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议时代的留声机

2012-04-19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公众时代

众议时代的留声机

【书 名】《人物·事件 2011》

【作 者】黄广明

【出 版】文汇报出版社

【日 期】2012年1月版

相对于之前少数人把持舆论阵地拥有发言权,今天中国公众发言量的爆炸式增长,表明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众议时代。中国内地的舆论场已进入一个相对民主的阶段。其表现就是音源的多样化、议题的广度与深度、尺度的相对宽松。

《人物事件·2011》以“事件简介+各方观点”的形式,梳理2011年度的热点新闻事件,其重点在于“各方观点”,而观点的来源,则包括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毫无疑问,在今天,无论以何种形式发端的言论,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博客与论坛评论,微博的140字,网友跟贴,乃至口头传播的段子……只要略有价值者,网络都不会漏掉。

内容的操作并不复杂,从海量的观点中提取有价值者,考验眼光,同时也考验体力。我更愿意谈一下这本书成立的前提,即今天我们存在于一个“众议时代”。社会的言论量足够丰沛,让我们有撷取的空间——不敢掠美。“众议时代”这个说法,首见于南方都市报的时评集,我对这个词深表认同。

相对于之前少数人把持舆论阵地拥有发言权,今天中国公众发言量的爆炸式增长,表明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众议时代,的舆论场已进入一个相对民主的阶段。其表现就是音源的多样化、议题的广度与深度、尺度的相对宽松。

网络是这场转变的最大推手,其中最有代表性者,莫过于近两年兴起的微博。作为一名新闻业者,2011年年中时我曾提过一个专题选题——“毁于微博”。微博在中国出生不久,就有多少名流、权贵、机构败绩、毁名或陈尸于“微力”之下?唐骏、红十字会、故宫、铁道部、中国高铁、他爸李刚、疯狂李阳、五道杠少年……不胜枚举。

微博的“毁人不倦”立足于其信息组织和传播的低成本,一种“众目睽睽”、“众声喧哗”的效应由此形成。在传统媒体和信息不畅不自由不对称的时代,专家学者、权贵名流们的形象和地位,以及政府机构大型企业的权威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公众质疑的成本很高,渠道阙如。而今,他们的论点、论据、逻辑、品位、情操、人文科学精神、价值观出发点,无一不逐人逐条地被各方检视。正是在这种来自民间的、海量的、巨细靡遗的挑剔中,大小领袖、名流、权威、成功者、教科书、机构组织暴露出了种种短板,或隐匿的不公、腐败、罪恶、讳饰……

从另外一面看,微博“成”的人、事,与“毁”的人、事,几乎同样多。一批真正有智慧和情操的人,富有远见与洞察力的人,关心公平正义并身体力行的人,由默默无闻到天下共知,赢得了公众的尊敬;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各式各样慈善项目,世界文明先进思想的引介,民间的自我教育,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得以传播推行,赢得喝彩。

因此,无论败事与成事,微博能掀起巨澜的基础,在于网民、公众的广泛参与,言论相对的自由与畅通,让他们拥有了态度上的投票权。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与网络言论兴起的这十几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阶段进入深水区的时期。转型期的阵痛与矛盾剧烈,变革与保守拉据、荣耀与羞辱并存。我们经常用狄更斯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这十几年中,财富以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大规模分配重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公权与私权激烈博弈,多种意识形态正面交锋,国家机器与民间社会此消彼长,中国奇迹论与中国威胁论相伴而生……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不断积聚。相比1980年代全民罕有的改革共识,今天对改革的认知则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撕扯。尽管如此,某些领域内改革的相对滞后,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在这个背景下,相比后工业化国家民主化稳定国家的社会静态。中国经历着一个新闻事件高密度的时代,或喜或悲,或荒腔走板之事不断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领风骚三五天,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在死伤惨重的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时评人童大焕的一段话传播极广,“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位公民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位公民都不被‘时代’抛下!”

温州动车事故,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发展模式的弊端;童大焕先生的这段话,则能代表当前民众的普遍心声。新闻是历史的草稿,梳理这个新闻高频时代的民众心声,为未来留存一份见证,一份底稿,是本书的愿望。正因如此,我对本书有了一个比喻:众议时代的留声机。

(摘录书中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公众时代
我自己的公众号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公众号6月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