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12-04-23袁龙义

绿色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

袁龙义,金 华

(长江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1 引言

恩施大峡谷位于长江三峡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恩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森林动、植物等生物资源,素有“鄂西林海”、“华中植物园”、“绿色宝库”、“华中药库”、“种质基因库”等美称[1~3]。山灵水秀的恩施大峡谷处于恩施州的怀抱中,那里民族风情淳朴,物种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它以其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被有关学者拿来与美国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足可以看出它极具潜力的开发前景。对整个恩施州的旅游业的发展将意义重大,既是当地居民休闲郊游的好去处,也能吸引更多恩施州以外的游客前来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巴楚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

湖北清江恩施大峡谷位于长江三峡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的一段。自然景区则主要由大河碥风光、前山绝壁、大中小龙门峰林、板桥洞群、龙桥暗河、云龙河地缝、后山独峰、雨龙山绝壁、朝东岩绝壁、铜盆水森林公园、屯堡清江河画廊等组成[4]。

2009年5月到恩施大峡谷景区进行旅游市场全面调查,拍照。针对所要调查的内容的不同方面,设计出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旅游地的旅游者进行调查,同时对主要的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并深入到旅游区内对居民调查,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得出结果,了解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共准备了120份问卷,收回113张,有效问卷率为94.17%。在考察的基础上对全部产品进行统计种类、类型,并进行评价,初步拟定有开发价值的产品,并进行全方位更为详细的调查。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一些有开发潜力的产品进行旅游产品开发SWOT分析。

3 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旅游资源优势

恩施大峡谷全长108km,总面积300km2。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和远古村寨等景点美不胜收,堪称5大世界奇观,是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的天然素材(图1~图5)。

图1 地缝配竖井

图2 清江升白云

图3 天桥连洞群

图4 绝壁环峰丛

图5 地缝接飞瀑

3.1.2 政策优势

为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推动恩施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让旅游业成为全面振兴恩施的重要产业。恩施州政府着力将恩施大峡谷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风景区,将其作为恩施州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3.1.3 地理区位优势

从宏观看,恩施大峡谷地处鄂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三峡之南,清江中游,正处于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带最东部、长江三峡与张家界2个世界级旅游区之间的走道位置,是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带与长江三峡旅游带的黄金结合部。同时,该区域又处于湖北省鄂西旅游圈之中,是清江民俗风情旅游线的重要地段。从微观看,恩施大峡谷距恩施市和利川市城区均为40km,与中国最大溶洞、世界特级洞穴腾龙洞相邻。

3.1.4 公众参与意愿强

恩施大峡谷旅游项目开发的公众参与性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者大多认为项目的建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所在社区居民的参与能真正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生态旅游所具有的扶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当地政府和人民所接受,从而获得他们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相邻的腾龙洞景区居民在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后,通过参与旅游服务,使许多居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3.2 劣势

3.2.1 旅游市场不规范

我国峡谷旅游开发历史不长,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市场竞争不太激烈,但暂时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指导。政府、旅游、林业、环保和文化等各部门没有统一明确的职能分工,容易在管理上形成混乱,造成对游客的伤害。

3.2.2 开发模式单一,旅游产品同质化

旅游产品易形成单纯的生态观光,对资源潜力开发不够,或缺少较深的文化内涵及个性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使游客流连忘返或再游。

3.2.3 知名度不高

恩施大峡谷作为新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比起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江三峡或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尚缺少知名度。目前缺乏强有力的市场支持,市场机会相对较少,尚处于蓄势待发的雏形阶段。

3.2.4 交通落后

虽有机场与外界相通,但航班以省内为主,通武汉和宜昌,省外只通往重庆,机型都是“运七”。全州通车里程8 155km,共有2条国道、11条省道,但多跨越大山,道路险峻。

3.3 机遇

3.3.1 生态旅游成为发展潮流

国内旅游经过20多年发展,业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居民为了排遣快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所带来的抑郁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潮流。恩施大峡谷的开发将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其规划与开发正赶上生态旅游发展机遇期。

3.3.2 交通条件即将改善,可进入条件变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恩施州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08年沪蓉高速宜昌至恩施段通车、恩施石乳关至奉节大桥公路建成;2010年沪蓉高速万州至恩施段通车;杭兰高速公路、长江巴东港等基础设施也将相继建成。这些建设都将改善进入恩施大峡谷的交通条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3.4 挑战

3.4.1 生态环境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如破坏当地地表植被和生物量,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废水、扬尘和噪声会形成新的污染等。施工工程设备技术差、施工管理不善、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不高,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差,引发山体滑坡。基础设施建设和游客活动可能导致森林害虫的天敌种群被破坏或带来外来有害物种等。

3.4.2 民族传统文化异化或遗失

当地居民和环境之间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位和资源位,他们对本地生态位的“占领”和利用是以其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和周围的环境交流[5]。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不但会造成环境破坏,而且会造成当地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选择方式等的异化或遗失。

3.4.3 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

旅游需求受旅游者收入水平、出游时间、旅游心里偏好等因素的限制。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层次消费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6]。恩施大峡谷作为远途观光,自然环境和风景较好的生态旅游产品,需求弹性大,需求敏感度强,需求扩展性大,需求季节性会较明显。同时区域经济欠发达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7]。

