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05-09桑知措杨杰

现代经济信息 2012年5期

桑知措 杨杰

摘要:本文以龙羊峡水库库区移民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问卷、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对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分析的结果指出了问题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青海,西部水资源重点开发区,与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所限,库区移民的前期安置补偿标准较低,又缺少有效的后期扶持,致使移民安置区生活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现移民安置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解决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范围和方法

1.研究范围。为确保调查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青海省龙羊峡水库作为研究样本。龙羊峡水库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灌溉、防洪、防凌、养殖、旅游等多种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水库地处高寒干旱地区,淹没涉及海南州共和、贵南两县的曲沟、铁盖、沙沟、拉乙亥、茫拉等5个乡,28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后期扶持人口29700人,其中农业安置21200人,分散安置1275人。在农业安置人口中,库区后靠安置7300人、县内近迁安置13100人、迁县安置800人,两次移民共投入安置资金1.5亿元。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并结合半结构式的访谈对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移民收入水平较低。由于库区移民群众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的经济作物较少,农业经济效益低。加之移民的文化水平低,農业技术落后,大部分移民区以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根本谈不上产业化。

(2)耕地资源少,粮食保障率较低。移民安置区耕地少、质量差。青海省地势高耸,坡地多,土质多为湿陷性黄土,保灌困难。开垦的土地需要多年才可以熟化和稳定。新开荒的耕地土质差、未熟化、肥力低,其中部分耕地由于土质疏松出现了严重的塌陷、裂缝等现象,部分耕地土壤透水性差,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产与收获,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吃穿住行的需求,丧失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坝区安置区,几乎无宜农开发的未利用土地,农业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

(3)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移民安置区虽已实现“三通一平”,但移民安置区的公共设施任存在严重老化、不配套,工程质量差、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排水和灌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故而,库区医疗、教育、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库区移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库区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制约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够。在移民安置初期由于当时人们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移民安置规划深度不够,移民安置方案与实施脱节。

2.投入不足。如果要从根本上提升移民收入,必须加强完善农业相关基础设施,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进而提升移民收入。在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多移民安置区的生产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严重制约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移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3.移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移民增收困难。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大多数移民由于前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运用不足以此制约了移民增收的渠道,阻碍了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入户调查,我们发现填写调查问卷的人中,有59.36%的村民,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或小学以下,18.75%的村民教育程度为初中。村民接受教育层次低,技能水平不高,也限制了当地村民寻求其他的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利于当地农民开展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转变工作重心。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健全移民补偿款拨制度和方式,例如:可以直接发放补偿款给移民,虽然总体上补偿的面比较大,移民具体也拿不到很多的补偿费用,但是可以从根本上、直接性的对移民生活进行贴补。又如:可以直接负担移民的水电费用,进而减轻移民生活负担。

2.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办理培训类学校。当地村民普遍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需求高。截止目前,全镇共有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学校9所,其中镇级学校2所,村级学校7所。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希望能多参加畜牧类知识培训,以满足自身家庭畜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贴近群众,开展适合群众需要的培训类课程。

3.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增加移民自身“造血”功能。要建立专项用于移民直接受益的资本金补助或小额贷款贴息,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厂。在此基础上,帮助移民建立实现产销一条龙的稳定收益渠道,使大多数移民有一个支持家庭经济的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白月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识别与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

[2]杨志平,胡宝,赖玺婷.广西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分析及其安置模式选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

作者简介:桑知措(1986-),女,藏族,青海黄南人,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读研究生,从事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研究。

杨杰,女,回族,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读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CX11024)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