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营造尺及相关古尺长度比较研究

2012-03-19陈连洛郝临山

关键词:黄钟鲁班尺度

陈连洛,郝临山*

(1.山西煤炭地质115勘查研究院,山西大同 037003;2.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山西大同 037003)

《魏书·律历志》高闾表曰:“书称‘同律度量衡’,论云‘谨权量、审法度’,此四者乃是王者之要务,生民之所由。四者何先?以律为首”。即度量衡乃中国古代关乎国计民生大事。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度制在经由“人体为法”阶段到黍尺阶段之后,逐步形成了种类繁多、长短不一、长期共存、又各有其用的尺度,如用于收税、交易的官市尺,用于天文观测的影表尺(量天尺),制衣用的裁衣尺,建筑用的营造尺、门光尺、玄女尺,乐律用的律尺和计(容)量用的量尺等等。笔者在对大同北魏平城遗址古里制考证中,偶然涉及营造尺及相关尺度,也渐次形成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谨此提出,供专家们参考,并批评指正。

1 营造尺与其它建筑用尺

1.1 营造尺

营造尺,《辞源》注释为:“唐以来历朝工部营造用的尺。也称部尺,俗称鲁班尺。一营造尺合0.32 m,0.96市尺。(清)《续文献通考》108乐考·度量衡:‘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班传至于唐,唐人谓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1](P1960)。 由此可知,营造尺系自鲁班而来,为工匠所用,尺长0.32 m。

据《鲁班经》,“营造尺,即鲁班尺。以十寸为一尺。系木工尺,本用于营造。常作‘L’型,两边夹直角,即古代所谓的矩,俗称曲尺。短边1尺,长边可达2尺,一般按方五斜七定长度”[2](P82)。“曲尺者,有十寸,一寸乃十分。凡遇起造经营,开门高低,长短度量,皆在此上”[2](P89)。此为木工基本尺度。其上有“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一(十)白”等。据九宫图数字配色,并与紫白九星相联系,赋与吉凶含义[2](P89),以与门光尺吉凶八字相“合吉”、“压白”。该尺历史久远,据王建辉、易学金主编《中国文化知识精华》:“矩,即木工曲尺,俗称鲁班尺。这种尺在我国木工手里,已至少传了3 000年了,至今还在用它”[3]。吴慧在《中国度量衡史的几个问题》中亦认为,“最早的度量工具,矩尺还有圆规,在距今六千年前便已产生”[4]。经笔者考证,营造尺也是中国古代计里、亩所用之步尺[5-6]。

1.2 鲁班真尺

鲁班真尺,亦名门光尺。其本非长度计量单位,而是与堪舆术有关的建筑尺度,用来裁定门户尺寸。“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合今46.08 cm),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本)八字,凡人造门、用依尺法也”[2](P82)。其中,“财、义、官、吉”四字为吉。与曲尺相配使用,而曲尺“一、六、八、九”为吉,两尺之“吉”相合,称为“合吉”、“压白”、“合于紫白”之法,以得大吉之数(建筑尺寸单位以寸为准,尺寸尾数要用吉数)。按此法确定的门户,将会光庭耀祖,故曰“门光尺”,也叫八字尺、门公尺、门尺[2](P98)。

1.3 九天玄女尺

九天玄女尺也称玄女尺,与营造尺类同,为营造尺的九寸长,各寸名称另有一套。即以营造尺的九寸为一尺,九尺为一丈。在做古装门路、门窗时使用,以其尺寸数目不离九,为吉。另有宫步,即用玄女尺五尺为一步,而因其为九寸尺,故实为营造尺四尺五寸。从立门(大门)处至屋檐滴水处,要以宫步计量。还有天井、阳埕等露天空间进深计量,也用此长度单位。“开门步数,宜单不宜双”,且“步宜初交,不宜尽步”[2](P98)。

