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

2012-04-10

湖南水利水电 2012年4期
关键词:农田水利管护水利

谢 科

(赫山区水利局 益阳市 413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任重道远,农田水利问题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推动农田水利发展已成为各级水利部门的重中之重。

1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紧迫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南地区发生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薄弱的防灾减灾体系、脆弱的农田水利设施充分暴露出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现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已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基层水利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干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西南5省的特大旱灾来看,农田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弱。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增强农村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展较快,但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耕地总面积的50%,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业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农田水利要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水利条件,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农田水利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发展、农村防洪安全、农村人畜饮水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等。很显然,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量非常浩大,完成这些基础工程建设既能增加资金、建材、劳动力等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论对近期还是远期,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部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均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地方政府和农民这两大“主体”对农田水利建设、维修、管护重视不够、职责不明、投入不足,造成农田水利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农业生产主要是“吃老本”。农田水利关系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关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工程问题,二是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后者又影响前者。

(1)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改革开放前,且以农户投劳为主,受当时的技术、资金影响,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率低,且经几十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工程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渠道灌溉能力大幅萎缩,泵站排涝能力日益衰减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状况落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农民的切身利益、水资源节约和国家粮食安全。

(2)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节水农业发展滞后。

增辟水源,兴修水利工程,是全面提升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基础。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节水农业发展滞后,不能适应日趋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要求。

一是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不高,农田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工程节水设施建设滞后。全部耕地中只有少部分能实施节水灌溉,低压管灌和喷微灌面积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更少,多数耕地还是大水漫灌。三是发展节水农业忽视非工程节水。农业节水难以达到最优水平。

(3)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增长机制。

一方面,在水利建设布局上,国家更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各级政府把各种水利建设资源重点投放在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保障上,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公共品”,需要集体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原有的“两工”等体系被取消后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投入缺失,甚至有些农村原有的沟、塘、渠、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农村税费改革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投入严重下滑。尽管近年来国家和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主要都用于大型骨干工程建设,虽然自2005年开始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数量太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调查表明,农田水利投入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县级财政无力投入;二是省级财政投入有限;三是中央财政投入杯水车薪;四是农民投工投劳难以组织。目前,国家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渠道很多,除了水利外,还有国土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但基本是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工程规划及布局上缺乏整体考虑,建设投资标准也很不一致,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规划内容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难度大。

(4)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主体缺位。

税费改革后,乡镇、村集体统的功能逐步下降,大多数由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就流于形式,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即使部分有专人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报酬低,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无来源,加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工程的正常运转。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兴建了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进行了已建成工程的产权改革,但仍未形成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一些工程建成后没有明确产权,造成只建不用、只用不管、管用脱节。一些地方引入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护,但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也面临日常管理困难、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大多数农民用水户协会运作不够规范,管理水平较低,协会工作经费缺乏,又收不了水费,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工程维修养护缺乏必要的资金,没有建立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3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探讨

(1)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建设能否摆在优先发展领域,农田水利建设能不能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关键要看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及投入力度。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次,要紧紧围绕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远期和近期、城市与农村、山区与坝区、全局与区域的关系,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加强监管,注重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益。再次,要研究人民群众参与治水的政策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的骨干水源工程,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

(2)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问题。

如何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以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是当前农村水利工作的难点问题。应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明确农田水利建设及管护主体,并督促建设及管护主体各负其责。农田水利工程按功能可以分成公益性工程、经营性工程和生产性工程。首先,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政府,公益性工程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众性和非排他性,其受益者不仅仅是农民和农业,应当由社会公众共同承担,政府是该类工程建设的主体,发挥着行政组织、资金引导、矛盾协调等作用。其次,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供水已被界定为经营性行为,农田水利中属于经营性的工程,应当由经营者负责建设和管理。再次,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农业生产者,生产性工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建设主体应当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工程建设投入相当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

(3)构建多渠道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建设 “欠账”太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构建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首先是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经常性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发改、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整合资金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其次是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农田水利建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分散的农户无力担负的,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政府要在规划、宣传发动、资金补助扶持、技术指导服务等方面多做工作,注重引导村集体或农民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充分调动村集体和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再次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氛围,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建设、经营、管理更具活力,发挥持久的、最大的效益。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管护水利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