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8例高频超声显像分析

2012-04-12西安市中医医院超声室西安710001

陕西医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瘤体乳头状实性

西安市中医医院超声室(西安710001) 闫 磊 胡 侠 马 静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频探头的临床应用,使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检出率大大提高[1],本文选择5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对照术后病理结果,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58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41岁。23例出现乳房胀痛,29例出现乳头液性及血性分泌物,乳头溢液时间半月至2年不等,16例可扪及块状及条索状肿物,3例无任何症状。全部病例均获得手术及病理证实。

2 仪器与方法 采用 HP-5500,EUB-6500超声显像仪,5.0~10MHz高频探头。患者取平卧位、侧卧位,两上肢肘关节上抬,充分暴露乳房,采用直接扫查,先进行乳房各个象限的二维超声检查,观察乳腺有无肿块及导管扩张。发现异常扩张导管后,观察管腔内有无肿块,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及与扩张导管的关系,然后叠加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肿块有无血流显示,如有血流则行多普勒频谱检测。

结 果

本组58个病例,超声检出51例,单发病灶41例,多发病灶10例;4例因瘤体较小及导管扩张不明显漏诊,3例不规则低回声小结节不伴导管扩张,误诊为增生结节。超声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漏误诊率为12%。51例中,29例(56%)表现为局限性乳腺导管扩张,多起始于乳房外周部分,止于乳晕周围处,扩张的导管可整段扩张扭曲,或呈多条互相连通的管状囊状暗区,内见单个或多个实性低回声结节向管腔内突起,导管内径0.1~0.6cm;22例(43%)患者无明显导管扩张,其中13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即囊性无回声区中可见不规则的乳头状实性低回声结节;9例仅表现为乳腺内团状或条索状低回声结节而无导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超声所见为实性低回声结节,直径一般0.2~2.5cm,多数形态较规则,回声均匀,边缘光滑,较大者可呈“菜花”状,内部回声不均,边缘不光滑。彩超可见少量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频谱示动脉阻力指数(RI)0.51~0.60;测及静脉血流速度2.5~5.7cm/s。

讨 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又称囊内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肿瘤,以40~50岁妇女为主,单发多见,75%病例多发生于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有很多壁薄的血管,是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生于中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常位于乳房的周围区域,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突入导管内,呈乳头样生长,因而称其为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其声像图特点大多表现为,局限性乳腺导管扩张,常起始于乳房外周部分,止于乳晕周围处,扩张导管内呈现乳头状实性低回声结节,导管扩张可为管状或囊状。乳头状瘤较小时常显示不清,应反复多方位仔细扫查,瘤体游离缘往往不光滑,多数小结节无血流信号显示。位于外周腺体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不伴导管扩张,仅表现为实性低回声结节。超声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阳性率常与病变发生的部位与导管扩张程度有关,超声检查前不要挤压乳头及周围以免排空乳管积液,有利于导管的显示,可提高超声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2]。表浅的病灶位于近场分辨不清时,可涂上一层厚厚的耦合剂衬托,使病灶尽量位于近中场区,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减少漏误诊。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数为良性肿瘤,但极少数也具有恶变倾向。尤其是位于外周腺体起源于小导管的乳头状瘤应警惕其亚变的可能,不典型上皮增生、正常肌上皮细胞层缺乏均提示乳头状癌。文献报告1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合并恶变,13例伴局部上皮异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3]需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乳腺癌中的少见类型,约占0.5%~1%,部分可由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而来,其图像特征为:瘤体边缘不规则,可呈锯齿或毛刺状,呈蟹足样浸润,瘤体内回声不均,部分有沙粒样钙化;导管增宽、迂曲呈螺旋样改变,正常管道结构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瘤体血流信号较丰富,频谱多普勒可测及高速、高阻力型动脉频谱。但瘤体较小时,内部细小血流显示不敏感,可动用超声造影,加以鉴别,超声造影对肿瘤内细小血管的显示较为敏感,恶性肿瘤血[4]流检出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另外观察腋下有无肿大淋巴结,乳头状癌多伴有肿大淋巴结,回声低,无淋巴门结构。乳头状瘤腋下多无淋巴结肿大,偶有淋巴结发现,多为长椭圆形,淋巴门及髓质回声增强,为正常炎性反应淋巴结。

目前用于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方法较多,主要有螺旋 CT[5]、钼靶 X线下乳管造影术[6]、高频超声及乳管内视镜等,各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高频超声具有方法简便、安全、可重复性强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外周较小的导管扩张不易显示,瘤体较小容易漏诊,且因其内部血管过于细小,彩色多普勒频谱无法显示或显示不良,因而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对肿瘤的性质加以鉴别,因此必要时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诊断本病,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对术前了解病变的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应视为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无创、无痛苦、实时动态、分辨率高等优点,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1] 黄黎明,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新进展[J].实用全科医学,2006,4(1):87-88.

[2] 徐守红,王 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6):448-449.

[3] 张秀芳,刘学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5):392-393.

[4] 李颖嘉,张云昆.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微血管构筑的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6):562.

[5] 修建平,李伟福.螺旋CT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2):107-110.

[6] 康笑水,唐鲁兵.CR系统在乳腺钼靶摄影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2):111-112.

猜你喜欢

瘤体乳头状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