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以重庆长寿湖风景区为例

2012-02-09易青松

重庆建筑 2012年3期
关键词:敏感区湖区长寿

易青松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浅议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以重庆长寿湖风景区为例

易青松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在湖区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始受到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相应的较为系统的阐述和引导得较少,本文试结合长寿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探讨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理念与措施。

长寿湖;生态分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水土保持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现有湖泊20000多个,总面积约91000 km2,占国土面积将近1%,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有2800多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观光游览、水上运动、休闲垂钓、餐饮美食、游船休闲、湖滨度假为代表的湖泊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资料显示,我国省级以上的旅游度假区有130多个,其中1/3为湖泊型的,首批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4个是以湖为依托。但是近年来,随着湖泊旅游的大量开发,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相应的湖泊旅游环境生态保护与建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长寿湖风景区为例,探讨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长寿湖因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而形成,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1992年元月,长寿湖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长寿湖被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美名“长湖浪屿”;1999年,长寿湖转为直辖市级风景名胜区。随着湖区旅游的发展,长寿湖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政府部门在开发湖区旅游的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2 湖区旅游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念

2.1 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我国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生态保护、资源的综合利用等,这是旅游资源开发者最需要注意的。旅游资源开发应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切不可杀鸡取卵,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旅游与自然、文化及人类生存环境是一个整体,和谐共存。

可持续发展放在具体细节上,如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识别、评估旅游地灾害并尽可能降低灾害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保驾护航等等。

旅游活动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之上,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衰败无不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湖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湖区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开发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

2.2 建立生态分区

在环境保护与建设中,一些大的湖区旅游资源涉及的面积较大,需要对各个地方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区别,强调重点区域,明确各区域保护与开发强度。根据各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可细分为五个等级:生态极度敏感区、生态中度敏感区、生态轻度敏感区、生态微度敏感区、生态不敏感区(图1)。

生态极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东岸山体的分水岭和北岸“V”字型陡崖一线,是主要集水区和源头水地区。该区域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极为敏感,规划控制为自然景观保护和风景恢复区。

生态中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中度敏感区与极度敏感区交错分布在长寿湖东岸山体分水岭和北岸“V”字型陡崖一线。该区域一般为水源地和现状坡度大于25O的陡坡灌草地带,属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较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开发必须慎重。该区可以“保护”为第一要义为指导原则进行适度开发。

生态轻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轻度敏感区主要是坡度在25O左右的森林和田地,分布在长寿湖北岸偏西位置。这一区域可承受人类一定干扰,但干扰过大会产生水土流失及自然灾害,生态恢复慢。在不超越其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可合理进行旅游区设施建设活动。

生态微度敏感区。长寿生态微度敏感区主要是现状坡度在25O以下的田地,分布在长寿湖北部和北片西岸位置。该区域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一般生态分级的时候容易忽略这个层次,将其归纳于生态不敏感区,现在将它提出来是要对传统的生态不敏感区进行细分,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细化。

生态不敏感区。长寿湖生态不敏感区为以上四区外的地区。该区域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生态不敏感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该区可作城市的发展区。但是该区仍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注重人工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建立生态补偿与惩罚机制

要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巩固生态治理成效,应该建立一个既有利于巩固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又利于促进旅游开发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这个机制该如何建立呢?关键有三点。一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湖区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以保证生态建设成效的稳定和持续;二是加大湖区环境监管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维护环境安全,把湖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长寿湖旅游开发是否成熟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依据;三是严把开发建设规划,做好项目预期评估,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通过以上三点,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强化环保执法监管,推进湖区旅游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3 湖区旅游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通过对长寿湖旅游开发的大量调研和分析,总结出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要从规划协调、生态保育、湿地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污染源防治等五个措施着手,来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湖区。

3.1 规划协调措施

规划是一个综合统筹的过程,对湖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协调内在的保护与延续和外在的完善与提升。

