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后评价综述

2012-03-30国书龙

东北水利水电 2012年8期
关键词:水费项目区节水

秦 毅,国书龙

(1.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300222;2.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021)

1 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评价目的。为总结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科学评估项目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定节水灌溉政策、投资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系统性;可操作性。

2 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2.1 前期工作

示范项目立项决策过程符合相关规定,90%以上的项目分别由甲、乙、丙级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基本满足设计资质的相关要求。项目实施十分必要,立项依据充分、决策正确。

2.2 建设管理及投资

1)执行“四制(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情况。按国家有关规定,60%以上的项目严格执行了“四制”,未执行“四制”的主要原因是项目规模小及项目区分散而导致管理不规范等。

2)工程进度、投资与质量控制。①工程进度:根据专家现场调研,绝大多数项目的工程进度均能按实施方案提出的进度要求如期完成,工程进度总体上控制良好。②投资控制:投资控制在批复范围内的项目约占80%以上,投资超额幅度在10%以上的项目仅占3.5%,项目投资控制总体上是合理的。③质量控制:已竣工验收项目约占87%以上,验收合格率为100%,绝大多数项目经多年运行仍在正常使用,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良好。

3)资金使用管理。在实际完成投资中,东部地区中央投资占34%、地方配套占66%;中西部地区中央投资占53%、地方配套占47%;中央资金、省级市县级配套资金均能全额拨付。国家计划下达资金和使用与管理基本合理。

70%以上的示范项目,主要依靠项目自筹、受益群众投劳折资进行配套,项目自筹资金主要以现有工程折资或项目间相互配套,而受益群众投劳折资的标准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实际完成的工程量难以核算。

2.3 运行管理

1)产权划分情况。76%的项目归属国有、村集体,15%归属农村用水合作组织、公司法人,9%归属其它。各项目产权明晰,受益对象多元化,基本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相适应。

2)管理模式。基层灌溉服务组织、村集体和用水合作组织占73%,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及其他占27%。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符合农村生产经营条件下的项目运行管理的需求。

3)水费征收机制。水费征收方式主要是按亩征收和按水量征收,据统计,82%的项目实行按亩计费,18%的项目实行计量收费。虽然各项目区都实行了水费征收机制,但普遍存在水费征收难度大,大部分项目的水费收入只够缴纳电费和支付管理人员报酬。

2.4 项目运行情况

截止2008年底,项目运行状况保持良好的受益面积占实际竣工的91%,受益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城市发展建设占用项目区耕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水源条件改变、管理维护不当、设备老化失修及自然灾害损毁等。总体上,示范项目保持情况良好,绝大部分项目仍能持续发挥效益。

3 效益评价

3.1 节水效益

全国有50%的项目区选用了2种及以上综合节水模式,南方产粮区以渠道防渗为主,北方产粮区以低压管灌、喷灌为主,其次为渠道防渗;经济作物种植区以喷灌、微灌为主。据统计分析,平均每年可节水 2 250 m3/(hm2·a)左右,其中南方各省 2 100~3 900 m3/(hm2·a),北方各省 1 500~1 800 m3/(hm2·a)。按2008年底受益面积计算,每年可形成节水能力5.27亿m3。不同节水模式的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从建设前0.52提高至建设后0.78,提高值为0.26,其中南方各省和北方4省0.25~0.30,北方中部和西部各省0.20。示范项目平均节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增产增收效益

项目实施后,全国各项目区粮食产量比实施前增加1 590 kg/hm2,增幅为22.6%,分摊后的增产量为50.9 kg;按2008年可比价计算,经济作物产值增加10 560元/hm2,增幅3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 054元,增幅26.5%。按2008年底受益面积计算,每年可形成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86亿kg,形成新增经济作物增产值能力12.87亿元。示范项目基本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建设目标。

4 目标和可持续评价

4.1 目标评价

1)建设投资及灌溉规模。项目实际完成投资是批复投资的91%,已竣工面积是批复面积的95%。投资与规模基本匹配,示范项目实现情况总体上良好。

2)节水技术模式的适应性。项目推广的节水技术模式主要是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及井灌、井渠结合灌溉等。经多年实践,低压管灌技术模式的保持率在90%以上,渠道防渗及喷灌、微灌在80%以上。示范项目选择的节水技术模式总体上是合适的,具备持续发挥工程效益的条件。

3)节水目标。项目区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0.26,总体上满足《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基本实现了示范项目应有的节水目标。

4.2 可持续性评价

1)国家方针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各地政府,为鼓励和支持农业节水灌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管理措施以及支撑项目实施的管理办法等。这些政策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民意愿。通过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提高了农民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和积极性,有利于项目的持续发展。

3)管理模式。由于大多数项目还沿用传统的建管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广大用水户参与管理的作用和积极性,导致运行管理水平不高、工程维修养护不及时,影响项目效益的持续发挥。

4)水费征收与水价。由于不能有效征收水费,导致项目管理维护经费不足;灌溉水价与供水成本的严重背离,影响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水价偏低和水费征收难以到位,影响项目实施的可持续。

5)投资模式。由于项目投资规模偏小,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偏高,致使项目实施难度加大,是影响项目目标可持续的主要不利因素。

猜你喜欢

水费项目区节水
坚持节水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西营河灌区2020年地表水水费测算探讨
凌河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及策略研究
没付水费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粒度效应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