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部队医院玉树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做法

2012-04-12李红霞廖显春

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伤病员卫勤玉树

李红霞,廖显春,金 霞

笔者所在医院地处青海省格尔木市,海拔2 808m,距离玉树750 km。2010-04-14青海玉树发生7.1级破坏性地震,医院迅速抽组抗震救灾医疗队紧急驰援灾区。本文认真回顾总结了此次玉树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经验做法。

1 基本情况

2010-04-14-21时接到总部命令后,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迅即装载物资装备,与23时从驻地格尔木出发,经道不冻泉、曲玛莱县,穿越平均海拔4600m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经过30小时的摩托化急行军,2010-04-16-7时抵达玉树州结古镇,9时医疗队展开完毕开始接诊灾区伤病员。医疗队从抵达灾区到撤收共24 d,接诊伤病员2 729例,收治209例,开展手术3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27例,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所有队员均克服了高原反应、道路颠簸、气温严寒等重重困难,无一人掉队。

2 具体做法

2.1 党委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作用显著 近年来,为加强医院遂行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能力,医院分别制定了各类卫勤应急预案。灾情发生后,医院党委高度重视,立即成立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同时进行药品、器材、物资的储备和车辆检修。确保上级命令到达后,医疗队能迅速开拔。

2.2 思想发动及时,抽组精兵强将 要取得抗震救灾全面胜利,人才是关键。抽组的71名医疗队员,是在医院野战医疗队的基础上调整的。其中外科医师12名,内科医师7名,麻醉师2名,技师9名,护士22名,其他人员19名。院党委在医疗队开拔前进行紧急动员,鼓舞士气。医疗队成立相应的各级党团组织,通过开展立功创模、火线入党等活动,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极大的激发了队员不畏艰苦、持续奋战的热情。

2.3 精心筹备,各类物资准备齐全 近年来,为满足部队医院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医院不断加强卫勤建设的投入,购置符合高原实际的相关器材。同时增加高原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药材品种和基数,救护所需的供氧设备,大量购置补充了抗缺氧药品,确保了一线救治任务的圆满完成。

2.4 自我适应力强,防止非战斗减员 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平均海拔4493.4m,气候寒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不同于其他救援队伍的是,医院全体医疗队员均克服了连夜奔袭的疲劳和强烈的高山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野战救护所,抢在“黄金时间”内抢救伤病员,无一人掉队。这与医院平时注重加强队员自身身体素质和野外驻训锻炼密不可分。医院依托自身地理环境,每年组织队员到海拔3000多米的地区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提高队员抗缺氧、抗严寒的适应能力。利用操课时间,加大队员的训练强度,进行身体耐受和负重训练,定期组织队员进行体能达标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与个人年终考评挂钩。组织专家对队员进行高原知识的宣讲授课,提高队员对高原疾病的认识与自我保护、救护能力。

2.5 后送与前接相结合,科学救治 到达灾区后,医疗队对伤员实施野战外科救治模式进行检伤分类。按危重、重伤、轻伤及感染做出区分,对急需手术、择期手术的做出明确判定,顺畅伤员救治通道。针对危重伤员,采用 “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分多次开展手术,在首选挽救生命的同时,把对身体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1]。采用门急诊和巡诊前接相结合的方法,派出救护分队到灾区一线巡视接诊伤病员。主动深入洲、县大街小巷及乡村,遇到急需住院的伤病员,马上后送至医疗队进行详细诊断及救治,做到尽量不漏一人。

2.6 尊重民族习惯,有效沟通 灾区玉树州90%的群众是藏族,语言、风俗习惯与我们差异很大。为防止救灾过程中发生违反当地习俗、群众纪律等现象,医疗队收集了有关藏族人民的历史、风俗等资料,持续不断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引导全体队员自觉地了解掌握民族习俗、尊重民族习惯、维护民族团结。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翻译,及时有效的沟通,让伤病员了解治疗的计划与措施,为顺利救治打下了基础,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支持。

2.7 加强卫生宣教,做好健康指导 此次抗震救灾,医疗队重点加强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专家编印下发了《高原病防治手册》、《常见病的预防与救治》、《野战救护》、《自救互救手册》等。同时根据高原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情况,制定了防病计划,将重点放在急性高原病、传染病、冻伤上。指导初上高原的各级群众和部队官兵开展高原适应性锻炼,提高缺氧耐受力。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阶梯适应,逐步提高进入高原的适应能力[2]。深入灾区巡诊5037例次、发放药品3000余例次,深入抗震救灾部队开展高原疾病宣讲与授课,有效的加强了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2.8 加大防疫力度,杜绝疫情发生 加大卫生防疫力度,每天对病区、营区及周围场所进行水源检测、卫生监督、环境卫生整顿和喷洒消毒工作。深入救灾部队开展卫生防疫技术培训,有力的促进了防疫目标的落实。为卧床行动不便的伤病员剪指甲、洗头、洗脚,换衣服。同时加强病房卫生清洁,及时更换床单、被套,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既缓解了伤病员的心理压力,也有效的杜绝了疫情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2.9 后勤保障有力,为救援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足医疗队现有条件,调剂伙食营养、搭配伙食花样,制定个性化食谱,为伤病员提供有力的饮食保障。不仅让伤病员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拉近医患间的距离,也稳定了伤病员的思想情绪,加快了伤病员身体康复的进程。

3 体 会

3.1 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保证卫勤应急预案是卫勤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案,合理的预案可以增强应急决策与处置的科学性,提高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和规范性[3]。玉树地震发生后,医院迅速启动抗震救灾预案,立即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医疗队短时间内一切物资准备完毕,为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2 过硬的技术和有效的沟通是医学救援取得胜利的关键

医疗队共计接诊伤病员2 729例,收治209例,开展手术3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27例,没有一例发生感染、病死和医疗纠纷。这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平时练就的过硬技术,也体现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与伤病员进行有效沟通,取得患者信任、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性。

3.3 多样化卫勤训练是医学救援的基础 要满足部队医院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必须根据自身所承担的任务特点和地域情况进行多样化卫勤训练[4]。近年来,医院把通用性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加强各种类型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的训练。立足于高原,结合高原地域特点和气候特点,加强队员自身耐受和适应性训练,队员体能素质得以提高。此次救灾中,充分体现出高原部队医院的优势,队员中无一人掉队,确保了此次高原救治任务的完成。

[1]王 谦,周俊奇,王 林.高原部队医院玉树抗震救灾卫勤保障体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33-34.

[2]石文明,卢云峰.陆空联合边境反击作战卫勤保障的难点及对策[J]. 解放军卫勤杂志,2005,9(1):20.

[3]王 谦,陈文亮.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应急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4-65.

[4]李燕娟,郭树森.重大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特点与思考[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0,12(1):19-20.

猜你喜欢

伤病员卫勤玉树
玉树留芳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