以上为古代建筑常用尺度。另在《鲁班经》中,尚提及“子房尺”,亦为九寸尺,但尚不详其用。

2 营造尺与纵黍尺比较

建筑所用曲尺、门光尺,虽系鲁班所造,但其尺长合当今32 cm的长度标准,想必不是鲁班可定之者,当系“王者要务”之为。《辞源》部尺条曰:“也称营造尺。因由工部制造,故名营造尺。起初,以秬黍种子定尺,一粒黍纵广为一分,百粒黍为一尺,故又称纵黍尺”。《辞源》纵黍尺条曰:“以黍百粒,直径相累,作一尺之标准长度,谓之纵黍尺……后来,营造尺以纵累百黍为尺,律尺以横累百黍为尺”。即营造尺当系引用古之纵黍尺长度,而此后二者不分,互为彼此。也正因为纵黍尺为古代王者所定,营造尺又为建筑行业之祖鲁班所造,以及由各朝工部监制,并历代相传沿用,而始终不变其长。对此,除在《从大同北魏永固陵制看古代长度单位—里》[5]一文中所举例证外,尚有:①西安兵马俑距始皇陵城东门1 025 m,有史藉(《汉就医》)记载约300丈。若以汉0.23 m之尺计,仅690 m,相去较远。而以营造尺计,则960m,较相接近,且若为320丈则正合此数(1 024 m)。②北魏平城,经考证为东西三里,南北七里之城。今存明府城占其南半城。今实测东西(外缘)1 760 m,若除去城墙厚度16 m×2,则内缘(北魏旧城在内)东西1 728 m,正合以营造尺计里(1 800尺合576 m)三里之数。(古代城制,是否即以内缘为准?)。梁方仲遗作《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曰:“木工尺,亦称鲁班尺或营造尺,它包括旧式建筑业中木工、刻工、量地等所用的尺,也包括旧时车工、船工所用的尺……至其规定的标准,据明韩邦奇、朱载堉,以至近人吴承洛诸家的考证,则自春秋末,鲁班将周尺的长度改定以后,根本上没有第二次的改变。姑且勿论这种说法是否绝对化了,但看来木工尺长期变化甚微却是事实。”“因之,从鲁班尺分出来的营造尺的长度也是长期不变的。”[7]黍尺所用秬黍,历代均用上党(今山西长子县)羊头山之黑黍,因此地系炎帝耕种神农之山,为五谷诞生之地。

3 营造尺与律尺、黄钟比较

3.1 古律尺与古黄钟

《辞源》古律尺条曰:“古代以黄钟为度量衡的标准。相传,黄帝命伶伦造律尺,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以一粒秬黍的纵长度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为一尺。见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十”[1](P460)。按“营造尺与纵黍尺”所述,古律尺并不等同于纵黍尺。上述“九分一寸、九寸一尺”中的“一”指古律尺,“九”则当纵黍尺,即古律尺为纵黍尺(营造尺)的九寸之长,而因其同样分为十寸,则一寸长当纵黍尺九分。故或可称之为九寸尺。

《史记·律书》律数条曰:“九九八十一为宫……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即8.1寸)宫”[8](P1249)。即黄钟为古律尺的九寸,为纵黍尺的“九九”八寸一分,为宫声,合九九大吉之义。此以古律尺所定者,可称为古黄钟。黄钟,为定音器具。“黄为中间色,也是君主服色;钟即种。天之中数五,为五声之数,声音以宫为上,系五声中地位最高者。地之中数六,就以六为律数”[9](P9)。当初,系黄帝派伶伦到昆仑山的北面,取解谷所产之竹制成,作为黄钟律的宫声,再按三分损益法,产生商、角、徵、羽计有五声[9](P291)(相当今声阶 1,2,3,5,6)。

在明午荣汇编《鲁班经》(易金木注译)中,有“排线(钱)尺图”,分别以大泉十枚,开元十枚和货泉九枚,平列三尺,分表三种黄钟之长,图中文曰:“营造尺去二寸,当大泉九枚,当开元十枚,当纵黍八十一,当横黍百,此乃真黄钟也。李照以大泉十枚为黄钟,而冷谦从之,皆失之长;刘歆、荀勖以货泉九枚为黄钟,而王朴,蔡元定从之,皆失之短。观此图可见”[2](P167)(图1)。意即,黄钟长为营造尺(纵黍尺)的八寸一分者,为“真(古)黄钟也”。

图1 排线尺(引易金木注《鲁班经》)

3.2 律尺与黄钟律管

律尺与黄钟,汉、唐、清志对此记述较详。

《汉书·律历志》曰:“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10](P966)。“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10](P958)。显然,这里是以横黍尺为律尺,而其九寸为黄钟之长。

《旧唐书·职官志》金部郎中条曰:“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11](P1827)。〔与《汉书》所记一致,只是多了“一尺二寸为大尺”一说。

