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副省级城市的比较

2012-05-14赵维良赵东霞

关键词:创新能力评价

赵维良,赵东霞,陈 瑶

(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竞争优势正由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演进[1]。城市创新能力是衡量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决定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研究城市创新的主要目的是要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以创新理论为指导,通过创新来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最终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准确地评价城市创新能力,对于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目标的选择和竞争优势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大连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大连为创新型城市创建试点。要提高大连城市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对城市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价,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城市创新发展对策,为制定城市创新战略提供依据。

一、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

目前城市竞争力、城市现代化等城市发展评价研究对城市创新能力指标多有涉及,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完整的衡量指标较少。Florida[3]从人才、科技、创新、多样化等角度提出创新能力指数,并对美国81个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张洁等[4]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4个层次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杨华峰等[5]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综合绩效6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侯仁勇等[6]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环境创新能力等六大类;郭华巍[7]基于主体-对象-过程模型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城市创新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方面来选择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知识创新能力:万人科研经费、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万人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课题数(项)。

(2)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万人专利授权数(件)。

(3)制度创新能力: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地方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例(%)。

(4)创新环境: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元)、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户)、每万人拥有电话和手机数量(部)、人均 GDP(元)。

2.评价对象的选取

对大连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的城市作为比较对象,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5个副省级城市作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对象。这些城市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条件,作为较大的行政区划单位,统计数据较易搜集,研究结果对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根据评价结果可以直观看出各个城市在城市创新能力上的相对地位,系统分析大连城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为大连确定创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3.评价方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思想,把多个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且城市创新能力的标准值没有具体依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选取15个副省级城市2009年创新能力指标数据,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Z-score方法将它们转化成无量纲数据。然后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经方差最大法旋转后,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6.860%,4个主成分 F1、F2、F3和F4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42.756%、16.105%、14.510%和13.490%。这4个主成分能够解释13个评价指标的绝大部分变化,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主成分,见表1。

表1 城市创新能力各主成分载荷及公因子方差

第一主成分F1包括万人科研经费、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万人专利授权数、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人均GDP和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比例,称为创新环境,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作为创新必要的基础条件,为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二主成分F2包括万人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课题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重,称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第三主成分F3包括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称为知识创新,它可为其他创新能力提供人才和知识储备;第四主成分F4包括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每万人拥有电话和手机数量,称为创新网络,为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和支撑。

二、大连市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确定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各维度后,计算15个副省级城市的得分情况,大连城市创新能力排在第六位,见表2。

表2 各城市创新能力得分情况

将各城市创新能力的F1、F2、F3和F4因子得分作为聚类变量,使用层次聚类方法对城市进行分类,结果15个城市可以分为五类:深圳、杭州、哈尔滨各自为一类,广州、南京和武汉为一类,其余9个城市为一类。深圳在15个城市中得分最高,尤其在F1上得分突出,即创新环境;杭州得分位于第二位,在F2上得分较高,即技术创新;哈尔滨得分位于第三位,在F3和F4上得分较高,即知识创新和创新网络。大连城市创新能力位于第六位,其中前两个主成分处于中前列,第四个主成分,即创新网络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得分较低。具体来看,大连城市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创新基础水平较高

城市创新环境较好,位于副省级城市第四位,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万人科研经费位于第三位,经济基础雄厚,人均GDP位于第四位,其他创新基础方面,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位于第六位,万人专利授权数位于第七位,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位于第七位,体现制度环境的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比例位于第三位。城市创新基础环境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上等水平,对城市创新形成有力支撑。

2.技术创新处于中等水平

大连技术创新能力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位于第八位,与杭州等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城市差距较大,也低于城市创新能力较弱的济南和武汉。其中万人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课题数位于第八位,并且与前七位差距较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位于第四位,而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重在15个城市中位于第十二位,影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知识创新不足

城市创新既需要现实的人力资源投入,也需要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尤其是人力资源储备的教育环境,更是决定人力资源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而大连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在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十二位,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对于教育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大连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位于副省级城市第十三位,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水平较低,地方财政对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4.创新网络较落后

信息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也是提高城市创新效率的有效手段。而大连创新网络位于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厦门,其中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位于第十一位,每万人拥有电话和手机数量位于第十二位。信息化能够改进城市经济运行模式,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也影响着城市的产业结构、需求空间和文明程度。因此,较低的创新网络水平影响了大连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体来看,大连创新基础环境较好,技术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而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建设处在副省级城市的后列,创新城市建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要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优化城市创新环境,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城市创新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提升大连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创新型城市建设反映了城市创新力的发展过程,必须以城市创新系统的完善为基础,通过多层次的方法和措施培育和激发城市创新能力,实现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1.改善城市创新环境

大连要根据城市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系统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找准城市创新方向。重视科技和人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增加科学技术投入,建设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型政府,建设创新服务平台,融合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城市制度和文化。

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城市创新能力的主体,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技术创新资金,不断拓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政府要积极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目前,大连地方财政对城市创新的支持力度仍显不够,应增加财政科技拨款、科技开发贷款和创新贴息贷款,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体系,还要通过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安排,鼓励、支持、促进企业建立各种科研机构。

3.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一定的超前性,即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也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目前,大连社会各界对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其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全民科技素质不高等。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加强学科规范化建设,提高学术研究的高度,提升大连的教育和人才水平。

4.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

职能部门要研究相关政策,制定标准,积极做好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建设,逐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与公众良性互动机制,发挥信息化在协调政府、产学研与公众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完善信息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从硬件上确保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和互联互通,提升城市信息流通能力。加强信息流动和应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投资效益。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促进行业内有序竞争与合作,提高行业的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1]李 娜,于涛方,陈 爽.城市竞争优势的驱动阶段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42-46.

[2]赵黎明,李振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创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03-306.

[3]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2002.

[4]张 洁,刘科伟,刘红光.我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4-77.

[5]杨华峰,邱 丹,余 艳.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6):68-70.

[6]侯仁勇,杨道云,陈 红.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141-143.

[7]郭华巍.基于SOP模型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8):50-52.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