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松训练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2-04-12王珊珊陈晶晶

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渐进性心理研究

王珊珊,陈晶晶,王 磊,熊 波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放松训练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为疗法,近年来受到心理学、医学、护理学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与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就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如下。

1 放松训练的概述

1.1 概念 放松训练又称“松弛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减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1]。是由行为医学领域发展而来的,非药物性的治疗措施。

1.2 历史背景 放松训练是源于古代的一种自我心身保健方法,如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等均有放松训练的成分。而近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放松训练的实际应用则应首推1938年美国生理学家雅各布斯(Jacobson E)的先驱著作《渐进性放松》。他认为焦虑能因直接降低肌肉的紧张而消除,通过系统地收缩和舒张骨骼肌肌群,松弛全身肌肉,进而达到心理上的松弛。这种训练涉及60组不同的肌肉。20世纪70年代年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Wolpe)在治疗焦虑症时,修改了雅各布斯的渐进性肌肉松弛方法,建立了系统性脱敏治疗,在焦虑症和恐惧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1973年本斯屯等发表了渐进性放松训练治疗手册,进一步简化了渐进性肌肉放松技术,仅涉及机体的16组肌肉。哈佛的心脏病专家Herbert Benson第一个将放松训练用于医学人群,并发展了自己的松弛方法。随着人们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放松训练目前已作为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被广泛地研究应用和推广[2]。

1.3 理论基础 一些研究认为放松训练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即个体的心情包含着“情绪”和“躯体”两方面[3-5]。如果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之改变。而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包含主观体验、生理反应、表情三部分。生理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通过人的意念控制随意肌肉的活动后,可间接地使主观体验随之改变,从而建立和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放松训练可以改善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练习者身心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的平衡状况。放松训练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末器官”活动正常化,并可以减弱视皮层的活动,影响丘脑和大脑的活动,从而降低焦虑水平,调节人体的心理、神经和生理学功能[6]。因此,放松训练就是训练个体能随意放松全身肌肉,以达到随意控制全身肌肉的紧张程度,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缓解负性情绪。而周永奇[7]则主要归纳了三种理论基础,即双向调节学说;雅各布森理论;放松影响机体自主平衡理论,并且认为虽然理论研究是放松训练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能较好地解释放松训练作用机制的理论假设;一些理论假设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

2 放松训练的种类与训练方法

2.1 种类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产生了多种放松训练方法,其中主要发展为五大类型[4]:①渐进性放松(progressive relaxation); ②自律训练 (autogenic training); ③静默法(meditation);④自我催眠(autopypnosis);⑤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biofeedback relaxation training)。 著名的中国气功(qigong)、 印度瑜伽 (yoga)、 日本坐禅 (zen)、 超觉沉思(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等方法都可归纳为静默法。而漂浮疗法、深呼吸、音乐、按摩、太极拳等也可以作为放松技巧使用。

2.2 训练方法 放松训练的方法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对比,使身心得到放松。放松技术中存在四个基本成分:①精神专一;②被动态度;③减少肌肉紧张;④安静的环境。因此在训练之前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给患者讲清该疗法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肌肉放松的体验,之后按放松程序进行训练。一般放松训练经过4~8 h的数次集中训练,再伴有每日自我个别练习20~40min,只要训练对症,认真坚持,就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采用的指导方式有:①录音指导;②口头指导;③借助生物反馈仪器指导。例如在进行渐进放松练习时,将患者安置于光线柔和、暗淡的安静室内,采用坐位和卧位即可,闭上眼睛,参照放松的具体程序依次“紧张,放松”,每次肌肉收缩 5~10 s,然后放松 10~30 s,根据情况也可以调整这个时间。特别要注意体会肌肉紧张是什么感受,肌肉放松又是什么感受。也可以运用渐进性放松的录音磁带,边听边做,做一遍的时间是20~30min。放松训练可供选择的方法多样,可以单独使用或多种方法合用,简便易行。

3 放松训练的作用与功能

通过研究文献分析,放松训练可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缓解情绪紧张,使人肌肉松弛,分散对病理体验的注意,逐步达到能以主观意志来控制自身的植物神经功能、内脏活动和代谢活动,调整机体的代偿能力,产生明显的心理生理反应,对人体心身疾病和慢性躯体疾病有明显的康复作用[3,7]。另外,还可改善个体的记忆力及认知功能,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有助于消除身心疲劳,加速恢复过程。长期坚持还可陶冶情操、改善个性弱点、消除心理行为障碍、保持心理和躯体健康。

4 放松训练研究现状

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是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咨询和治疗方法。在治疗焦虑抑郁症、神经性头痛、失眠、高血压病,减轻更年期综合征和转变不良行为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焦虑症及抑郁症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比较多,可表明放松训练有显著性疗效,能缓解紧张焦虑及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并可应用于临床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对远期疗效尚不明确[8-10]。张丽等[11]指出放松训练可使人体内脑啡汰和脑电波中得a波增加,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吴彦敏等[12]研究发现,放松训练能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间接促使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增强及胃黏膜中某些内分泌细胞释放促胃液素,服用胃动力药加放松训练使胃电各生理指标朝着更正常的方向发生变化。据报道,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可经神经内分泌调节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13,14]。

