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气候舒适度视角40座城市的定量分析*

2012-06-08马丽君孙根年谢越法马彦如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客流量舒适度入境

马丽君,孙根年,谢越法,马彦如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在国外,有关气候与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2],如Hamilton等人利用气温、海岸线长度等指标构建了一个旅游气候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国际旅游流的影响[3];Richardson和Loomis的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游客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等[4-7]。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如郭康对我国干旱地区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8],杨贤为等对黄山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气象景观及其出现的季节和时段进行了描述和计算[9],唐德容论述了北雁荡山风景区的旅游气候优势[10],李秋等采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综合值作为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标,对环渤海地区8个城市的气候舒适度进行了分析[11],陈冬冬在分析黄山风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游客量与气候舒适度之间的相关性[12],孙满英利用舒适指数、风寒指数分析了九华山旅游气候适宜性及其对客流量的影响[13],麻学锋等分别对张家界等地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等[14-18]。本文在系统收集40个城市1977-1979年与2005-2007年两个截面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旅游气候模型,估算气候

变化对客流量的影响及地域差异。

一、30年来我国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分析

在系统收集1977-1979年和2005-2007年气候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模型[19],计算30年来40座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重庆以北绝大部分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上升,重庆以南绝大部分城市年综合舒适指数下降,其变化主要由所处地理纬度所决定。同时,由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城市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城市如昆明、沈阳等的变化呈现出与同纬度其他城市不同的变化趋势。在统计的40个城市中,共有23个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升高,其中昆明、乌鲁木齐、大连、哈尔滨等12个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上升较大,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较强,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在2.2~6.7;无锡、西宁、武汉等11个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上升较小,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较弱,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在0.5~1.7。其他17个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降低,其中贵阳、福州、重庆等12个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下降较大,对旅游业的抑制作用较强,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在-1.9~-4.5;三亚、南昌、沈阳等5个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下降较小,对旅游业的抑制作用较弱,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在-0.3~-1.3。从40个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的总和看,30年来年综合舒适指数上升了15.0,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表1 30年来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

从各月气候舒适度变化情况来看,40座城市1-3月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分别上升12.7、16.8、14.7。4月重庆以北各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均有所提高,气候舒适度升高,重庆及其以南的绝大部分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有所下降,气候舒适度降低,从总体看,40座城市4月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呈上升趋势,共上升14.5。5-8月大部分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有所下降,气候舒适度降低,40座城市5-8月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分别下降9.2、16.8、8.9和13.3。9-10月40座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整体下降6.7和4.2,气候舒适度降低。11月40座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整体上升22.7,气候舒适度升高。12月大部分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下降,气候舒适度降低,40座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共下降7.0。可以看到,1-4月和11月大部分城市气候舒适度升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5-10月和12月大部分城市气候舒适度降低,对旅游业有抑制作用。

二、30年来气候舒适度变化对城市入境客流量影响的估算

依据入境旅游气候模型[20]及表1中40座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化,计算30年来气候舒适度变化对40个城市入境旅游的影响,结果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重庆以北绝大部分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增加,重庆以南绝大部分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减少。在统计的40个城市中,共有23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增加,其中昆明、乌鲁木齐、大连、哈尔滨等12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上升较大,年接待客流量增长在4.1~12.3万人次;无锡、西宁、武汉等11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上升较小,年接待客流量增长在0.9~3.2万人次。其它17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减少,其中贵阳、福州、重庆等12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下降较大,年接待客流量下降在3.5~8.3万人次;三亚、南昌、沈阳等5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下降较小,年接待客流量下降在0.5~2.3万人次。从40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的总和看,入境客流量共增加28.4万人次,气候舒适度变化促进了入境旅游的发展。

表2 30年来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续表2

从各月客流量变化情况来看,1-3月绝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有所上升,40座城市1-3月接待客流量分别增加23.1万人次、30.6万人次、27.0万人次。4月重庆以北各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增加,重庆及其以南的绝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减少,从总体看,40座城市4月客流量接待呈上升趋势,共增加26.5万人次。5-8月大部分城市入境客流量减少,40座城市5-8月月接待客流量分别减少16.7万人次、30.7万人次、16.1万人次和24.2万人次。9-10月40座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分别减少12.8万人次和7.7万人次,其中郑州以北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上升,郑州以南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减少。11月40座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增加42.0万人次,其中,昆明及其以北的绝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上升,昆明以南各城市月接待客流量下降。12月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下降,40座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共减少12.7万人次。可以看到,1-4月和11月大部分城市月客流量接待增加,5-10月和12月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减少。

