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孝顺之道等

2012-03-16段慧群

老友 2012年2期
关键词:老祖叔父季羡林

段慧群

季羡林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一个爱母亲的人,但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来赡养母亲,母亲就已撒手西去。这让他痛苦难忍,如万箭穿心。

母亲早早地离世让他明白,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亲人身边。

1946年,季羡林留德10年后,终于与叔父、婶母和妻子、儿女团聚了,这位婶母是他离家求学后叔父续娶的,是一个有個性、有脾气的人。季羡林初回到家时,婶母是斜着眼睛看他的。这当然与他10多年求学离家、感情疏离有关,也是人之常情。

后来,季羡林的叔父去世后,婶母随季羡林一家从济南迁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的朗润园一起住了好多年。婶母非常满意,对娘家人说:“这一家子都是很孝顺的。”

从斜着眼睛看季羡林到与他和睦相处,婶母这样大的转变,季羡林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季羡林懂得充分肯定老人的功劳,并且不是口头上的。回国后的季羡林,在北京大学工作。他给济南的婶母写了一封长信,称婶母为“老季家的功臣”。婶母得知信的内容后,很是高兴。她见了自己的娘家人,便详细通报,说季羡林一家都尊敬她,热爱她,亲切地叫她“老祖”。从此,婶母再也不斜眼看他了。

其次,季羡林懂得给老人一个发挥余热的空间。老祖80多岁时,应该享清福了。季羡林深知老祖一生勤劳,已成习惯,就顺着她的意思,在家里只请了做小时工的保姆。老祖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操持家务,全都靠她。她每天背着一个大黑布包。出去采买食品蔬菜,成为朗润园的美谈。一家人互相尊重,相处得十分融洽,老祖也非常满意。

季羡林的老祖始终是“老季家的功臣”,她以90岁的高龄离开人世,她是含笑离开的。孝顺老人,就给老人一个发挥余热的空间,让老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此亦乃孝顺之道。在这一点上,国学大师季羡林孝顺婶母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乐观、幽默的沙叶新

雷茜

沙叶新,不仅是中国当代最具正义感的剧作家,更是一位以本色示人、妙语连珠的幽默大家。

他的女儿沙智红长得十分漂亮。有一次,女作家陆星儿和王小鹰到沙叶新家做客,见到沙智红时,不由得惊呼:“哇,沙叶新,你怎么还有这么个漂亮女儿,真是个小美人啊!”听到这由衷的赞扬,沙叶新毫不谦虚地说:“我沙叶新从不出次品!”

他有“三不”:一是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睡不着觉,看到枕头就打呼:二是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胃口不好,“精饲料”、“粗饲料”都能吃;三是不知道什么叫生气,但总是惹别人生气。他说,不生气的人一般不会孤独。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研究孤独的座谈会,主持人不信他不孤独,硬追着他问:沙先生,您想想看,您一定会有孤独的时候。他想了半天,说:有了,有了,想起来了。主持人特别高兴:什么时候?他说,1939年。啊?在什么地方?他说,在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的肚子里那多孤独啊!关在里面10个月,没电灯,没电话,漆黑一片:出生后,谁都不愿意再回去,可见那是孤独之处,你说是不是?”

2008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68岁被查出患有胃癌的沙叶新,住进医院准备开刀。他毫不恐惧,还跟医生开玩笑说:“如中彩票,心态极好。”

正如沙叶新所言:“我14岁生脑炎,68岁患胃癌,如今尚能饭。亦能写、能读、能游、能聊、能哭、能笑,乃数十年坚持运动使然。此外心态要好,幽默、乐观,决不生气,也不悲伤:热爱家庭、友人、需要帮助的人。”

责编玉坤

猜你喜欢

老祖叔父季羡林
谁认识的人多
我的家
老街口
游老祖寺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温馨的家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