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数字组成的摄影人生

2012-01-31刘生生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黑龙江日报大巴山李静

□ 文/刘生生

三个数字组成的摄影人生

□ 文/刘生生

32年前做记者是因为热爱,后来搞新闻摄影有点先结婚后恋爱的味道,再往后,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一幕剧演了大半个人生:相机是道具,社会是舞台,形形色色的人们在你左右……

因为摄影,我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价值观人生观开始设定新坐标,从生活情趣到社会担当,从名利物欲到精神世界。

28年前:一篇引起编辑部争议的报道

1984年,我在《沈阳日报》做摄影记者,一名基层摄影通讯员找我帮忙。原来,沈阳市园林处女工王丽娟留长发3米多,但时常头晕,经医院检查确诊,因头发长吸收营养过多造成身体营养不良所致,解决办法就是把头发剪掉。剪发前,王丽娟想为头发拍照留念。

当年,辽宁《妇女》杂志文摘一条小消息引起我的注意,1984年全球长发比赛,菲律宾女子获冠军头发长1.67米。王丽娟的头发最长3.05米,比世界冠军长出一米多。我马上把摄影报道《沈阳女工王丽娟头发长超过世界之最》发到编辑部。党报能否刊登这样的市井新闻趣事,在那个刚刚开放的年代引起争议,一直争到报社编委会,最后经投票少数服从多数,决定发表在《沈阳晚报》的前身《沈城周末报》头版。

这一摄影报道不仅是一则趣闻,在那个年代,它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起步后,新闻报道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后来这则新闻的试探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外报刊纷纷转载,新华社也对外发了稿件。

“长发女”引起有关机构和政府的重视,北京一位专门研究头发的专家给沈阳市政府写信,请求政府给予“长发女”生活补贴和关照,以便保证她的长发为科学研究所用。后来,王丽娟从沈阳郊区苗圃调到沈阳公路处机关,并分到住房。生活因一篇摄影报道而改变。

此后的28年里,每两年我都要为王丽娟母女俩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位置拍一张长发合影照。

19载:记录一个普通家庭的岁月人生

1993年3月8日,我在《沈阳晚报》头版发表重头摄影报道《父母离异 少儿出走 小小年纪 周游四方》,图文并重地记述了黑龙江12岁少年李大伟流浪沈阳街头,想妈妈、想读书的故事。一位离休老干部把当天的《沈阳晚报》寄给《黑龙江日报》,请求他们关注流浪孩子,呼吁救救失学儿童。《黑龙江日报》全文转载这篇报道,并配发编者按,随后黑龙江省妇联联合《黑龙江日报》组成调查组,在社会上开展“关注儿童救救孩子”的活动。后来李大伟回到了母亲身边,免费上了学。

同年4月5日,一位叫李静的中年女子拿着《沈阳晚报》关于流浪儿的报道找我,请求为自己找亲生父母。李静从小就被送人和变卖,当时她离异并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她觉得自己的童年就像流浪儿李大伟一样,懂事就被父母遗弃,至今连准确的生日都不知道,每年把三八妇女节当生日过。

1993年5月7日,《沈阳晚报》刊登了《亲生父母,你在哪里?》的摄影报道。5月23日傍晚,一位叫李树森的老人来电找我。我连夜赶到老人所在的变电所。老人声泪俱下地讲述与女儿离别的经过,揭开李静的身世之谜:1953年,李树森在沈阳电业局认识了李静的生母,第二年因女方家庭阻挠未能完婚,但年底生下了李静。女方家庭为维护当时家庭的名誉,把李静送给一对多年不育的夫妇,此后几经转送,李静做了童养媳。1982年,李静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做母亲的艰辛使她想到当年妈妈把她送人定有苦衷,希望找到生母。

后来我用业余时间,通过李静父亲和各种渠道帮助她找生母。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未能实现李静见亲妈的梦想。我成了她家的朋友和亲人,再后来我资助李静的二女儿上大学,现在她已是辽宁省一家大医院的妇产科专家。

4个春秋:一群孩子,书写一段文化扶贫的记者经历

2008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一年后,我们报社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大巴山孩子们的求助信,因地震中学校倒塌,50个孩子只能在露天上课。2009年春,我和另一名记者走进了大巴山深处,徒步爬上海拔1350米的四川省南江县关路乡苍蒲村,冒雨走访,实地了解震后山里孩子上学情况。

我拍了一组“大巴山孩子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学习,期待好心人帮助解决校舍问题”的照片,在《沈阳晚报》连续刊登,呼吁社会关注孩子,并在沈阳市做专题摄影展览《大巴山的孩子》,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许多沈阳知名画家献画作义卖,支持建山顶小学校。摄影展和书画义卖共筹集26万元,同年8月29日,新学校建成,我带队从沈阳驱车4000公里带着孩子们需要的学习用品重上大巴山。从此,我们把帮助大巴山震区孩子上学当成我们的一项社会责任,截至目前,我已带队5次走进大巴山,给学校又添置了多媒体图书室,更新桌椅,建立简易体育设施,现在学校成了乡里条件最好的山村小学。眼看孩子们长大,心里真高兴。我认养了两个贫困孩子,每年为他们提供学费和一些生活费,因此被评为“首届中国阳光记者”。

摄影使我接触和深刻了解社会,我感受到照相机的分量,镜头里的责任与担当。我学着用照相机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分忧,我用镜头书写新闻故事,用摄影为民请命,扬善去恶。

(作者是《沈阳晚报》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

猜你喜欢

黑龙江日报大巴山李静
“难忘”藏在哪里
地方党报如何做出“叫好又叫座”的好新闻
——从《黑龙江日报》三篇报道浅析纸媒新闻写作的经验
故乡行(外一首)
张中信大巴山书写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变与不变——以《黑龙江日报》“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巡礼”系列分析类深度报道为例
激流勇进
——改革开放初期《黑龙江日报》的新闻改革
李静 藏石欣赏
李静 藏石欣赏
圆锥曲线的一题多解
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口县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与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