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对口支援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图书馆对口支援青川县图书馆为例

2012-02-15朱克勤陈天伦浙江图书馆杭州310007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青川县对口灾区

●朱克勤,陈天伦(浙江图书馆,杭州 310007)

1 回顾:浙江图书馆帮助青川县图书馆做了哪些灾后重建工作

汶川地震后,浙江图书馆召开馆长办公会议,起草并实施关于帮助青川县图书馆重建的方案。浙江图书馆在了解到青川县图书馆1500平方米馆舍和设施设备损毁、8万册图书埋在废墟里的情况后,向省文化厅提交了书面汇报。浙江省文化厅依据浙江图书馆的汇报作出批示:“可先考虑为在杭治疗的灾区病人提供服务”。浙江图书馆紧急召开馆务会议,布置为灾区病人捐书刊活动。全馆200余名职工两天内捐赠书刊1300余册。另外新购图书300余册。6月16日,浙江图书馆根据灾区病人的需求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在邵逸夫医院建立了“爱心图书流通点”,为地震灾区的病人提供300余册图书,100种期刊。同时,为18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儿童送去200册崭新的少儿读物。6月17日,浙江图书馆为在浙江大学第二医院治疗的地震灾区病人捐赠书刊近 1000 册。[1]

2008年7月8日,浙江图书馆在接到《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印发支援青川县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文办[2008]37号) 后,马上与青川县图书馆赵馆长联系,提出接待青川县图书馆人员到浙江图书馆培训的建议。9月18日,根据《关于向汶川地震灾区县(市)级支中心开展对口业务培训的通知》(共享办[2008]21号),浙江图书馆共享工程办公室根据青川县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并上报实施。11月12日至12月4日,接待青川县图书馆3位同行来馆进行文献采编与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地方文献知识、古籍知识、图书馆自动化与数字图书馆、读者活动和共享工程建设等8项业务培训,同时在9个业务部门进行了轮训,并组织参观杭州图书馆、德清县图书馆、湖州图书馆、绍兴图书馆等。

2009年5月16日至5月22日,在浙江图书馆举办“携手共建新青川——浙江省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纪实图片展”,用200余幅图片反映青川遭受地震惨重破坏,党中央和浙江、四川两省领导赴青川县视察慰问,浙江省千里驰援帮助青川灾后恢复重建,以及青川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场景。

2 重建:如何品读青川县图书馆的过去和现在

青川县地处川、甘、陕三省交界地带,素有“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全县总面积3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有汉、回、藏、壮、朝鲜等9个民族。青川历史悠久,自西汉置郡至今,历代设置州、县、郡、所、司、汛17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灾后青川县图书馆重建中,应着力于文化条件的改善、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内涵的提升、文化精神的传承。

灾后图书馆重建,首先应该作为文化设施纳入灾后城乡重建规划,体现合理的布局、特色文化的地标,将各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地震发生后不久,文化部向地震灾区及各对口援建省份下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文计发[2008]20号) 据文化部要求:乡镇公共文化设施要按照乡镇建设规划,应选址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环境良好的城镇街道,乡镇文化建设内容应尽可能规划在一起,便于今后管理和发展。

灾后图书馆重建,还应该使重建的新图书馆发出浓厚的文化韵味。新的图书馆不能破坏生态,要保留城市记忆。让灾区过去的文化特色与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系统交相辉映,给未来的图书馆的读者带去不仅是时代性与文化性的有机融合,更是历史、情感、文化的见证和延续,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休闲生活观念,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将灾后图书馆重建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是文化自觉意识的生动体现。将本地的文化特色与图书馆信息结合,突出文化设施的重建与整个灾后重建的相互联系,体现了灾后重建的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从文化重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品质的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硬件建设和服务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了灾区的文化发展能力。

3 对口支援:一种重要的灾后重建机制

从浙江图书馆对口支援青川县图书馆实践看,首先是避免盲目性。浙江图书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与青川县图书馆取得联系,并了解到很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有效的避免了支援和受援的不均衡,不协调。其次有利于增强责任感。对口支援落实了领导机构,既便于协调配合和有序推进,也便于检查督促,促进支援。作为一项硬指标、硬任务必然增强了浙江图书馆的责任感。最后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对口支援强调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浙江图书馆制定并落实的培训方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力量,解决了青川县图书馆重新开放后的许多实际问题。正如青川县图书馆来浙江图书馆交流学习说到,更正、修改了过去业务上的不足与错误的地方,在灾后重建中,会加强地方文献建设,突出本县山区特色方面的资料收集的整理。宣传推广方面以后也可以采取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朋友提供实用、最新的科技农业技术,还可以请农业局的工程师进行讲座。通过知识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农村灾后重建,多开展一些针对农村的科普教育,给农民带去贴心的服务。

4 思考: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过对口支援青川县图书馆的实践回顾和总结,我们应该思考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给人的印象都是“等、靠、要”,即等政策、靠财政、要支持。多年来,许多县级图书馆受当地政府财政制约,未能添购一本新书,更不用说建设新馆、打造延伸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形成的是一种产业,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更大更积极。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产业,要紧紧抓住 “公共性”这一特点。呈现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表达的功能,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2]浙江图书馆对口支援青川县图书馆的实践成功说明:

(1)公共图书馆应当高具前瞻性,密切关注公共图书馆产业的进展,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来为自身打造核心竞争力。建立“浙江图书馆今天就是中西部地区的明天”这一视角,为青川县图书馆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输入相关服务,使其顺利地实现“后发优势”。浙江图书馆还需要增加对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投入,寻找相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方法,制定有效措施帮助青川县图书馆增加读者、提升阅读品味等。[3]

(2)公共图书馆应以“文化引导”作为切入点,发展公共图书馆产业。[4]在“免费服务”政策下,体现的是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浙江图书馆还应该关注青川县图书馆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建立起长期的交流平台,创设两地的交流情境,把增强相互融合和展示各自风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整个公共图书馆阅读质量的提升。

(3)公共图书馆应以宣传为进入路径,发展公共图书馆产业。区域特色是公共图书馆的魅力所在。浙江图书馆还应该在挖掘特色内涵上下工夫,在培养独特魅力上求突破。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公共图书馆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浙江图书馆和青川县图书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过程中,要坚持区域文化元素于产业发展之中,一方面,组织系列的信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各类论坛、研讨会,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注重信息产品创新驱动,积极运用高科技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5 结语

浙江图书馆对口支援青川县图书馆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短期行为,还应该建立长效机 制,实现长期携手,促进发展,共同繁荣。还有待于于制度创新,改革和完善现有对口支援的体制机制。从公共图书馆产业的角度,对口支援符合国家政策,实现了当地为主、支援方为辅,并在支援方内部更好地协调,形成合力。同时,强化对口支援后续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浙江图书馆也应该发挥自己的功能,激发支援积极性,扩大影响,并在实践上进行总结。

[1]姜平.带着浙江理念建设青川——探访浙江省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指挥部[J].浙商,2008(18):119-120.

[2]艾家凤.图书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刍议[J].滁州学院学报,2010(3):118-119.

[3]陈秀军,周远淑.浙江智力援建为青川县重建助力[J].四川劳动保障,2010(5):31-31.

[4]叶茜.论产业化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J].云南档案,2010(9):58-59.

猜你喜欢

青川县对口灾区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青川县:抓实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青川县LUCC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灾区笑脸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