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庄村的“农业工厂”

2012-04-19袁晶楠

民生周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万福老伯大棚

□袁晶楠

夏庄村的“农业工厂”

□袁晶楠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要将农业科技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上,但是土地零散制约着农业集约化发展。不走组织化的路,农业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今年初春,笔者来到中原农业古城禹州,探访那里的农业产业化实践。

禹州万福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内,工人们正在采摘。

走出密密匝匝的高速公路,一转弯,记者乘坐的汽车已经驶入河南省禹州市的新城区。双向六车道的禹王大道在脚下流走,名目繁多的品牌专卖店从车窗外飘过,让记者错觉置身于大城市之中,丝毫没有进入县城的感觉。

沿着平坦的柏油路走下去,禹州市郭连乡夏庄村的村牌出现在眼前,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的乡间小村,而是一排排高科技大棚、一座座厂房仓库、一群群悠闲的村民。农村的恬静休闲与工厂的紧张忙碌融为一体,展现着新农村建设的魅力。

一封信带来的巨变

上午十点左右,记者走进了夏庄村。乡间小路上只有寥寥几人,大多数人家房门紧闭。几经寻找,笔者终于找到了年近花甲的村民夏老伯。当笔者问为何不见村民时,夏老伯淡淡地笑着说,“一会儿人就多了,我先带你随便转转。”

在他的引领下,记者看到了公告栏上贴着:《致郭连乡“参与土地流转”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发布日期是2011年2月。信中写道:“乡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促成万福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福公司’)入驻我乡”,改变“一亩三分地养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创造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建成新农业生态园。

“这封信是我们夏庄村,乃至整个郭连乡发生改变的开始!”

“土地是咱们农民的命根子,要不是相信老万的为人,我们可能不会那么快把土地流转出去。”

从与夏老伯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郭连乡的土地流转以夏庄村为核心,周围辐射张涧、岗胡、黄台、四府王、黄台寨等5个行政村,涉及土地7000余亩,村民近万人。起初,大部分农民都很担心,害怕“失去”土地后生活没了保障。“是老万给了我们信心。”夏老伯反复说着这句话。

不经意间,我们走到了农田边,平整的土地一望无际,夏老伯用手指大概圈出了一个范围,向记者介绍,“这四、五亩就是我家的田,以前在四周打了埂子,有些边边角角的用不上就荒废着,为了浇水,还挖了条沟。劳动力闲在家里,挣得钱也有限……现在好了,把地租给老万他们,不用种也有收入,还可以去打工增加收入。”老伯说,“万福公司按每年每亩地800斤小麦的市场价格折合费用给我们,跟以往种地基本不变。”

高新技术促产值

村旁的一个两层楼高、占地约一亩的全玻璃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看才知道这是个温室大棚。

“这可不是一般的大棚,这大棚的科技含量极高。棚内可以自动调节光照、温度和湿度,里面种的也都是有机的蔬菜、水果,平均产值是普通耕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河南农大吴教授向记者介绍。

原来万福公司在乡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短短半年内,就承租6000多亩土地,经过集中整合后,土地实际使用量达到7000余亩。而公司“掌门人”万海成——也就是夏老伯口中的“老万”——一边快速整合土地,一边积极探索高产值生产方式,力争实现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发展。为此,老万多次与河南农业大学沟通、交流,最终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由河南农大负责这7000多亩土地的整体规划并提供农业技术支持。

这样一来,土地使用率和附加值都有了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就自然有了保证。

家门口就业不用愁

一声铃响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夏老伯忙说:“孩子们下班了,回家吃饭了。”村子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三五成群的年轻人,穿着统一的服装,有说有笑。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边喊“爸爸”边兴冲冲地奔向一名男子,男子抱起了女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回到老伯家,记者看到了五、六位穿着工服的年轻人。原来他们都是夏老伯的亲朋子侄,也都是 “老农民食业公司”的工人。

“年前,我爹说老万叔在家里建了厂,招工人,我们这不就都回来了嘛?”夏老伯的儿子兴致勃勃地说着。

“这‘上有老、下有小’的,要不是为了挣钱,谁愿意舍家撇业地出去打工啊?”“同样都是1000多块钱的工资,天天下班能回家,在家门口干肯定比出去干强啊。”其他人也都你一言我一语与记者闲聊。

记者了解到,老农民食业公司是万福公司的子公司,其生产厂主要完成农产品深加工,销售部则负责将生产出来的农业商品推广、销售,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同时,还安排了5000名已将土地流转的村民就业,使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

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在老农民食业公司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耳闻已久的老万,当问及他成立万福公司的初衷时,个头不高、皮肤略黑、身材消瘦的他,语言风趣:“俯首甘为孺子牛,个人利益无所求,为了大家都幸福,哪里需要哪里投。”言谈话语中无不流露出对乡土的热爱之情、对父老乡亲的感恩之意,“乡亲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正是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只有土地集中规划使用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老万这一想法与中央鼓励土地流转集中使用的政策不谋而合。于是他克服各项阻力,成立了万福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将农民手中零散的土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承租的形式流转集中。

“我们与乡亲们联心、联地、联利益,他们就是手里没地,也能保证收入,这是公司的承诺,也是我对父老乡亲的承诺。”老万认真地说。

当被问及资金来源时,老万说:“都是自筹的,以前做生意的积蓄,朋友借的。但这些资金和我的宏大规划相比,杯水车薪……我们也申请了银行贷款,现在还没有答复。”无奈的表情在他脸上瞬间而过,眼神流露坚定。

万海成(右一)向参观者讲解产业园内蔬菜。

记者手记

“车轮滚滚田地间,肥水施浇电脑键,果蔬绿色又安全,各种粮物有机含。农民脱胎换新面,产业工人乐心田,粮蔬瓜果车间产,高科调控产量翻。”这是万海成对新农村的梦想,也是河南禹州郭连乡农民未来生活的写照。

新农村建设需要像老万这样的“带头人”,对农民、对土地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愿意也有能力带领乡亲们走上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康庄大道”。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希望他们在遇到艰难险阻时,能够有“人”扶他们一把,帮他们把这路走稳走好。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王 迪

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它负载着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市富翁、贫苦农民、山区穷人、库区移民,城乡二元、贫富差距。作为一个内陆中心城市,2011年,全重庆市经济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经济增速由2010年位居全国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

猜你喜欢

万福老伯大棚
老伯和桃园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章昊摄影作品欣赏
开放包容聚万福 创业创新谱新篇——访连云港市灌云县委书记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