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柏散外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观察

2012-06-01汪成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7期
关键词:索状双柏红肿

汪成君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1]。20%浓度的甘露醇注射液为高渗性溶液,静脉输入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Ⅰ和前列腺素Ⅱ,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使静脉收缩变硬。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2]。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发热,甚至沿静脉走向发红、发硬,处理不当静脉呈条索状。近年来,作者采用双柏散加蜜糖外敷与50%硫酸镁湿敷局部对比发现,双柏散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治愈时间及舒适方面均优于50%硫酸镁湿敷局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9例机械性静脉炎均为血液病患者,男28例,年龄20~74岁,女21例,年龄24~70岁,急性脑血管病41例,颅脑损伤6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根据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的静脉炎判断标准:Ⅰ级主诉疼痛,查体局部发红或肿胀;Ⅱ级是静脉炎表现加上沿静脉走向出现红线;Ⅲ级是静脉炎表现加上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观察组Ⅰ级静脉炎5例。Ⅱ级静脉炎21例,Ⅲ级2例;对照组Ⅰ级静脉炎7例。Ⅱ级静脉炎15例,Ⅲ级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静脉炎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治疗组:将管口周围消毒后用安苏妥贴膜遮盖管口前端1 cm,双柏散30~40 g加蜂蜜调匀至糊状,自穿刺点上方1 cm处沿置管方向外敷,塑料纸覆盖、外敷料包扎,范围大于炎症局部1 cm,1次/d,每天敷药前观察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及静脉炎消退情况,观察疗程7 d。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取4层纱布1块,纱布块以不滴水为宜,稍大于皮肤红肿面积,30~60 min更换1次,每天持续湿敷。每天观察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及静脉炎消退情况,并记录臂围,观察疗程7 d。

1.3 疗效判断 治愈:红肿或疼痛消退,静脉条索状消失;显效:红肿消退1/2以上,疼痛减轻;无效:疼痛未消退或静脉条索状未消失。

2 结果

表1 7 d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表2 平均治愈和显效时间比较

从表1看出,观察组用双柏散治疗7 d内,治愈19例,占90.47%;无效比例少,总有效率达95.24%,而用硫酸镁湿敷7 d后,治愈11例,占55.0%无效比例多,总有效率仅为7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2显示,观察组疗效在3 d内,对照组疗效大部分在6 d以上。观察组在显效和治愈所需时间上均显著少于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静脉保护问题一直为护理界所关注,首先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合理选择静脉、输液针,科学用药、减少医源性损伤,加强患者健康宣教,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加温至(28±1)℃,呈恒温输入,可使血管受热后管腔增大,液体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的有效方法[3]。静脉输入的高渗液体前、后,静脉输注20 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药液,使渗透压降低,从而减轻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有研究结果显示,热水袋(40℃ ~50℃)热敷穿刺局部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缩短甘露醇在局部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局部瘀血,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当静脉炎不可避免的发生时,积极采用有效治疗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愈,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安全。

双柏散由大黄、侧柏叶、黄柏、泽兰、薄荷五种药物组成。具有抗菌、抑菌、消炎止痛、促进血肿消散作用[4]。其中大黄的药理作用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和炎症后期的组织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黄柏的药理作用能增加白细胞吞噬病原体及抑制细胞凝固酶的形成,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侧柏叶、薄荷同样有抗菌作用,薄荷中的薄荷醇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发生冷反射,导致皮肤血管收缩,清凉、消肿、止痛[5],而泽兰改善血液流变学,加快微血流速度的作用[6]。因此,双柏散具有降低局部组织液压,有利于组织细胞再生和修复,促进静脉炎的愈合作用。双柏散用蜂蜜调和成糊状以增加黏度利于贴敷在皮肤上,用塑料纸覆盖、外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不影响日常生活,由于薄荷的作用,局部皮肤清凉舒服,且治疗效果好。而硫酸镁因其高渗作用能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有效地止痛。经皮肤直接吸收,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红肿。但是在湿敷过程中,水分蒸发快,纱布易干燥变硬,不易紧贴皮肤而影响药液吸收。为减少水分蒸发,需使用塑料薄膜包裹,否则会影响皮肤代谢,而影响疗效。

表2显示,双柏散疗效多在3 d内,硫酸镁湿敷疗效大部分在1周以后,患者产生的心理负担随着炎症的时间延长而加重。双柏散外敷当天局部清凉舒服,敷药3~4 h疼痛明显减轻,第2天肿胀明显消退,可见静脉行径,3 d条索状静脉基本消失。因此,采用双柏散外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取材方便、简单易用、价格低廉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1] 边小辉,冯瑞娟.静脉炎防治与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2):60-61.

[2] 贾树艳.静脉炎防治的研究进展.海南医学,2011,22(l9):136-138.

[3] 成英,田雅娟.甘露醇致静脉炎的防护研究进展.家庭护士,2008,6(5B):85-86.

[4] 梁学政,吴昭璇.双柏散制剂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中国药业,2003,12(7):77-78.

[5] 王丽君,周小燕,梁思杏.双柏散外敷治疗炎性外痔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2006,11:89.

[6] 曹洋,谭开基,陈锐深.双柏散外敷治疗化学药物外渗性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刊,2006,24(7):1275.

猜你喜欢

索状双柏红肿
双柏散临床应用情况的研究进展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六)
按大陵穴拯救“鼠标手”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一例
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双柏散外敷治疗下肢骨折后肿胀的效果分析
茶籽油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术后肌注黄体酮局部红肿及硬结的预防效果观察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勘误
躲避蚊子有方法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