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1例报道

2012-01-29张鲁峰詹三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3期
关键词:腹围肝移植代偿

张鲁峰 詹三华

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1例报道

张鲁峰 詹三华

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肝硬化;干细胞;移植;治疗

肝硬化代偿期因无典型临床表现易被忽视,失代偿期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病因治疗,二是抗纤维化治疗。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实质意义上的抗纤维化药物或方法投入临床。而干细胞克服了临床治疗的局限性,为该疾病的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 岁,因“腹胀、腹痛 9 d,加重 2 d”于 2010年4月7日住院。既往体健。饮酒约0.25 kg/d,持续7年。患者于入院前9 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持续性发作,进食后明显,未在意。2 d前腹胀腹痛明显加重,饮食量减少,睡眠不佳,大小便正常。入院时查体:体重:76 kg,腹围:95 cm,血压:14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巩膜亦轻度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膨隆,上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腹肌无紧张,肝肾肋下未触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 入科检查:乙肝五项: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为 557 U/L,谷草转氨酶(AST)为 534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为 95 U/L,总胆红素(TBIL)为 3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为 16.6 μmol/L,总蛋白(TP)为 56.8 g/L,白蛋白(ALB)为 25.8 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为 0.8。肾功能:正常。腹部彩超:肝硬化并脾大、腹水。大便潜血:阳性。腹部CT:肝硬化并腹水、胆囊炎、双侧胸腔积液。入院后给予常规保肝、抗病毒、口服利尿剂及对症治疗。于4月12日、16日、26日分别给予静脉回输脐血干细胞5 mL。4月20日抽取自体骨髓200 mL分离提取干细胞后通过造影注入肝动脉。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脏彩超及CT。4月21日患者未感明显腹胀腹痛,体重:71 kg,腹围:87 cm,血压:120/70 mm Hg。肝功能:ALT 为 193 U/L,AST 为 146 U/L,GGT 为 80 U/L,TBIL 为 30.5 μmol/L,DBIL 为 12.9 μmol/L,TP为63.2 g/L,ALB为26.5 g/L,A/G为0.7。4月26日体重:66 kg,腹围:80 cm。肝功能:ALT 为 99 U/L,AST 为 68 U/L,GGT 为 73 U/L,TBIL 为 29.3 μmol/L,DBIL 为 11.1 μmol/L,TP为65.9 g/L,ALB为30.2 g/L。彩超:肝脏弥漫性改变,少量腹水。患者于4月27日出院,出院后继续随访观察,5月14日体重:65 kg,腹围:86 cm。肝功能:ALT 为 60 U/L,AST 为 51 U/L,GGT 为 68 U/L,TBIL 为 28.4 μmol/L,DBIL 为 8.6 μmol/L,TP为78.2 g/L,ALB为38.1 g/L。彩超:肝脏弥漫性改变,未见腹水。7月1日体重:65 kg,腹围:86 cm。肝功能:完全正常。随访1年,肝功能完全正常,无明显不适症状及体征,未见心、肾等脏器损害及肿瘤倾向。

2 讨论

肝硬化是指各种原因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弥漫性、进行性损害,最终导致原有的肝小叶结构破坏,形成假小叶,在此基础上出现一系列肝功损害与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尤其失代偿期患者具有以上典型特征。对失代偿期患者,临床医生通常给患者大量的静脉或口服保肝药物,对腹水处理采取利尿、补充血浆、白蛋白治疗,尤其是晚期患者,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收效甚微[1]。近年来,我国肝移植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肝源的紧缺,潜在适合肝移植的患者中,仅有0.04%的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2],而且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难以解决,移植费用昂贵,对国家、社会、个人均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以与肝移植相媲美的治疗肝硬化的新技术。因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功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及不同药物诱导作用可以分化多种组织干细胞[3]。笔者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将干细胞种植到肝脏内,在肝内微环境中,在干细胞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使其生长为正常的肝脏细胞,从而代替已经衰老的肝细胞,发挥干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例患者在3次静脉回输脐血干细胞及动脉植入骨髓干细胞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得到了改善。第1次静脉回输后9 d,转氨酶及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均显著改善,腹水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80 d后白蛋白水平、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均正常,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随访1年患者病情未见反复。从该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转归,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干细胞强大的分化功能,并可向肝细胞方向转化。干细胞研究者认为,干细胞移植使许多传统医学难治疗的绝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也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信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此项技术会逐渐得到关注及认可,这也为许多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1]舒德芬,梅艳,董碧蓉.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循证治疗[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4):342-346.

[2] 陈积圣,商昌珍.肝干细胞移植及其应用前景[J].新医学,2008,39(11):704-705.

[3]黄雪霜,姜海鸥.干细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12):1-2.

R575.2

B

1673-7210(2012)08(b)-0107-01

2011-11-03 本文编辑:卫 轲)

张鲁峰(1975-),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研究方向:消化内科。詹三华(1965-),男,本科,主任医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普通内科主任;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猜你喜欢

腹围肝移植代偿
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的差异性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出生体重的探讨
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效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在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中的应用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之路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
Sumf2与Sumf1可能存在代偿性的相互作用以维持硫酸酯酶的活性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