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治疗与分析

2012-03-20靳伟涛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5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求助者潜意识

靳伟涛,高 丽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1例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治疗与分析

靳伟涛,高 丽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目的 探究精神分析疗法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治疗技巧及效果,并从精神分析角度阐释致病原因。方法 选择1名有社交恐怖症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精神分析治疗技术为主,配合放松与强化技术,进行16次精神分析治疗。结果 通过4个阶段的治疗,求助者在多数指标上均有改善,其恐惧症状明显减轻,主观社交困难程度降低,社交功能逐渐恢复。结论 精神分析疗法切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治疗具有明显效果,同时,不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就可取得深层次的治疗效果。

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精神分析疗法

社交恐怖症(SP)是以在他人面前进行社交活动或做事时,惧怕出现羞辱和难堪的场面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人称之为“被忽视的焦虑障碍”[1]。本文报告了1例由于童年不良生活经历所引起的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案例,并根据该生的认知能力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可将行为治疗的表层改变为更深层次,从本质与内部人格特征上进行干预,促进其长久发展;同时分析其动力学致病原因,以此作为治疗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参考。

1 案例介绍

求助者李某,女,23岁,大三学生,体态偏瘦,性格内向,无生理性疾病,因不能与人正常交往而主动求助。初次会面时,求助者紧张焦虑,面容窘迫,就坐后低头不语,行为局促。求助者生长环境为县级城镇,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外婆嫌李某的父亲没本事,逼母亲离婚改嫁。幼时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刚上小学母亲改嫁,求助者寄养在舅舅家。由于舅舅性格刚硬,脾气不好,经常打骂求助者,自那时起求助者变得自卑、敏感。上学时求助者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总觉得很多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在背后指指点点,所以不愿多与人接触。之后求助者考入大学,大二时交了男朋友,半年后因男友觉得与她在一起没有空间、太过压抑而分手,那之后求助者便自责、自怜、自卑,不再和同学交往,害怕与异性接触。后来变得在与人交流时不知所措,出现语无伦次、紧张、害怕、心跳加速,严重时口吃,心理压抑、痛苦烦躁、紧张、恐惧,逃避人际交往。

2 治疗思路与目的

结合求助者自身心理特点,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让求助者在无拘无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需要两个月左右,一个星期两次,一次50min,共16次。治疗目的是解决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增强自我,控制本我,建立正确的防御机制,能正常地进行学习生活。

3 部分咨询记录整理

求助者主诉:小时候我经常看见我妈一边抹眼泪一边干活,外婆老骂我妈不争气,说给家里丢人,生这么个女孩,还不如早早掐死。我很害怕外婆,不知道为什么外婆老骂我妈,我妈也不说,后来知道是因为我爸,说他没本事,农村人本来啥也没有,还没文化,不会挣钱,我妈要是和他生活迟早会饿死,外婆非逼着我妈离婚改嫁……我妈改嫁后,我就被送到舅舅家,从那时起我每天活在痛苦之中,我妈也许不爱我,也不抱我,她为了过幸福的生活把我送了出去,我真的很不重要,我恨我外婆,也恨我妈,要不是她们,我也不会这样……我的记忆里没有关于我爸的印象,我恨他丢下我和我妈,自己一个人走了,为什么不带着我们一起走,走了也不回来看我们……在舅舅家,我几乎天天挨骂,舅舅和舅妈看我不顺眼,根本不想看见我,不管我做什么,总没有做对的时候。一次我作业没做完,老师让叫家长,我没敢叫舅舅来,第二天早上我也不敢去学校,但也不知道去哪里,就顺着我妈当时送我过来的马路一直走,最后老师发现我不见了就和我舅舅联系,还是把我找到了,回到家里我被狠狠的打了一顿,身上的伤几年时间都可以看到;有一次我的作业做错了,老师骂我说,全班错的就是我这个没人管的,我哭了好久好久,我不喜欢和别的同学玩,我知道他们肯定笑话我,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在大学,有一次打饭我被人一撞,我的饭全倒在前面男生的身上,这个男生就怒气冲冲地朝我吼,当时我吓得直哆嗦,这时旁边有个男生帮我解围了,开始我俩就只是偶尔见面聊聊,后来他就经常来找我一起玩,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觉得离不开他了,离开他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都干不了,连学习、吃饭都觉得很不舒服。

