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城河征:超急性期脑实质血肿的特异性MR表现

2012-02-10张德华王会轩王俊峰雷立章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护城河蛛网膜实质

张德华,王会轩,王俊峰,雷立章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湖北 枣阳 441200)

脑血管意外首选头颅CT扫描检查,具有方便、迅速、诊断明确的优点,特别是血肿,CT更是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技的发展,MR(尤其是低场MR)已装备到大多数二级医院,有相当多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直接选择MR检查。已有很多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急性期、亚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在MR上有特征性表现,而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在MR上表现不典型,需要和脑梗塞、肿瘤性病变等相鉴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收集了2010年1月—2011年9月经CT证实的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共48例,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脑实质内血肿,无外伤、脑肿瘤等病史,40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48例中男33例,占68.8%,女15例,占31.2%。年龄42~75岁,平均63.8岁。发病时间最短者2 h,最长者1 d。

1.2 方法

本组采用GE公司Signa Profile 0.2T MR扫描仪,所有患者采集横断位Flair T1WI(TR 1800ms,TE 27ms)、Flair T2WI(TR 5600ms,TE 117ms)及矢状位FRFSE T2WI(TR 3750ms,TE 110 ms)图像,层厚为9 mm,层间距1 mm。CT采用飞利浦MX 8 000双排全身CT扫描机,CT采集横断位图像,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 mm。

2 结果

本组经CT证实的脑实质内血肿中,血肿周边有以下几种MR表现:①占位效应,共35例,占72.9%,主要表现为脑室受压变窄、推移,脑沟、脑池等受压变窄。占位效应在Flair T1WI、Flair T2WI、FRFSE T2WI上,35例均出现。②血肿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内,共8例,占16.7%,主要表现为在Flair T2WI上,脑室、蛛网膜下腔内呈高信号,脑室内见液液平面征,在Flair T1WI、FRFSE T2WI上均未见出现。③护城河征,共37例,占77%,主要表现为血肿周边见长T1长T2水样信号窄带,可围绕血肿周边全长,可部分围绕血肿,最窄为细线状,最宽者近10 mm。护城河征在Flair T1WI上37例均出现,在Flair T2WI上出现11例,占23%,在FRFSE T2WI上出现24例,占50%(图1,2)。其中占位效应在其他颅脑疾病(如脑肿瘤)中也经常见到。

3 讨论

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在MR常规系列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与血肿的含水量、蛋白含量、红细胞状态以及磁场强度等有关,可以表现为等T1短T2信号或等T1等T2信号,或等T1长T2信号[1]。有时需要和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相鉴别,有学者采用DWI、SWI等功能成像序列进行鉴别诊断[2-3],本文试图通过观察血肿周边的表现,探讨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血肿周边征象。

本组中共有35例超急性期血肿发现占位效应,血肿越大、越靠近脑室或脑池,占位效应表现越明显,但占位效应没有特异性,像肿瘤性病变、囊肿等都可以发生。

本组中共有8例超急性期血肿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内,其中额叶1例、小脑蚓部1例、丘脑2例、基底节区4例,病变均发生在脑室旁。发现血肿破入脑室内敏感性最高的MR检查系列为Flair T2WI,对于极少量的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积血也很容易识别。其次为FRFSE T2WI,对较大量的脑室内、蛛网膜下腔内积血容易识别,表现为高信号的脑脊液内相对低信号区,但对少量的积血极易漏诊。而在Flair T1WI上常发现不了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因此在临床工作中,Flair T2WI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检查中必不可少,往往能提供有鉴别诊断价值的信息。

本组共有37例超急性血肿周边发现长T1长T2水样信号,呈“窄带”样部分或完全包绕血肿,该信号与血肿、正常脑组织、病变周围水肿带均分界清晰,因类似城堡周围的护城河一样,故笔者称之为“护城河征”。在本组统计出现“护城河征”的37例患者中全部病例均在Flair T1WI上发现该征象;在FRFSE T2WI上仅24例发现该征象,在FRFSE T2WI上发现的“护城河征”宽度多在2 mm以上;在Flair T2WI上显示该征象更少,仅有11例,“护城河征”宽度多接近10 mm。因此,Flair T1WI显示“护城河征”最敏感。脑实质内血肿的这种表现多见于血肿发生数小时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不明显,直至消失。通过本组病例的随访观察,一般发病在24 h以上的病例往往观察不到这种征象。另外血肿越大,“护城河征”越明显,而在较小的脑内血肿周边常没有这种征象。对于“护城河征”形成的病理基础,EI-Koussy等[4]认为是超急性期血肿血块回缩,血清析出所致,Wagner等[5]以及张新江等[6]用猪脑叶出血模型证实其为血清析出,而并非血管源性或细胞毒性水肿。本组病例中,在Flair T2WI上显示“护城河征”的11例均表现为低信号,也证实其有别于血管源性或细胞毒性水肿。“护城河征”需要与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周边常见的血管源性水肿或细胞毒性水肿相鉴别,后者往往范围较宽,并且与病变本身以及外周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是其与“护城河征”不同的主要鉴别点。通过对比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的MR表现的相关文献[7-8],以及临床工作中对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周边改变的观察,均未发现其周边有类似改变,因此可以认为“护城河征”是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较可靠的征象,但没有该征象时并不能排除血肿,特别是较小的血肿以及发生时间较长的血肿(超过24 h)。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除超急性期血肿本身的MR信号特点外,“护城河征”在超急性期血肿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价值。在临床工作中超急性期脑实质血肿常需要与超急性脑梗塞、脑肿瘤相鉴别。超急性脑梗塞病灶周围见不到“护城河征”[7],可以鉴别。脑肿瘤周围大多数有水肿带的存在,与脑血肿周围的水肿带均为血管源性水肿,表现类似,而且占位效应在脑血肿、脑肿瘤中均具有,不易区分。但通过甄别,脑血肿病灶本身与水肿带之间存在“护城河征”,“护城河征”在T1WI上表现比水肿信号更低,并且边界清晰,与病灶周围水肿信号容易区分。通过对比文献论述的颅内肿瘤瘤周水肿的影像表现[9-11],在脑肿瘤病变中没有发现类似“护城河征”的表现,因此“护城河征”是两者之间的鉴别要点之一。

总之,相对于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护城河征”是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的特征性征象,尤其是Flair T1WI对其显示非常敏感,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护城河征”往往表现不明显或消失,或者血肿太小,“护城河征”往往表现不明显,这是在临床上应用“护城河征”需要注意的地方。

[1]李坤成,张念察.比较神经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58.

[2]张劲松,钱蕴秋,宦怡,等.脑出血DWI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5):468-470.

[3]申宝忠,王丹,孙夕林,等.MR磁敏感成像在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2):156-160.

[4]El-Koussy M,Guzman R,Bassetti C,et al.CT and MRI in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00,10(6):480-482.

[5]Wagner KR,Xi G,Hua Y,et al.Loba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del in pigs:rapid edema development in perihematomal white matter[J].Stroke,1996,27(3):490-497.

[6]张新江,殷小平,姜亚平,等.脑出血超早期灶周水肿的磁共振研究[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03,36(3):227.

[7]林顺发,彭仁罗.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10):911-912.

[8]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3-514;616.

[9]沈海林,周岱,丁乙.星形胶质细胞瘤瘤-脑界面、瘤周水肿的MRI与病理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31-34.

[10]王建武,李静,何宁.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CT扫描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7):361-363.

[11]吴仁华,郎志谨.颅内肿瘤脑水肿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7):455-457.

猜你喜欢

护城河蛛网膜实质
我爱家乡的河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破产程序中关联企业的实质合并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