(1)内在的保护与延续。如与湖区唇齿相依的水源水系保护和水系统的完整性、原生物种的繁衍等等。保护各个河流源头区,重点集水区域建立缓冲区,保护冲沟、槽地以及潜水汇集地区。根据生物习性和联系在湖沿岸构筑生态廊道,尽量维持水循环系统的完整性;引入或恢复栖息地,在环境恢复期望较大、生态环境适宜的区域划定栖息地恢复区,引入保护物种,扩大种群,严禁狩猎。

(2)外在的完善与提升,强化湖区环境的监控管理。建设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环境动态监测监控网络,对风景名胜区的各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跟踪监控。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建设都要进行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并执行环境管理保护政策。同时,务必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与管理上的要求。

3.2 生态保育措施

生态保育主要以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其它学科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保育”二字包含“保护”与“复育”两层意思,前者是针对生物物种和栖息地的保存维护,后者则是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工作(图2)。

长寿湖生态保育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湖区原生态物种的保护措施。保护长寿湖两岸植被现状及动物生境,尽量保持原状,排除人为干扰;在退耕还林区补植原生物种;提倡使用当地物种,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对外来物种的依赖。假如一定要引进外来物种,需慎重考虑其对原生物种生境的影响,防范外源物种入侵造成土著动植物种灭绝。

另一方面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在危及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下,人要发挥积极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濒危植物和稀有动物进行人工培育和繁殖;对保护物种时时监测,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保护的科学依据。划定保护区保护生态多样性,如区内禁止砍伐森林,捕猎动物等。

3.3 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历史告诉我们,盲目地围湖造地破坏湖区的湿地系统,会带来灾害。比如洞庭湖周边的居民围湖造田,使洞庭湖这一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湖区生态不调,灾害连年,给当地百姓甚至邻省百姓带来灾难。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内湿地资源非常丰富。这些湿地为各种珍稀生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和生存的空间,同时,湿地还为区域地下水的补充、洪水流的调节起分洪与净化水质的作用。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湿地可根据其生态承载力与景观价值进行适量开发,建成观察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研究等,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生态活动。此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必须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相结合。

3.4 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甚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根据长寿湖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地势条件看,当坡度大于25O后,地形地势条件较为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较容易出现水土破坏的现象,因此对水土的保护要考虑坡这一区域。

而长寿湖风景区水土流失现象较少,应将“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突出重点”作为基本方针,全面实施25O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库岸、江岸、景区道路为重点,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图3)。

3.5 污染源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湖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根本上改善和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必须从污染源头上找答案。

人及人的活动一般是造成主要污染源的关键,人的活动主要分为生产生活或生产、消费。生产来源于第二产业,而生活对生态的破坏主要来源于能源的消耗。因此长寿湖要彻底整治污染源,必须三管齐下: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升级、水环境保护。

4 总结

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通过现代的科学手段,进行湖区生态保护分区,建立生态补偿与惩罚机制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应先从规划协调着手,具体到生态保育、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水土保持和污染源防治,来建设湖区的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湖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王向荣,林箐,沈实现.湿地景观的恢复与营造——浙江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及启动区规划设计 [J].风景园林,2006(4):18-23.

[2]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22(5):5-8.

[3]车震宇,唐雪琼.我国中小型湖泊旅游度假区开发现状分析[J].旅游学刊,2004,19(2):45-49.

[4]许峰.可持续旅游开发多中心管理模式研究———以湖泊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10):39-44.

[5]唐代剑,文军.旅游开发地生态风险评价与对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6.

[6]席娅.旅游开发中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J].国土资源,2004,(6):32-33.

On Lake Changshou'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Facing the Present Tourism Rush

During the process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ake Districts,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rted to receivemore andmore attention from thegovernmentand the public.Butamore systematic education combining the protection of Lake Scenic Area isnotconducted to the public,so theauthor of thispaper trieshere to explore the Lake District Tourism Developmentand ecological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so as to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andmeasures.

Lake Changshou;ecologicalzoning;ecological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waterand soilconservation

TU 984.18

A

1671-9107(2012)03-0011-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2.3.011

2011-10-29

易青松(1984-),男,湖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设计。

余咏梅

猜你喜欢

敏感区湖区长寿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基于GIS的赣南地区城镇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以赣州市龙南县为例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在某个敏感区如何协调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究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笑能长寿,哭亦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