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中国建筑的误区——王澍与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05-13顾孟潮

重庆建筑 2012年4期
关键词:建筑界王澍利兹

顾孟潮

(中国建筑学会 北京100022)

王澍此次荣获被称作 “建筑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他本人持续不懈的努力探索。同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他的陶冶之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事实再次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仍然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它是中国建筑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砥柱之一。

那么,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呢?在此,我将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的情况列了一个表(见表1)。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建筑界的“奥斯卡”,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我以为当凯悦基金会主席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之后,第二天会有铺天盖地的报道见诸报端,但是,没有。这时我才意识到王澍获奖这件事还只是建筑圈子内部的一个讨论,没有扩展到公众 (顾云端语 《中华建筑报》2012年3月6日14版)。这也是我答应写这篇文字的原因:在中国建筑圈外的反应寥寥可数,其原因就是很多人不了解普利兹克建筑奖,不了解中国建筑界的情况,不了解王澍何许人也?

因此本文从普利兹克建筑奖说起。

美国海亚特基金会(The Haytt Faundation)设立的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cker Archtecture Prize)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认为是建筑师最具声望的奖励,人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普利兹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商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很久以来就以支持教育事业、社会福利、宗教、科学、医学及文化活动而闻名。

普利兹克建筑奖设于1979年,其评选程序与奖项均依照诺贝尔奖的做法而设定。向每年度的获奖者颁发10万美元和一张获奖证书。从1987年起增发一枚铜质奖章,次年又增发一尊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铜质奖章的设计是芝加哥著名建筑师——人称 “摩天楼之父”的路易斯·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正面刻有“普利兹克建筑奖”字样,反面刻有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该奖接受所有国家的提名,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评论家、学术研究人员、建筑师、建筑社团或工业家,实际上如何对提高建筑水平做出贡献的人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而不论其具有何种国籍、种族、资金或意识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铜质奖章背面的三个关键词——亨利·沃顿1624年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关键词Firmess、Delight和Commodity当时翻译时推敲不够,译作“坚固、实用、愉悦”,后来又有人想当然地写作“坚固、适用、美观”就远离原义了。我觉得译为 “坚固”( Firmess)、“迷恋”( Delight)、“商品”(Commodity)更为准确,更符合普利兹克建筑奖对建筑艺术本质的认识(见普利兹克建筑奖铜质奖章影像)。

从该表中可以看到:34年来,获奖的国家达17国,以获奖次数计名次,美国第一(8次),英国和日本并列第二位(4次),巴西、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瑞士5国并列第三位(二次),其余9国(包括中国)均为获奖一次。

从颁奖所涉及的国家、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可以看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的眼光和水平,称该奖为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是大体名副其实的。它绝对是属于世界一级的建筑文化艺术奖项。截至2012年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自1979年~2012年共颁奖34次(详见表1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美国凯悦基金会2月28日通知国际建筑师协会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为48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国际建筑师协会公报》称,15年来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在中国杭州“业余建筑工作室”(Amattur Architecture)开展了一种负责任的人性化的、尊重环境的建筑艺术。王澍主张用“慢建造”的方式应对中国目前过热的建设方式。他用从传统建筑拆下来的废弃材料作现代诠释。王强调,“人性”比建筑艺术更加重要,建造工艺比建筑技术更加重要。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lord Palumbo)阐述王澍(wang shu)获奖的原因时说,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人们关于传统和未来的争论,成为持久深入植根于自然环境永远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建筑。

“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王澍回忆说:

“每年春,我都会带学生去苏州看园子,记得今年去之前

和北京一位艺术家朋友(艾未未)通电话,他问我那些园子你怕是都去过一百遍了,干吗还去?(我智商不够高)我愚钝,所以常去。在这个浮躁暄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造园,一向是非常传统中国文人的事。”

表1 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王澍以他读元代画家倪瓒《容膝斋图》描述为例说:“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而是先想什么是有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

他说:“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稍微细读一下这种描写都是有益的,比如说对画内房子的描写,说是“四根柱子”,柱子“很细”,这种词都不会乱用,其实都是在设计,在写的时候,已经是再次设计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这种判断对建筑师太重要了。……园林这个东西不可避免,在你做这个事情之前,你得有一个价值的判断,有一个兴趣的判断,你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活着,你得判断。否则你不会做这样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去做,为什么都乐在其中。”

王澍的建筑哲学观,强调对待建筑的态度和价值观判断。王澍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个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说,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容膝斋图》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王澍在美国大学做《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讲座时强调“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多少知识更加重要”,“我觉得这是决定性的分水岭,你的态度使你想了解多少与其有关的知识,哪怕有关它的书都读遍了也会愿意……历史上谈园子的人非常多,我觉得童隽先生认为,谈得最好的是《浮生六记》([清]沈复著),它基本上是一部小说,不是理论,而以一种和生命与生活有关的态度来描写。我受《浮生六记》的影响非常大,我试图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你写的方式和做的方式很像。”据在坐的美国同行反映,他们确实看到了一种和他们理解的建筑学完全不一样的建筑学。

王澍的第一个重要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书院图书馆,让建筑自然存在于“山”和“水”之间。他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用拆房现场收集的700万块不同时代的旧砖弃瓦构筑新楼。

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环境、关注建造工艺、关注建造材料……这就是王澍的建筑哲学、建筑价值观和建筑设计理念。

[1]许溶烈.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59-760.

[2]顾孟潮.建筑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66-169.

[3]严坤.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专辑(1979-2004)[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计成[明],李世葵,刘金鹏.园冶[M].北京:中华书局,2011.34.

[5]童明,董豫赣,葛明.园林与建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71-76.

[6]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人们相逢于建筑[J].城市空间设计.2010,(6):46-55

[7]UIA.Communique Inte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DB/OL].http://www.uia-architects.org,2012-2-28.

[8]耿诺.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N].北京日报,2012-2-29.

[9]李健亚.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N].新京报,2012-2-29(C12).

[10]方振宁.王澍,向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一声呐喊[N].新京报,2012-2-29(C02).

[11]李健亚.王澍,自信的城市建不需要“地标”[N].新京报,2012-3-1(C09).

[12]常非.王澍:首个摘得“建筑诺贝尔奖”的中国人[N].中华建筑报,2012-3-2(1).

[13]陈志春.建筑大师访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建筑界王澍利兹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阿尔瓦罗·西扎
——建筑界的“诗意”雕塑家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用倒置征服世界的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
战后世界的设计师矶崎新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THE CONCEPT OF BOKEH LIGHT EFFECTS IN PHOTOGRAPHY
雷姆·库哈斯:建筑界的搅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