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设计模拟职场教学的探索

2012-04-12费志宏

山西建筑 2012年22期
关键词:职场课程设计

费志宏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1 城市设计的教学背景

1.1 行业发展新局面

“城市设计”的科技名词定义是:“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以具象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为主要研究成果,直观引导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的桥梁。

在城市开发尺度持续扩大,城市机体功能日趋复杂的宏观趋势下,城市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城市空间健康有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面貌雷同、城市意向缺失的尴尬局面。城市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进程中不断得到印证,现在已经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一样,成为城市建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引导性工作。

1.2 课程特点

城市机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设计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基于城市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真实矛盾提出的课程选题,需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尽可能全面地体现对区域经济、城市工程、社会现象、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城市建设的真实性决定了城市设计课题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服务形式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遵从上位规划,更要有效引导下位规划和建筑设计。这无疑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提升他们对上层规划的解读能力和对空间塑造的创新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成果表达能力。

城市设计的课程题目往往规模较大,设计深度与成果精度要求也颇高,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课题。这些实际情况都促成了以“小组合作”为前提的课题组织特点,让学生在合作与摩擦中体会团队精神,逐渐养成识大局、懂协作、肯服务的职业修养。

2 “模拟职场”的基本策略

传统的城市设计课程安排为16周64学时,相比之下,我校现行的9周36学时的安排在时间上存在很大制约,如果沿用先“理论体系”后“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很难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解决这一矛盾,教学团队大胆地提出了“模拟职场”的构想,试图通过全程模拟建筑设计院“工作组”的教学模式,在仿真的情景化体验式教学环节中,达成理论指导与设计实践的相辅相成,并借此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

2.1 情景建构

将整个城市设计教学过程模拟成一次实践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以“假题真做”的形式选取本市真实的项目基地,模拟一个城市开发或改造的设计项目。课程的选题重点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物质形态的塑造,而是着眼于城市综合体(HOPSCA)建设、历史片区保护性开发、旧城中心区有机更新等时效性更强的项目。这些真实的项目往往信息含量饱满、功能技术要求综合性高,以此为依托,系统性地展开理论层面的专题讲座,可以帮助学生站在更宏观、更全面的层面上体会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2 角色定位

每一个城市建筑活动的参与者都是在做“城市设计”,他们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甚至提出某些特定而不系统的解决方案,而设计师的工作,把握每个角色的要求和意愿,并提供相匹配的空间和机会。基于对这一现实情况的认知,“模拟职场”课堂里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有了新的角色定位(见表1)。

表1 模拟职场中的角色定位

学生以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出现,他们以4人~5人的“工作组”形式开展方案设计,在相互协作下共同完成项目调研与策划、方案设计与交流、成果表达与汇报等工作环节,力求设计出令政府、开发商和公众都认同的优秀作品。

任课的4位指导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者,他们在答疑解惑、指导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出任政府部门的代表、房地产开发商、行业内的专家或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等角色,从各自演绎的角色出发,对方案设计提出或清晰、或模糊的预期目标和设计要求。在成果汇报的“模拟评审”环节,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对设计方案给出忠肯评价和打分。

3 培养实战能力的课程模式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研究从重组教学环节、改革课堂形式、建立专题资料库、加强课程群建设、实现过程化考核五个方面着手,建构了相对系统的课程模式。

3.1 重组教学环节

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总课时较多,但理论课对方案设计的针对作用比较薄弱,将“模拟招投标”的进程与真实的教学进程相融合后,把“理论模块”渗透到“实践模块”中(见表2),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有针对性地阐述理论环节,对学生的方案设计能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表2 基于“模拟职场”策略的教学模块设计

3.2 改革课堂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摆脱小班教学的单一形式,形成“大班”+“小班”+“小组”的混合形式。对专题讨论等知识通用性较强的理论模块,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提高效率;对学生上讲台汇报成果的实践环节(包括前期调研、中期汇报、“模拟评审”三部分)采用小班教学,不仅可以相互交流方案,而且有充足的汇报时间;方案指导环节中,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确保每个“工作组”每周有1课时~0.5课时的指导时间。

3.3 建设案例资料库

案例教学在城市设计课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不论是概论阐述还是专题讲授,都离不开内容详实、剖析深刻的设计案例。构建类别清晰的案例库是“模拟职场”课程模式的又一重要举措。案例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经典项目和教师参与设计的项目,案例挑选遵循两个原则:

1)规模和难度适宜,力求配合专题的教学内容,便于课堂上展开点评与剖析,同时也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借鉴。

2)本地项目优先,便于学生参观体验,亲身感悟。

3.4 加强课程群支持

在城市设计的实际项目操作中,专业之间的交叉、跨界与融合正呈现出一种常态化。为应对这一专业发展趋势,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撑”并重、“工程性”与“人文性”兼具的课程群支持模式。课程群具体涉及到《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计Ⅳ》《居住区规划及设计》《景观设计原理》《园林绿化》《环境心理学》和《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这7门相关的专业课程,工作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的整体协调与衔接,力求避免缺漏或重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支撑体系。

3.5 实现过程化考核

针对城市设计课程个人成绩考核标准模糊的问题,教学团队提出了以“节点考核”串连“小组工作记录”的过程化考核体系,充分体现绩效管理原则。小组成绩是由调研汇报、中期汇报和“模拟评审”三个节点考核组成,个人成绩以小组成绩为基数,以“小组工作记录”为依据,根据每个组员完成的工作量份额打分。这一措施的落实确保了设计进程的顺利开展,同时有效约束了部分依赖思想严重的学生。

4 结语

“模拟职场”教改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城市设计方案构思能力和相对宏观的项目策划意识。

2)基本实现了成果表达能力的全方位系统训练,无论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还是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3)从后期就业单位和实习单位的反馈中了解到,我校学生普遍具有较高团队合作意识,对建筑设计院的工作模式适应性强。

“模拟职场”的后续深化之路任重而道远,下一阶段的研究力争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基于绩效管理“PDCA”循环的课程管理模式研究;

2)基于Mapinfo和Arcview等GIS辅助软件教学的课程群深化工作;

3)基于学科交叉性原则的师资队伍建设。

[1]王兴平,权亚玲,王海卉,等.产学研结合型城镇总体规划教学改革探索——东南大学的实践借鉴[J].规划师,2011,27(10):107-114.

[2]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城市规划,2011,27(10):111-114.

猜你喜欢

职场课程设计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