三、30年来气候舒适度变化对城市国内客流量影响的估算

根据国内旅游气候模型[20]及40座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计算30年来气候舒适度变化对40个城市国内旅游的影响,结果如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重庆以北绝大部分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增加,重庆以南绝大部分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减少。在统计的40个城市中,共有23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增加,其中昆明、乌鲁木齐、大连、哈尔滨等12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上升较大,年接待客流量增长在77.6~235.1万人次;无锡、西宁、武汉等11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上升较小,年接待客流量增长在16.5~61.1万人次。其它17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减少,其中贵阳、福州、重庆等12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下降较大,年接待客流量下降在65.8~157.5万人次;三亚、南昌、沈阳等5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下降较小,年接待客流量下降在9.4~44.7万人次。从40个城市年接待客流量的总和看,国内客流量共增加540.7万人次,气候舒适度变化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

表3 30年来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续表3

从各月客流量变化情况来看,1-3月绝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有所上升,40座城市1-3月接待客流量分别增加439.6万人次、581.8万人次、514.8万人次。4月重庆以北各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增加,重庆及其以南的绝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减少,从总体看,40座城市4月客流量接待呈上升趋势,共增加504.3万人次。5-8月大部分城市国内客流量减少,40座城市5-8月月接待客流量分别减少318.5万人次、584.2万人次、305.6万人次和460.8万人次。9-10月40座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分别减少244.5万人次和145.8万人次,其中郑州以北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上升,郑州以南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减少。11月40座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增加800.5万人次,其中,昆明及其以北的绝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上升,昆明以南各城市月接待客流量下降。12月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下降,40座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共减少241.0万人次。可以看到,1-4月和11月大部分城市月客流量接待增加,5-10月和12月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减少。

四、结论

本文从气候舒适度的角度出发,在收集40座城市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及入境旅游气候模型,估算30年来气候舒适度变化对城市客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气候变化对我国国内外旅游有重要影响,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我国国内及入境旅游客流量将增加或减少1.852万人次和35.263万人次;②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化主要由地理纬度决定,重庆以北绝大部分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上升,重庆以南绝大部分城市年综合舒适指数下降,40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整体上升15.0,其中1-4月和11月大部分城市气候舒适度升高,5-10月和12月大部分城市气候舒适度降低;③受气候舒适度变化影响,重庆以北绝大部分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增加,重庆以南绝大部分城市年接待客流量减少,40城市国内及入境旅游客流量分别增加540.7万人次和28.4万人次,其中1-4月和11月大部分城市月客流量接待增加,5-10月和12月大部分城市月接待客流量减少;④30年来气候舒适度的变化整体促进了我国国内及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从气候舒适度的视角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客流量的影响,在方法上有一定新意,对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①忽视了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如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②忽视了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模拟方程的精确程度有待提高。③气候舒适度变化对不同城市、不同月份客流量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描述的则是气候舒适度变化对40个城市客流量影响的平均状况。

[1] 马丽,方修琦.近20年气候变暖对北京时令旅游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3):313-319.

[2] 丁雨莲,陆林.旅游气候研究进展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5):7-11.

[3] Jacqueline M Hamilton,David J Maddison,Richard S.J.Tol.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a simulation stud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art A,2005,15(3):253-266.

[4] Richardson,R.B.and J.B.Loomis.Adaptive recreation planning and climate change:a contingent visitation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1-2):83-99.

[5] Susanne Becken.Harmoniz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the case of tourist resorts in Fiji[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art A,2005,15(4):381-393.

[6] Daniel Scott,Brenda Jones,Jasmina Konopek.Implication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for nature-based tourism in the Canadian Rocky Mountain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2):570-579.

[7] M Belen,Gomez Martin.Weather,climate and tourism:ageographical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571-591.

[8] 郭康.我国干旱地区的旅游气候[J].干旱区地理,1989,12(3):46-50.

[9] 杨贤为,邹旭恺,马天健,等.黄山旅游气候指南[J].气象,1999,25(11):50-54.

[10] 唐德容.北雁荡山风景区的旅游气候优势[J].杭州大学学报,1990,17(3):349-354.

[11]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49-153.

[12] 陈冬冬,章锦河,刘法建.黄山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变化相关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7):607-609.

[13] 孙满英,周秉根,程晓丽.九华山旅游气候适宜性及其对客流量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5):104-107.

[14] 麻学锋,孙根年,马丽君.张家界市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4):686-692.

[15] 吴普,葛全胜,齐晓波,等.气候因素对滨海旅游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0,32(1):157-162.

[16] 孙根年,马丽君.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22(7):34-39.

[17] 马丽君,孙根年,李馥丽,等.陕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资源科学,2007,29(6):40-44.

[18] 马丽君,孙根年,李玲芬,等.海口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11):1754-1759.

[19]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713-722.

[20] 马丽君,孙根年,马彦如,等.50年来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161-166.

猜你喜欢

客流量舒适度入境
两种舒适度指数在海南岛气候舒适度评价中的应用及对比分析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景区客流量预测模型研究
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大陆集团卫星摄像头通过智能互联提升驾驶安全性与舒适度
地铁开,玩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在交通枢纽客流量的实际应用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在交通枢纽客流量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