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内涵丰富的教育

2012-04-13本刊评论员

湖北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内涵优化学校

◎/本刊评论员

今天,从事教育的许多人都对梅贻琦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耳熟能详,那就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尽管梅贻琦先生说的是大学,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观点借鉴到整个教育的发展中:教育发展的本质不是以“大楼”为标志的硬件改善和规模扩张,而是以“大师”为标志的软实力的全面优化和提升。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育内涵发展。

所谓教育内涵发展,就是从教育内部着眼去寻找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改变教育发展的方式,关注教育中人的内涵的发展。目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内涵发展之路,如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课堂、教师、学生、家庭等教育要素上,通过激发这些要素的活力来推动教育发展。这也进一步说明教育内涵发展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教育要素上,而是激活教育内部各要素,使之发挥更好的效益、产生更高的效率。

教育内涵发展需要优化教育内部结构。科学合理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一是进一步促进地区间、学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综合提升办学实力。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就会失去重心,随时可能跌倒。二是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确定各类学校的数量和布局,撤并人才供给过剩的学校,发展人才供给不足的学校。三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核心,既要优化教师在各学校的配置,又要优化学校内部各学科、各年龄段教师的结构,更要优化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化教育内部结构,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政府应该转变其行政职能,成为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定者、教育质量的监管者和教育市场的规范者。

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改变教育发展方式。一是变粗放型发展为精细型发展。以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把关注点聚集在标志性成果上,聚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聚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如片面追求校园面积的扩大、校舍的修建、依靠加大时间投入提高升学率等。而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实施科学、精细的管理,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将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课内比教学”活动将“比”的内容扩展到课堂教学前奏和后续的各个环节,以“比”来促进教师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课外访万家”活动则将学生的家庭情况纳入教育关注的范围,两者都体现了精细发展的理念。二是变同质发展为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三是变模仿发展为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动力。要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

教育内涵发展必须关注教育中人的内涵发展。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教育中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注重学生学业成绩、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人生态度、社会责任、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课外访万家”活动引导教师打破对学生在学校呈现出的一面的固有印象,深入学生家庭,全面认识学生在校表现“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确立因人而异的教育策略,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发挥教育的多重效益,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内涵丰富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或知识容器。教师不能把自己当做教书匠,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通过阅读、培训、教研、“课内比教学”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染”,有了内涵丰富的教师,才能造就内涵丰富的学生,才能成就内涵丰富的教育。

猜你喜欢

内涵优化学校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活出精致内涵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学校推介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