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农村发展模式之探索

2012-03-28崔腾飞

关键词:喀拉拉邦新村韩国

崔腾飞 韩 茹

(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下,我国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人文社会环境的建设常被忽略。在抽象理论层面,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大子系统。四大系统偏废任何一个系统都会影响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四大子系统协调同步发展。人文社会环境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其重新定位也影响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在现实经验层面,韩国新村运动和印度喀拉拉邦对人文社会环境的重视给我国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特征

20世纪60年代末,在韩国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初见成效的同时,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急剧拉大。乡村劳动者与城市工薪阶层的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乡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于是,朴正熙总统发动了新村运动,政府投入财力建设农村,以缩小城乡、工农和区域间的差距。

(一)政府主导,民众参与

韩国政府为每个村任命一位公务人员作为新村运动的领导者和监督者。每个村依照自己的情况设有村发展委员会,专门负责村的发展规划和村里的集体性活动。韩国政府于1972年成立了新村培训院,其主要职责就是培训这些新村领袖。韩国当时每村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村民大会,该机构成为了农村社区建设与规划的指挥机构,新村运动选定项目与实施办法大都得通过村民大会集体决议。

(二)自上而下的新村运动

政府作为运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主要出资者,首先自身动员起来,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组织领导体系。在中央政府这一级,新村运动的领导部门是民政部而非农渔部。新村运动在地方由地方事务局管理,1978年后由新设立的地方行政局取代。中央政府其他各部、委、办,主管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大都被列为支持性机构,内部也设立了专门计划和管理新村运动项目的机构。

(三)政府全面参与

韩国新村运动持续了十年,该运动之所以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与当时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强硬的政治手段有很大关系。在运动的发起和执行中,政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投入。当时政府对新村运动项目投入的财政份额并不大,但政府投入的人力和精力则非常大。政府机构中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从上到下的运动压力和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压力使得他们延长工作时间,在本职工作之外参加新村运动。警察、教师、邮差等公职人员和地方军队等也都感受到了运动的压力,他们也在这种非理性的运动氛围下参与到运动中。

韩国新村运动后期也伴有各种机会主义、急于求成、劳民伤财和弄虚作假的现象,此时运动的副作用就难以控制。运动的这种非理性倾向在韩国新村运动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然而韩国新村运动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就,其中的“精神启蒙”和“新村教育”项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二、对印度喀拉拉邦的解读

喀拉拉邦是印度西南部的一个小邦,喀拉拉邦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印度处于中下等。喀拉拉邦政府曾积极推行大规模的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喀拉拉邦创造了人文社会发展方面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人文社会发展水平不但在印度长期居于领先水平,而且其中某些主要指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种模式与韩国新村运动有很大区别,喀拉拉邦的社区建设有以下内容。

(一)主张乡村自治,鼓励民间参与

乡村自治就是由村民参与管理乡村事务,这就要求政府把乡村的规划与管理权利转让给村民,使村民有意识与能力参与管理乡村。喀拉拉邦的管理与运行要求不仅仅是放权,而且要培养村民自治能力与参与意识。当时的喀拉拉邦计划委员会发动了一个很大的运动——人民计划运动。“人民计划运动”要求在各个方面帮助民众提高个人素质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与能力。而这些提高主要是通过培训活动实现。

(二)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运动

喀拉拉邦是村民参与式的政策制定模式。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讨论政策方面的问题,并且收集各种问题在乡一级进行讨论。乡一级的村民小组会议要求每个村派两个代表参加发展研讨会,发展研讨会将他们讨论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写成一个包括有关乡的发展策略和前景的“发展报告”。然后成立不同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针对“发展报告”中提出的需要设计一些项目。所有这些项目加起来就是乡的规划。然后把这个乡的规划再次拿到村里,由村民大会进行再一次的研讨,研讨完后再执行。

(三)发起部门为非政府部门,政府在其间有限参与

“喀拉拉邦”是喀拉拉科学作家论坛这一组织倡导并组织实施的自下而上的民众科学运动。喀拉拉科学家论坛组织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他们的民众科学运动涉及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术推广、扫除文盲、环境保护、学校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由非政府组织并倡导这一运动可推动邦内的民主,提高民众参加邦内活动的积极性。民众科学运动对喀拉拉邦的发展与未来等相关政策的决定在于其内部农民自身,农民可以通过村民小组会议制定未来发展的政策与制度。

喀拉拉邦更加看重农民的幸福与福利的提高。喀拉拉邦模式为我国的农村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借鉴的途径,从喀拉拉邦的特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韩国新村运动的缺陷有弥补作用。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喀拉拉邦中大部分村民都信仰印度教,信仰文化与儒家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喀拉拉邦仍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线索。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索

相比印度,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与20世纪70年代时的韩国近似度更多,韩国的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发展模式借鉴意义更大。但我们也能看出韩国的新村运动有很多的缺点和漏洞,而喀拉拉邦恰恰对韩国新村运动起到弥补的作用。由于印度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差异较大,我们在吸取喀拉拉邦的经验时应该保持谨慎。通过以上的观察与比较,我国新农村建设可以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模式。

(一)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既保证中央统一领导,集中处理国家事务,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地方享受一定的自主权。在中央放权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形成了国家—基层政府—村干部—农民的政权机构。在农村的国家—基层政府—村干部—农民四位一体的政权结构中,我们发现作为四大系统的社会不够发达,社会力量对新农村建设所起的作用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导作用意义就非常明显,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这个强大的后盾。政府能够为其提供政策、资金、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二)农村民间组织的培育

在农村社会的实践结构中,我们发现国家—基层政府—村干部—农民四位一体政权的存在。这种政权格局使得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够更有效地执行中央的政策与指令。在我国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这种政权对我国农村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费改税的双重推力,农民意识到原先政权中信息流动的单向性,开始有了自身向上的利益诉求。新农村建设的力量主体是农民,这种利益诉求的满足也有利于我国农村的和谐发展。要满足农民利益诉求就要求产生农村民间组织,这样可以很好地监督地方政府的行为,协调政府与农民的相互关系。

(三)注重公民意识与精神启蒙

农民的公民意识欠缺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阻力之一,要想使农村有一个长远的、持续的发展,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其公民意识的提高很重要。在权利方面,农民自身权益的维护靠的不仅仅是政府和民间组织,自身对权利的自我意识更为重要。在义务方面,整个社区的发展与建设要求作为社区一员的村民的主动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亦非强制压迫,需要强调政府民间组织对村民进行精神启发,通过精神启发培养村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新农村建设的本土模式既是我国对韩国新村运动和印度喀拉拉邦两种模式的借鉴,也是在我国渐进式改革实践中的探索,这种借鉴与探索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勾划出一个实践蓝图。它不仅仅适用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的城市建设。这种模式正是目前中国社会建设所急需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它关乎国家的富强与兴衰。本土模式要求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党和政府的核心领导作用,同时要求抛弃“经济中轴”和“政府中轴”的传统理念,认识到非物质的精神领域和民间组织对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

[1]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3-162.

[2] 吴敬学.韩国的“新村运动”[J].中国改革,2005(12):45-46.

[3] 吴晓黎.种姓、阶级与地位 ——以南印喀拉拉邦为例[J].开放时代,2007(5):123-135.

[4]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9:21-30.

猜你喜欢

喀拉拉邦新村韩国
印度寺庙用机器大象办仪式
中国画《林涧·新村》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印度奇观:“马克思”和“列宁”出席“恩格斯”婚礼
在韩国走马观花
印共 马在喀拉拉邦的实力分析
印共 马在喀拉拉邦的实力分析
印度酒店叫苦:送不起外卖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