20世纪80年代起,护士也开始加入放松训练的研究行列,在分娩、手术前后、癌症治疗及处理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时应用放松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5]。刘秀云等[16]指出放松训练对临产前产妇的正性作用是在自主意识的控制下进行的,是进行心理调节不可缺少的方法。杨代竹[17]研究了放松训练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作用,发现放松训练能消除大脑皮层不良兴奋灶,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从而改善哮喘患者的通气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研究表明放松训练与多种护理措施联合应用的效果更佳。

近年来,军人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开展亚健康防治工作对保障部队战斗力显得尤为重要。何英强等[18]发现全身放松法能有效改善新兵应激适应期的多种心身反应和紧张状态,增强其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李玉红等[19]通过对住院疗养的军队在职干部亚健康者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PMR)发现,渐进性放松训练对亚健康状态者的躯体症状的影响因人而异,改善最为明显的是那些应激水平较低、平静时肾上腺激素水平较低、特质焦虑水平较低、自信程度较高的特勤人员。另外常规疗养加渐进性放松训练对改善军人的亚健康状态的效果更加明显,适于推广。其研究为放松训练在军队特勤人员疗养措施中的广泛推广与运用提供了思路,既丰富了疗养工作的内涵,又可改善特勤人员的健康水平,更好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5 问题和展望

5.1 放松训练的理论研究有待丰富和发展 放松训练的理论虽然能说明放松训练的某些事实,但放松训练的内部机制仍然不够清晰,一些理论仍然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应当结合日前的一些新技术对放松训练的理论进行发展,放松训练的理论研究是放松训练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7]。

5.2 一些放松训练法的效果及科学性还需要实践和实验的验证 目前放松训练虽然已应用非常广泛,但对于放松训练的效果评价仍在研究当中。其原因在于[5]:一方面放松训练常与医学干预同时进行,可能相互间会受影响;另一方面独立成功的研究成果不多,当前并未建立放松成功的标准,为估算患者掌握放松技能的程度带来一定困难。放松训练调整的效果仅是根据被训练者主观经历的内部感受,不能用客观标准去衡量,因此就难以确知机体功能失调的情况以及松弛调整的程度,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患者,很难达到完全的松弛状态。多数研究多以生理指标或反映放松过程,而主观的松弛状态有什么特征,应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测量,还需要进一步地确定。

5.3 放松训练与其它心理训练方法或治疗的结合 放松训练与其它心理训练或治疗如何结合也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孙梅玲等[20]研究了森田疗法配合三线放松法对疑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张远[21]则指出放松训练结合情志疗法可改善妊高症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另外,如果能够结合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拔罐等,发展和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放松训练,也将会推动放松训练的研究与应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综上所述,放松训练简便易行,实用有效,较少受时间、地点、经费等条件限制,对身心健康维护具有积极作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1]郝 伟.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1.

[2]Marco-Sinatra,Jan.Relaxation training as a hol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J].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0,14(3):30-39.

[3]刘新民.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行为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2.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0.

[5]田 萍,王梅新.心理干预中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12):3293-3294.

[6]Khare KC,Nigam SK.A study of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meditators[J].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2000,44(2):173-178.

[7]周永奇.放松训练的研究现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2):149-150.

[8]党红杰,郭 颖.放松训练对34例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3):3003-3005.

[9]李玉霞.放松训练对抑郁与抑郁焦虑共病者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67-2770.

[10]Javnbakht M,Hejazi KR,Ghasemi M.Effects of yoga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f women[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2009,15(2):102-104.

[11]张 丽,周永静.放松训练32例患者精神康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7):2192.

[12]吴彦敏,王 伟,周晓娜,等.渐进性放松训练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2009,2(16):50-51.

[13]蔡巧玲,黎义锦.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功能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09,(S1):18.

[14]王兰爽,张 芳,刘红艳,等.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6):13-15.

[15]徐 巧,刘 芸.放松训练及其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9B):31-32.

[16]刘秀云,郭小莉.放松训练在临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33):3046.

[17]杨代竹.放松训练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9,28(22):136-137.

[18]何英强,李权超,曾 岚,等.全身放松法对新兵集训期身心反应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85-486.

[19]李玉红,高 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亚健康状态军队在职干部心理干预研究[J]. 华北国防医药,2009,21(3):56-57.

[20]孙梅玲,王永学,刘爱红.森田疗法配合三线放松法治疗疑病症 60 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5):3700-3701.

[21]张 远.放松训练结合情志疗法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3):103.

猜你喜欢

渐进性心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心理感受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猪渐进性萎缩性鼻炎——猪场不容无视的问题
不同围压下茅口灰岩渐进性破坏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