《清史稿·乐一》记载,康熙“五十二年,遂诏修律吕诸书……其法首明黄钟为十二律吕根源。以纵黍横黍定古今尺度,今尺八寸一分,当古尺十寸,横黍百粒,当纵黍八十一粒。《汉志》‘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广者,横也。九十分为黄钟之长,则黄钟为九十横黍所累明矣。即以横黍之度比纵黍,为古尺(律尺)之比今尺(营造尺),以古尺为一率,今尺为二率,黄钟古尺九寸为三率,推得四率七寸二分九厘,即黄钟今尺长度”[12](P2740)。清康熙《律吕正义》曰:“圣祖躬亲累黍布算,得之结果,以为定法:纵累百黍为营造尺,横累百黍为律尺。营造尺八寸一分,当律尺十寸,营造尺七寸二分九厘,即律尺九寸,为黄钟之长”[13]。清王筠《说文释例》曰:“八寸亦尺,十寸亦尺也。十寸之尺固分十寸、八寸之尺亦分十寸也。横黍尺当纵黍尺之八寸一分,而两尺皆为度,初非仅用一尺也”[14](P149)。

据以上史书所记,清康熙依《汉志》之法累黍所得,为纵黍尺∶横黍尺=1∶0.81,反计之,横∶纵=1∶1.23,即营造尺(纵黍尺)为十寸尺,则横黍尺(律尺)为纵黍尺的八寸一分,当即所谓“八寸尺”。黄钟为律尺九寸,即营造尺之7.29寸,以为度,则可称为“七寸尺”。

《唐志》记载,小尺∶大尺=1∶1.2。反之,大尺∶小尺=1∶0.83;而吴承洛、王国维据唐开元通宝钱(直径大尺八分、小尺一寸)认为,大∶小=1∶0.8[15],即大尺为十寸尺,小尺为八寸尺,则小∶大=1∶1.25,此两组数据相近,但后者同于众说。

《汉书》中,可能因古人重“律”而在《律志》中未曾提及大尺、纵黍尺,但在《礼记·王制》中记载,“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之说[16]。张采民等注《礼记》(岳麓出版社)曰:“古者,指周以前;今指汉代”。《宋史·律历四》范镇书曰:“按《周礼》‘壁羡度尺’……壁羡之制,长十寸、广八寸,同谓之度尺。以为尺,则八寸、十寸俱为尺矣。又《王制》云……八尺者,八寸之尺也;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同谓之周尺者,是周用八寸、十寸尺明矣”[17](P1615)。与唐的大、小尺,清的营造尺、律尺是一致的,有八寸尺与十寸尺之分,两尺皆为度。《蔡邕独断》曰:“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18](P299)。其中有三种尺度。十寸尺的八寸为一尺者,律尺也,其八尺则相当于纵黍尺、大尺、营造尺的六尺四寸。亦如唐张守节《正义》曰“古者八寸为尺,周尺八尺为步,则一步六尺四寸也”[18](P575)。笔者认为:《王制》中所说“八尺为步”者,本当指“人体为法”阶段中的八尺,或早于周代,即《孔子家语·王言解》中,“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19](P12)。有如古寻字“肉尺所示的“肉尺寸”[18](P295)之度,及《周礼·冬官》“人长八尺”[20]与明张自烈《正字通》“仞”之说:“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18](P93)之尺 (亦300步一里),即其八尺步长相当中人身高,而非不用于计步的八寸尺、律尺之八尺,不存在8∶6.4的关系 (这里对此不作详细讨论)。但因其误以为系八寸尺的八尺,步长大于司马法规定并至“今(汉)”计里步制的六尺,当6.4尺者,则称古里大于“今里”,误。尽管此八尺非彼之八尺,但也由此可见,据《礼记·王制》所记,十寸尺与八寸尺之说早已有之,且同样为1∶0.8,即并非唐代始有。再考虑到营造尺的始终如一,及清之1∶0.81合乎九九之义,又与古黄钟“八寸一分”说相合,而八寸说当为大数而已,姑且按营造尺长及《清志》所记,计算相关尺度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营造尺及相关尺度关系表

说明:

(1)建筑用门光尺为1.44营造尺合46.08 cm。

(2)据杨秀英《古钱币收藏鉴赏》,唐开元通宝直径26 mm×10=26 cm与八寸尺长相合[21]。

(3)按古代中人身高“八尺”当今中男1.67 m计,人手之尺合20.875 cm。与据上表之则推算六寸尺(10×0.9=6.561寸)当今20.995 2 cm相一致。也与《辞源》“六尺之弧”之说“周代一尺相当于现在六寸”吻合。

