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衣锦还乡”的深层文化意蕴

2012-03-19冯盈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思乡乡土故乡

冯盈之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211)

“衣锦还乡”语出《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史记·项羽本纪》也记载,当时,有智者建议项羽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衣锦夜行”是说穿着锦绣衣裳走夜路,无人看见,是毫无价值的。另《旧唐书·姜暮传》也记载:“拜暮秦州刺史,高祖谓曰:‘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三国志·魏书·张既传》:“出为雍州刺史,太祖谓既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功成名就,就应该穿着锦绣衣服白日走在路上,并且走在故乡的路上。后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又有记录说,宋仁宗时宰相韩琦在相州做官,而相州正是他故乡,因此韩琦建了一座“昼锦堂”,欧阳修也专门为之写了《昼锦堂记》。文章主旨是赞誉韩琦身居显位,不炫耀富贵,反引为鉴戒,志在留清名于后世,显真人格于人间;同时贬斥了那些追求名利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的庸俗之辈。明代画家董其昌曾特意画一幅《昼锦堂图》。

综上,可见“衣锦还乡”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并深入人心。衣锦还乡,成了中国古人乃至当代人最大的奋斗梦想。这个现象潜藏着深层的文化意蕴,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古代服饰制度的等级化内容

这种特点,在众多成语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证——布衣黔首、布衣韦带、荆钗布裙是平民百姓的穿着,他们有的甚至短褐穿结、衣衫褴褛;而绮襦纨绔、拖紫垂青、衣紫腰金是高官显贵的打扮,纨绔子弟、簪缨世族衣冠赫奕、服冕乘轩。两者的差别是如此的鲜明。

二、反映背井离乡的普遍性现象

既是“还乡”,那肯定是以“离乡”为前提的。中国人眷恋家乡,但有时又不得不走出家乡,而且还是比较普遍的。具体表现为迫不得已与主动意愿两种情形。

古代离乡有游学、仕宦、贬谪、征戌、羁旅、行役、战乱、流离等原因。尽管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表现在行为上,都需要离开故土、远游他乡。

近代典型的离乡现象是一群知识分子为寻求出路而留学他乡。他们希望通过留学西方的方式,借鉴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与思想,拿来运用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做出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掀起过一次又一次出国留学浪潮。

为求生计,离家创业,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即“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走西口”指的是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

“下南洋”说的是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批又一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

中国有名的商帮,无论是晋商、徽商、粤商,还是宁波商帮,等等,无不是在闯天下的打拼中发展起来的。其中宁波商帮形成的时间虽然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却非常快。最终形成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的“天下宁波帮”局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农民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流动潮。到现阶段,农村外出流动人口达1亿以上。也有所谓的“孔雀东南飞”,即人才由西向东的流动。还有一群“北漂族”——为实现林林总总的理想在北京奋斗。

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寻求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还有更高的一层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今天的中国人,为实现各自的理想,有2亿流动人口背井离乡,带着开创新生活,打造新天地,追求幸福富裕生活的向往而远走他乡。离乡远适在中国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三、反映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

虽离乡,终想还乡。因为重乡土,于是在中国人的情感脉络中,形成了游子离乡—思乡—还乡的生命跋涉痕迹。

所以“古时多游子,游子多思乡,抒写思乡情愫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①。古代文学中有大量的思乡诗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还有“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清代袁枚有“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随园诗话》)诗句,怀念“慈母手中线”与故乡明月。

既然有思乡的愁苦与怀念,也就有了还乡之悲与喜,迫切与羞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代如此,现代更甚。现当代文学中,“乡土”也是一个重要题材。沈从文作品的灵魂就是他的家乡——凤凰情结;鲁迅也有直接描写故乡的作品,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老作家柯灵写过一篇题为《乡土情结》的散文,他说“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当代打工文学是伴随打工潮应运而生的,反映了成千上万打工一族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当中背井离乡,从农村走向都市,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拼搏生涯。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还凝结在一连串的词汇中:乡党、乡关、乡贯、乡间、乡井、乡里、乡邻、乡民、乡亲、乡情、乡曲、乡人、乡俗、乡土、乡谊、乡音、乡友、乡园、乡梓……

乡土情结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和语言文字中,更表现在生活行为中。延续至今的是不变的“乡情”,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迁移活动——“春运”,载着满车厢的“乡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家。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有其特殊的文化根源,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耕文明特点,“中国人的主体以农耕为主,千百年来形成的农业文明造就了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与习惯”,“这与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②;二是受宗族观念影响,光宗耀祖、乡土情谊、家族本位是中华文化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宗法制讲究同族聚居,所以产生了重血缘、重乡土的社会心理。同时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特点有关。

四、反映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得的社会尊严,或经他人允许和认可的公众形象。”③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好面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自古就是以家族为核心的,这就决定了国人之集体高于个人的心态,由此一个人的荣辱也与家族紧密相连。例如,历代士子状元及第后,都要例行衣锦还乡、祭祀祖先,好让整个家族都有面子。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杨中芳提出了“大我”与“小我”的概念,其中“大我”是个人对群自我的界定,是面子的突出表现,而“小我”才是对自我的界定。

由此,国人好面子,是尊严加面子的表现。

另外,传统中国人,以农耕生活为主,生活在十分封闭的环境中,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所以一旦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人们往往会不遗余力地表现自己,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所以传统中国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似乎更加迫切、更加强烈地要求他人尊重自己。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而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成就天下霸业而志满意得、衣锦还乡的心理。

上述四重文化意蕴,前二者是前提,后二者是奋斗的原动力,是原因,又是成功的最好表现形式。总而言之,“衣锦还乡”离不开根深蒂固的“乡情”,以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还乡。衣锦还乡,是中国人的个体奋斗梦想,奋斗的原动力,又是成功的最好表现形式。当然,我们必须摒弃扭曲的虚荣心态,摒弃“以衣取人”的恶俗,提倡作为奋斗原动力的“衣锦还乡”。人们在外面发了财,都回家乡来投资,来办学,不是很好吗?曾有报载,“海外华人资产已达二万亿”④,如果这些人还保留“衣锦还乡”观念的话,不是既不影响在外继续发展,又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建设吗?合理发挥传统文化特色对个人、国家发展都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衣锦还乡”是值得提倡的。

注释:

①周玉:《思乡主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表现》,《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82页。

②李国庆:《元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与中国人的衣锦还乡意识》,《沧桑》,2008年第6期,第230页。

③燕良轼、姚树桥、谢家树,等:《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0页。

④华梅:《说“衣锦还乡”(服饰与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0月19日,第8版。

猜你喜欢

思乡乡土故乡
故乡的牵挂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走在故乡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