4 治疗过程

4.1 关系建立阶段

本阶段采用访谈法和放松训练法,共完成两个主题:(1)咨询关系建立(第1次咨询),了解求助者现有症状及基本信息,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心理支持。消除求助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她对治疗的信任感,使其积极配合心理治疗。(2)成长的经历(第2次咨询),在轻松的环境中,对求助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是成长经历,即与自己成长过程有关的任何事件及当时的情绪与想法,治疗者提取出与求助者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分析与其心理障碍有关的外界因素,包括成长的缺失与需求,自我、本我、超我、防御机制的特点,人格发展与结构的主线,并设计出治疗方案。

4.2 解释与经验重构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得到的重要信息,在本阶段分主题进行深入治疗,主要包括:关于母亲(第3、4次咨询),关于父亲(第5次咨询),关于外婆(第6次咨询),关于寄养(第7次咨询),关于男朋友(第8、9次咨询)。每个主题先采用自由联想法,首先,让求助者在全身放松不被自我意识影响的状态中,释放出潜意识中的冲动、欲望、幻想等,以减轻内心深处的紧张和压力。其次,分析治疗过程中的阻抗,探明病因所在,积极分析、化解阻抗,帮助求助者将心中隐秘都说出来,以减少其潜意识中压抑的矛盾与冲突。本案例阻抗表现在对母亲、父亲的爱的表达,对自己是有人爱的肯定,对童年与寄养时很多细节事情的遗忘,以及对男朋友过分关心和患得患失体验的否定等。最后,对自由联想、阻抗、移情的内容,在各主题中多次分别进行阐释,让求助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困扰及内在深层次的想法。同时,在对男朋友主题的治疗中对移情作出处理,先引导求助者领悟曾经恋爱中对男朋友的过度情感转移,是因为自己潜意识中将对爱的需求,投射到了男友身上,想从男友那里获得父母般的爱和关怀;再对移情进行解释,让求助者对自己潜意识的需求、病态防御的行为和情感的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快治疗的进展。

4.3 修通与扩通阶段

通过阐释、心理暗示与强化的方法,让求助者在整体修通后,已认识到自己是被爱和关注的,自己身边充满着他人的爱,不需要从人际交往和男朋友这里满足;同时增强自我的力量,学会控制本我,降低对人际交往和失去男朋友的敏感程度,学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并使之强化,顺利地参与到实际中去,以自己的力量自信并大胆地进行人际交往。该阶段共3个主题:(1)关于本能——潜意识里的需求(第10次咨询)。先让求助者重新探索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愉快的根本原因以及成长的动力;再让求助者思考,她的身边是否拥有爱(母亲、亲戚、老师、同学的爱和关心等)。(2)关于人格——自我、本我、超我的矫正(第11、12次咨询)。让求助者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及时作出反馈,写出自认为优秀的人格与心理品质,并告诉自己也可以这样优秀,在每天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强化积极的情绪与心态,强大自我,从而更有力地控制本我。(3)关于焦虑与恐惧——积极防御机制的建立(第13、14次咨询)。对求助者讲解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探讨求助者以往的自我防御方式及其对错。

4.4 结束阶段

让求助者进行意识的提升,用自己醒悟后的思想去监督控制行为发生的变化,并作出正确的行为,即正常开展社交与生活的各项活动。采用重释和自信训练的方法,提升求助者自我效能,在实际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感受并强化正确的社交行为与体验。(1)关于成长(第15次咨询)。让求助者重新感受与体验自己的成长史,并对母亲、父亲、失恋等人和事作出现在的评价;同时,找出并确定自己成长的动力。(2)关于未来(第16次咨询)。治疗者强化求助者的正性行为,让求助者从生活实际中感受自己的变化,并建议求助者用学到的新观念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继续巩固已有疗效的同时,探讨关于未来的话题,提升求助者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5 致病原因分析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病症评估过程涉及两方面的问题:(1)什么是引发个体焦虑的冲突想法及情感动力?(2)当个体面临焦虑和失调时,什么是其首先考虑的应对方式?其中第一个问题涉及本能、人格结构、早期经验,第二个问题则从自我防御机制出发[2]。

