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扁平人物的华丽蜕变
——《推销员之死》中扁平人物的圆润趋势

2012-04-08刘智慧

关键词:比夫威利圆润

刘智慧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扁平人物的华丽蜕变
——《推销员之死》中扁平人物的圆润趋势

刘智慧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一书中塑造的的主人公威利·罗曼呈现出扁平人物的特征,然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薄的扁平人物,而是带有圆润化的趋势,对扁平人物的塑造手法既有继承又有颠覆,使人物性格既具有典型代表性,又生动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扁平人物的华丽蜕变。

扁平人物;圆润趋势;蜕变

一 引言

E.M.福斯特(1879–1970)提出的小说人物中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分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然而文学作品中多数人物是既非简单的扁平人物,又没有复杂到成为圆形人物,而是呈现出圆形趋势的扁平人物,是蜕化了的扁平人物。同时,福斯特在论述小说的过程中,指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也适用于戏剧分析。本文将从呈现圆形趋势的扁平人物的角度入手,分析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2009)中主人公威利·罗曼这一人物。

二 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

1.福斯特对于小说中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论述。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冯涛译,2009)的第四章“人物(下)”中讨论了小说家对各种不同人物的运用,提出了可以将人物分成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

扁平人物在17世纪被称为“性格”人物,现在他们有时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他们出现在剧里,只是为了表现“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甚至简直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一念头并非他们的固定理念,因为在他们身上没有什么观念可资固定,他们就是理念本身。扁平人物的好处之一在易于辨认,只要他一出现即为读者的感情之眼所察觉。第二种好处在于他们易为读者所记忆(刘智慧,2011)。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其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圆形人物必能给人以新奇之感,如果他无法给人新奇感,他就是扁平人物,如果他无法令人信服,他只是伪装的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绝不刻板枯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活泼的生命(E.M.福斯特,2009)。

2.扁平人物的华丽蜕变。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这两个概念,自从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以后,已经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并一直为人们所沿用。然而,有一点却值得注意,福斯特在论述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两个概念时,多次指出,这两个概念的划分并不能囊括所有文学人物,大量的文学人物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小说面面观》指出,扁平人物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并指出在所有奥斯汀的作品中都不乏表面看起来简单平扁,从不需要多作介绍就可辨识,但又不乏深度的人物,她的人物绝非扁平人物,他们都是圆形人物或有圆形趋向的;书中还说威尔斯笔下的人物……全都像相片中的人物一样扁平乏味。但是这些人物都有一种跃跃欲出的生气,以致使我们忘却了他们所表现的生命的复杂性只是在一张薄纸表面上,撕去或卷起即不存在。威尔斯的人物诚然不能以一句话描述殆尽——他们不是类型,值得玩味。扁平的圆盘突然伸展就会变得有点像圆形(E.M.福斯特,2009)。扁平人物如果超过一种因素,就会呈现出圆润趋势,从扁平人物这一起点沿着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间的一条线向圆形人物滑动,但是并不会到达圆形人物这一终点,可以称之为扁平人物的蜕变。蜕变后的扁平人物不像纯粹的扁平人物一样枯燥扁平,也不像圆形人物变化莫测;既具有扁平人物的典型象征意义,深刻反映人性,又具有圆形人物的丰富与生动。扁平人物的蜕化,指的就是将人物的一二点性格特征铺排生发,组成单一性格的特点群,因而蜕化了的扁平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简,但性格特点的表现却丰富多变。

三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理论在戏剧分析中的应用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说不仅用于小说人物的批评,而且还扩大到小说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戏剧。福斯特在论述小说中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过程中,提到了戏剧家也要面对人物的驾驭问题,在第四章人物(下)第四段中福斯特说:戏剧家也得经受这种考验。《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剧中推销员威利·洛曼为一家公司推销商品奔波了一生,可是等他年老体弱时,却被老板辞退了。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为了使儿子能够获得经商资本,他驾车自杀身亡,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保险赔偿金。米勒充分运用意识流、时空错乱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使得传统的悲剧在题材、主人公和语体方面截然不同,在主题、戏剧结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古典悲剧的传统,从以上各个批评视角对该剧进行分析,都能加深对该剧的理解。如从“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视角进行分析,能看到米勒对传统戏剧人物塑造的继承与颠覆。

1.威利·罗曼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幻想主义者。

他的“美国梦”大而不当,没有一个实际的梦想,也没有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他梦想着能够像他的哥哥本一样突然暴富,“when I walked into the jungle,I was seventeen.When I walked out I was twenty- one.And,by God,I was rich!”(Arthur Miller,2000)在本邀请他一起去闯荡,请他帮忙看守林场时,他兴奋不已。但遭到妻子琳达反对时,他轻易就放弃了。他听从妻子的意见,改变了自己的美国梦,希望能像某一位老推销员依靠推销致富,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I am building something with this firm”(Arthur Miller,2000),但是他自己都认为,作为一个推销员,他没有什么前景,当本问他在为什么成就而努力时,他的回答是毫无希望,“there’s nothing”(Arthur Miller,2000)。他把本的成功归结为一夜暴富,把某位老推销员的成功归结为有人缘,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种错误的观点注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他看不到本的成功是因为他的魄力和聪明的头脑,而这些他是不具备的。同时,他所认为的成为一名成功的推销员的条件——长相一表人才和好人缘,他也是不具备的,“I’m fat.I’m very — foolish to look at”,“They seem to laugh at me……they just pass me by.I’m not noticed.”(Arthur Miller,2000)。