4 恩施大峡谷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4.1 旅游者结构特征

根据当地调查结果(表1)表明:景区的游客主要集中16~50岁之间的青壮年群体,可能是恩施大峡谷的比较险峻地理条件使然,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应考虑着重考虑这部分人的需求。游客的文化程度大都集中在大专以下,其次是大专及本科,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游客相对比较少,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应做到雅俗共赏,也要考虑吸引资深专家学者前来进行科考研究。游客的职业和收入也是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景区的游客职业分布比较平均,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综合考虑大众需求。从游客的出游方式来看,景区的游客单独出游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要注意群体参与。

表1 旅游者构成特征

4.2 旅游者行为,消费特征

根据客源地的调查情况来看(表2),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的旅游者大部分来自恩施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加大对景区的宣传力度,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了解景区的魅力尤为重要。从旅游者的个人收入和此次旅游花费来看,在设计旅游产品时价位上要符合大众消费水平。通过对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来源调查分析发现,旅游者到恩施大峡谷来旅游大都是通过旅行社的引荐,这说明恩施大峡谷景区的知名度尚未打起来,所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尤其是结合互联网和电视电台等现代工具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促销。从游客喜欢的旅游纪念品来看,游客偏重喜欢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就要求在设计旅游纪念品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特色的体现。

表2 旅游者行为、消费特征

5 结果与讨论

5.1 探险猎奇生态游

根据恩施大峡谷的地形,结合当今很多年轻人喜欢冒险的特点,在一些自然环境较为险峻之地,可设计探险旅游项目,如悬崖峭壁上的攀岩、湍急河流中的漂流以及在山上野营等。当然这些项目需要专门的设备、训练有素的导游和较高水平的安全保护措施。由于这些地区往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个项目接待人数应严格控制,以保护环境。

5.2 农业生态旅游

恩施大峡谷周边的村寨古朴自然,可以与大峡谷的旅游相呼应,开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当地农民可垦荒种植茶、烟叶、果树、绿色蔬菜以及进行畜牧养殖,并可与旅游业相互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向来恩施大峡谷旅游的游客提供大量肉、鲜鱼、蛋、蔬菜、粮食和水果等农副产品以及满足游客参与体验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的愿望,比如说果实的采摘等,旅游业的发展又刺激景区所在地农、林、牧、副、渔的发展,从而有效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5.3 科学考察旅游

恩施大峡谷的地貌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它们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适宜开展科学考察旅游,在恩施大峡谷可以开展喀斯特地貌考察和动植物物种研究等。但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和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主要游客对象是专业人员。另外可在恩施大峡谷景区内进行科学普及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内,可设计满足大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旅游项目。游客与大自然接触交流,通过参观考察现场,看展览、观声像等活动,获得自然知识,从而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是青少年夏(冬)令营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5.4 民俗文化风情生态游

5.4.1 民族风情旅游

恩施大峡谷位于西部多民族地区,恩施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38.7%以上,共有25个民族,有着浓郁的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可根据区域特色,进行多种旅游产品的开发,除峡谷天然景观外,土家风情、休闲度假也是主要旅游吸引物。根据七星寨景区规划,在2010年,大碥寨将建成木结构的土家山寨,构造“青山绿水、土苗人家、白崖黑洞、杜鹃红花”的优美意境,游客可在此留宿,观赏山寨夜景、欣赏土家歌舞,原汁原味地享受“回归自然”的体验。还可开发专项乡村旅游产品,区内旅游资源有石林,土家民族风俗,包括土家风俗礼仪传统节日、土家族歌舞、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如民间刺绣西兰卡普)、土家特色菜肴及茶俗等。

5.4.2 村寨旅游

在恩施大峡谷周边特色浓郁的村寨,可设计村寨旅游,让游客走入村寨,吃住在村寨,通过参加村寨的活动,获取一种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村寨也从游客身上获取经济效益。村寨旅游的关键是组织和培训村民,并控制其发展的规模,避免出现社会环境问题,这类旅游项目是最能发挥旅游扶贫作用的。

5.5 开发恩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格格”、合渣、腊肉、宜红茶、土豆干等。通过对旅游者的调查,发现游客普遍喜好收藏具土苗特色的饰物,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土苗服饰,头饰,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作为旅游纪念品共游客选择。

6 结语

恩施大峡谷资源丰富,景观奇特,有着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加上当地的经济欠发达,需要旅游的发展来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是实现恩施地区经济良性增长,与环境资源冲突最小,环境代价最小的途径。恩施大峡谷在开发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过只要加以改进,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发展当地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目标。

[1]谭倩岚,李蓉蓉.恩施大峡谷旅游项目开发与新农村建设[J].时代经贸,2007(69):60~61.

[2]向 旭.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构想[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1):62~65.

[3]严怡红.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基本策略[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5~49.

[4]方起东,祝炜平.峡谷的自然地理特征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68~71.

[5]王秀红.旅游对民族文化影响的人类生态学透视[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1):92~94.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谢 艺.峡谷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 257~9 259.

猜你喜欢

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大峡谷
天地造化多奇妙——鄣山大峡谷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高温煮熟鱼肉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飞檐走壁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家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