5.1 从本能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治疗理论认为,恐怖症的表现是将本能冲动所带来的焦虑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对象上,且恐怖的对象和求助者被压抑的冲动之间存在着关系,其所恐怖的正是其潜意识里所期盼获得的[3]。在本案例求助者的潜意识中,充满着对被爱和被关注的渴望,这是人的本能需要,但在其生长经历中,却没有得到满足。而其对人际交往恐怖的本质原因,是本能对爱和关注的需要,转化到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上,但由于在人际交往(与男友的交往)中未能得到对爱与关注的满足,因此,变得对人际交往害怕、紧张、难以应对。

5.2 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治疗理论认为,心理异常是本能力量(本我)与自我之间产生冲突的结果,由于本能欲望的表达受到约束,触发了焦虑与痛苦感受,即某一行为既能带来满足,又能带来痛苦的冲突情境[3]。从本案例中求助者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求助者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本我中的无意识处于渴望被爱与关注的状态,但现实环境无法通过自我满足这种需要,且当本我的需要去感受这种爱和关注时,家庭与环境的因素就会让求助者的自我感受到痛苦与焦虑,而产生心理冲突。5.3从早期经验进行分析

根据精神分析治疗理论,心理异常是因为某种本能性满足的努力被困着在早期发展阶段的结果,这种困着往往与个体早期的创伤性经历有关[4]。在生活经历中,求助者的外婆为家庭强势者,母亲为弱势者;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而后又脱离了原生家庭关系,寄养在舅舅家。这些让求助者难以获得家庭与他人的爱与关注,不仅阻碍了求助者感受爱的能力的发展,也使求助者更加渴望被爱与关注;同时,在受到与男朋友分手事件影响后,再次受到外界事件的刺激时,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5.4 从防御机制进行分析

当心理冲突使个体感受到痛苦时,自我防御机制被启动,以减少冲突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体验。但当自我防御机制错误或无效后,便不能完全控制本能冲动,就表现出焦虑和恐惧[2]。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由于成长环境中过多的爱和家庭关系的缺失,外婆强制,母亲软弱,舅舅的粗暴,求助者把对爱和家的渴望进行压抑;(2)替代与投射。在对父母和家庭的爱的本能需要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求助者将其投射到男友身上,以获得被爱和被关注的满足。但由于男朋友的到来与离开,先打破了对爱和关注渴望的压抑,后阻碍了对爱的替代与投射,自我防御机制没能控制本能的冲突,即表现在特定的对象(人际交往)上,导致出现恐惧。

6 讨论

Lieb、Bogels等人研究发现,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拒绝和缺少情感温暖的养育模式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有关[5],较之正常人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自我防御机制,也是社交恐怖症产生的原因之一[6]。因此,精神分析治疗社交恐怖症,首先,对其恐怖的对象与潜意识需求进行分析,并对早期生活经历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干预,让求助者了解自己的本能与潜意识的需求,以及恐怖行为出现的内在原因,再通过修通强化并提升对本我的控制能力,建立正确的自我防御机制,达到消除恐怖行为的目的。其次,对求助者的人格结构进行干预,这会对求助者将来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对于只治疗表层的恐怖行为,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本案例在精神分析治疗基础上,还加入了放松训练、阅读疗法、自信训练、强化等治疗方法。大学生本身是一个具有较强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的群体,更容易进行联想与阐释,所以在第10次治疗时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得到缓解,在第14次治疗时恐怖行为已得到明显减少。这样的结合促进了精神分析治疗功能的完善,能更快地取得治疗效果。

[1]施慎逊.社交焦虑症[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1,14(4):42~43.

[2]王登峰.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陈传锋.异常与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王丽颖,杨蕴萍,林涛.社交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94~95.

[6]林雄标,胡纪泽.社交恐怖症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21.

G448

B

1671-1246(2012)15-0151-03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求助者潜意识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拒绝的正确方式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心理案例论文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大学生防御机制及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