2.威利·罗曼是一个教子无方的失败者。

他的长子比夫少年时英俊健康,是学校的橄榄球明星,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甚至有三所大学愿意为他提供奖学金,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威利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的言传身教却把比夫引入歧途。威利经常灌输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给他,让他认为邻居伯纳德刻苦学习是呆板无用的,长相一表人才才是最重要的;他纵容和包庇比夫偷东西,让他到建筑工地偷沙子、木材,包庇他偷学校的篮球。使比夫形成了错误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不注重学习知识和培养自身道德,考试作弊,还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惯。最终导致毕业考试时数学不及格,没能上大学;工作后因小偷小摸屡屡受挫,甚至锒铛入狱。威利对儿子的教育不仅言传不当,身教也是失败的。比夫毕业考试不及格,前往波士顿寻找父亲,坚信心目中伟大的父亲可以为他解决难题。然而他却发现父亲对母亲不忠,父亲的高大形象轰然倒塌。比夫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此一蹶不振,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多次离家出走。三十多岁仍四处游荡,一事无成,靠在西部农场当季节工人糊口。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威利错误的言传身教导致了长子比夫的堕落。

3.威利·罗曼是一个德行浅薄的伪君子。

首先,他对妻子不忠,口口声声要补偿妻子,但却不停的对妻子发脾气。他买丝袜送给自己的情人,见到妻子补丝袜,就呵斥她丢掉。第二,威利纵容儿子偷东西,当儿子因此而受挫时,还说自己一直在教导儿子做一个高尚的人,甚至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第三,威利与人相处傲慢无礼,和他所宣称的“好人缘”背道而驰,他讽刺贝纳德是个病怏怏的书呆子,指责朋友查理不会使用工具(程欣,2010),不像个男人,就连他崇拜的哥哥本,他也说他不会打牌。凡是在他周围的人,他总是执着地找出其缺点,并毫不客气的说出来,他的人缘可想而知。最后,甚至连他的命运悲剧——驾车自杀,都是以诈骗人身保险赔偿为目的。威利·罗曼是资本主义发展大潮中被抛弃的小人物,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是一个扁平人物。但是,米勒并不是把他塑造成一个单薄单一的扁平人物,而是围绕其性格铺陈开来,使其呈现出圆润趋势,塑造出一个志大才疏、德行浅薄的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深刻,但又没有背离其性格,没有成为圆形人物。

四 结语

福斯特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已经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不仅用于小说人物的分析,还适用于戏剧人物的分析。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呈现出圆润趋势的扁平人物,即蜕化了的扁平人物。威利·罗曼是美国资本主义大潮中被抛弃的普通劳动者,具有扁平人物的象征意义。然而,米勒却并没有把他塑造成单薄的人物,而是将其圆润化,使其成为蜕变了的扁平人物。围绕他的悲剧命运,赋予其一个的性格特点群,把他塑造成一个德行浅薄、志大才疏的幻想主义者。他的空想、缺乏勇气、缺乏实干精神、缺乏高尚品德等诸方面让这个小人物略显圆润,使扁平人物出现了华丽蜕变,这正是《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塑造的特征。这是对传统人物塑造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威利的种种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必然的悲剧命运,使人物既有象征意义,又不空洞单薄。

[1]Arthur Miller.Death of a Salesman[M].London:Penguin Classics,2000.

[2]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

[3]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M].英若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程欣.谈《推销员之死》中的人物对比[J].开封大学学报,2010(1):53-55.

[5]刘智慧,王明亮.文学作品中“扁平人物”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112-113.

The Glorious Transformation of Flat Characters——Rounding of Flat Characters in Death of a Salesman

Liu Zhihui

Willy Loman,the hero in Death of a Salesman written by Arthur Miller,be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at characters.However,this character is not as thin or dry as in the traditional flat characters.It takes on the tendency of rounding.It is both in inheritance and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way of flat characters.In this way,the characters are both typical and lifelike.This is the glorious transformation of flat characters.

flat character;tendency of rounding;transformation

I712.073

A

1672-6758(2012)09-0133-2

刘智慧,在读硕士,助教,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2010AZZ145)。

Class No.:I712.07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比夫威利圆润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威 威利 温基
“一块圆润、厚实的墨玉”——记话剧艺术家蔡松龄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梦想家威利
Roll with it
生活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妊娠早、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以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
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