也侧重于唐代陆羽《茶经》及其他茶文化诗词、文献的研究,旨在还原“比屋之饮”的茶兴于唐、盛于宋的历史,把唐宋南北茶文化交流研究阐述得更加条理分明,使唐代茶文化研究高潮迭起。

为陕西茶文化、茶经济、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是空对空的高谈阔论,更注重了务实求真的效果。论文中有著名茶文化专家程启坤《论陕茶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余悦《唐代茶文化的南北传播与接受》、李三原《陕西皇茶——大美•始祖》等优秀之作,无疑是为炎帝故里、中华茶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陕西在作广而告之的宣传,这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史料基础上,也助推着陕西这个全国茶叶产业小省向又好又快的方面转变与跨越。

唐代宫廷茶道和僧人茶具演示首次公开亮相。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在论文《浅谈唐代茶艺和茶道》中说:茶艺就是品茗的艺术,品茶就是品人,茶品就是人品。而茶文化学者李新玲则从唐代茶诗看唐代茶艺认为,就是诗化的品茗艺术。为了让茶艺茶道茶文化熔为一炉,会上的茶艺表演就选定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艺术博物馆,上百名嘉宾手捧香茗,欣赏着法门寺博物馆组织的茶艺表演“唐代宫廷煮茶”、“长安禅茶”等,品盛唐文化的美妙意境。

法门寺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我国茶文化学术交流中的文化品牌。厦门大学教授丁俊之在论文中指出:《要充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法门寺茶文化源远流长,前途无量》一文,并不局限对于论文的阐述,而且以事实说话,道出了与会专家的心声。正因这样,茶文化学者竺济法、陶德臣等人,先后发来了 4篇学术论文,有人还寄来了他的茶文化著作,想以文会友,扩大交流。就陕西来说,走到全国的茶文化专家学者,起初都是通过法门寺博物馆的平台而成长起来的,也见证了法门寺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对此现象,还是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研究员撰写的一副对联说得好:“颂大唐丝路通衢三秦古刹称第一,歌盛世法门珍宝九州博苑叹无双”。这其中不知饱含着多么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真可谓茶文化风景这边独好!(韩星海)

猜你喜欢

法门寺学术论文茶艺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茶艺
法门寺里的琉璃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清单
“揭秘”秘色瓷 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