由上述可见,古律尺、律尺、黄钟管长等,均与营造尺 (纵黍尺)有关,而纵黍尺为最基本尺度,如清“仍纵黍尺之旧,以为制度之本”[13]。其它尺均与之有因九而相关之关系,何也?古人很讲究阴阳术数。在生数1,2,3,4,5五数中,“三天(1,3,5)两地(2,4)也”,两地合之六,三天和为九。(6,7,8,9,10五数由生数加5而成,故曰成数)。九在阳数(天数)1,3,5,7,9中为最大者,亦如《汉书·律历志·注》孟康曰:“为终天之数”[10](P964);在易卦中为阳爻之称数、太阳数、老阳数、极阳数;又是伏羲先天八卦对角数之和,如乾一坤八合而为九[22](P55),是吉数,故用之。又《汉书·律历志》“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10](P961),“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三)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参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1](P964)正是上述用(三)九之数。

4 营造尺与古量尺

量者,乃度量衡之一的“量”,为容积、容量之量,也系以一定长度标准立方所计之量,故也可以为广义之度,而称之为“量尺”。

据有关资料,周尺、秦尺长23.10 cm,西汉牙尺23.0,后汉骨尺、牙尺 23.30 cm,晋荀勖尺23.10 cm,梁法尺23.27 cm,以及据“商鞅方升”推算尺长23.20 cm(上海博物馆),(秦始皇时方升深2.33 cm,当为一寸)。满城西汉中山王妻墓错金铁尺23.20 cm,据“新莽嘉量”推算莽尺23.10 cm(台湾博物馆),长沙雷家嘴东汉墓铜尺23.39 cm等,显然均与上表中黄钟管长(七寸尺)23.328 cm相一致,即当均为“古量尺”。《后汉书·律历志》曰:“黄钟之管长九寸”,即黄钟管长本不为尺,而只为律尺之九寸者,又为何以此作量尺?

《汉书·律历志》曰:“量者,本起黄钟之龠”。“龠者,黄钟律之实也”[10](P968)。律管的容量:长90分,空径3分,空围9分(π≈ 3),积分810(即长 ×空围周长为积分,此时恐尚不知以πr2·h为求容积之法),容1200粒黍为一龠,再合二龠为合 (音ɡě,2400黍,其重一两),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即量,本起黄钟之龠,则以黄钟管长为“量”之准。如《辞源》“古以黄钟律管为度量衡的标准”,亦如《史记·律书》云:“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8](P1239)。而黄钟为六律之首。又《宋史·律历一》曰:“况影表测于天地,则律管可以准绳”[17](P1494),即也可称为“量尺”。另在清代,因有“以律尺起量,而以营造尺起度”之说[23](P38),故且称早期者为古量尺。也就是说容量用尺与度长短之尺本非一尺也。

5 结语

中国各朝代的不同行业采用的度量尺长度有异,土木建造专用营造尺(纵黍尺)与古律尺,为最早所定黍尺,而律尺、黄钟则均与之相关。鉴于种种原因:或不同“尺型”,或“讹替增损”(《隋书》),或“乡异而邑不同”(顾炎武),导致中国古代度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若将考古所获古尺仅分朝代而不分类型地放在一起讨论,则难免有鱼龙混杂之嫌,祖孙同比之疑。本文对我国各朝代度尺之长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古代尺度中的营造尺及与相关尺度的某种内在联系,谨供同仁参考。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明)午荣汇.鲁班经[M].易金木译注.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3]王建辉,易学金.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2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4]吴慧.中国度量衡史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87-96.

[5]陈连洛,郝临山.从大同北魏永固陵制看古代的长度单位—里[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24-26.

[6]陈连洛,郝临山.中国古代田亩步制与亩积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33-36.

[7]梁方仲.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1-20.

[8](汉)司马迁.史记[M].2版.北京:中华书局,1982.

参考文献

[1]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工程数学·复变函数[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四川大学数学系微分方程教研室.高等数学(第4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钟玉泉.复变函数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黄钟鲁班尺度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李鱓滕县解组及其与滕县北门里黄氏之交往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沉默
聪明的鲁班
《黄钟》2018年总目
宇宙的尺度
鲁班造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