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深度视角下文化产品制造业的相似问题及根源探究:基于国内钢琴制造业的例证

2012-01-28马铭波王缉慈

中国软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钢琴制造业深度

马铭波,王缉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一、发展道路相似的我国文化产品制造业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承接了各类文化产品制造的国际转移,很多专业化村镇相继形成。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国。尽管产业升级趋势明显,但是,乐器、珠宝、动漫、玩具、工艺品等诸多产品本应具有深刻文化和艺术内涵,在我国的加工制造却仍然处在低附加值发展阶段,很多企业仅仅从事贴牌代工。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大量中小企业正面临困境,只有少数企业形成自主品牌。行业部门虽不同,但存在的问题十分相似,即技术知识基础薄弱且知识积累缺乏[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成熟的、挑剔的消费群体已经出现,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在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方面升级和转型的条件;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同时,无论是放下锄头拿起小提琴的制琴工,还是“洗脚上田”的油画工,无论是技工还是普工,劳动力的素质都在逐渐地提高,并潜在地影响着下一代,因此那些专业化的村镇也发生着从制造到文化的社会变迁。当前,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诸多利好政策背景下,文化产品制造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乐器产业在中国既属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又具有技术、工匠技艺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特征,与音乐教育,音乐生产、商业地产等交叉和缠绕在一起。在乐器制造的基础上,有必要大力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和营造地方文化氛围。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急于扭转过度依赖制造业的局面,促进文化产业和制造业融合,而投巨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是其主要方式。例如,北京平谷要打造“中国乐谷”,天津静海要打造“东方乐器城”,营口市要打造“北方乐器之都”,河北武强县要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山东昌乐县鄌郚镇要打造“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浙江德清洛舍镇要打造“钢琴产业基地”等等。但是一些地方所生产的产品尚不是高端的文化艺术品而是低端的工业加工品,其加工制造技术基础还不稳固,甚至关键技术和设备以及工业设计还需由国外提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本文尝试回答两个问题。其一,这些产业具有相似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其二,如何实现文化产品制造业从低端的工业品制造向高端的文化艺术品制造的升级?为此,本文选择钢琴产业,从技术知识基础提升角度对文化艺术品制造业的升级问题进行例证研究。2010年1月到2011年4月,作者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的杭州、德清洛舍镇、宁波北仑和慈溪、湖北宜昌,以及德国科隆和瑞典乌普萨拉等地,对30多家钢琴及其设备和零部件企业,以及相关的琴行、协会、政府部门和院校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调研内容包括了解钢琴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发展演化、产业联系、竞争优势以及面临的困境等,探讨其如何实现技术和非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升级。由于与其他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道路相似,国内钢琴制造业的升级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二、钢琴制造在中国缺失了什么?

现代钢琴制造业始于1709年意大利,经历了三次高峰和全球转移,其制造中心分别为1800-1900年的欧美、1960年的日本和之后的韩国,以及2000年至今的中国。2003年国内钢琴厂已超过100家,产量达30万架以上,约占世界钢琴产量的三分之二。2010年中国钢琴产量为33万架,约占世界钢琴产量45万架的73%。中国多数企业制造钢琴的时间不过十几年,但一些企业成长很快。2010年产量在1600台以上的大中企业有25家,其中大的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16家,外资企业6家[3]。既有位于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也有聚集于乡镇的众多中小企业。

我国钢琴总体制造水平较低,至今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产品附加值极低,环境和资源压力大,各个环节相互制约发展。例如洛舍镇①因农民造钢琴而吸引了美国15所大学的21位教授的专程考察,并曾计划编入MBA通用教材,2008-4-25,在职MBA网,http://www.onjobmba.com/news/DongTai/20080821/news_24652.html。40多家钢琴企业年产3万架,约为国内产量的10%,但年产量千台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很小,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简单手工制造,和欧美企业的高技能手工制造根本不同。在洛舍镇每架钢琴售价5000-8000元,接近成本价格。而即使在国内制造水平较高的、2002年起钢琴产量连续位居全球第一的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其产品质量在世界上也是排名靠后的,每架珠江牌立式钢琴售价仅在万元之上,和雅马哈日本原装的二手琴售价相当。权威的《The Piano Book》综合评价了钢琴的音乐设计、工艺、耐久性、质量控制、保修和可靠性,对世界钢琴质量进行排名,2008-2009年度中国企业生产的钢琴被列入消费级别的中低档琴(普及琴)[4]。在国际上,十几家欧美顶级品牌钢琴企业均生产以工匠高超技艺为基础的手工制作的演奏级别钢琴,维系着艺术品的制造。例如美国斯坦威钢琴一般售价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元。

在我国,钢琴制造尚处于工业品制造阶段,既缺乏制造技术本身的积累,更缺失对工艺技能、音乐和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积累以及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正如珠江钢琴董事长童志成所说,最好的钢琴不是由机器生产出来的,而是用心生产出来的①参见项兵,珠江钢琴:从本土制造转向全球运营,2010-6-1,商业评论网,http://www.ebusinessreview.cn/articledetail-3159.html#title。。钢琴制造企业多数是“半路出家”,如以前是从事木材加工、金属配件加工或贸易的企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很少进入制造企业中。在洛舍镇,音乐培养和钢琴教育基本空白,很少有孩子在学钢琴,包括企业家的孩子,这和想象中的“琴声飘满小镇”相差甚远。

三、知识深度视角的选择和分析的建立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

企业发展是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企业发展理论包括企业资源理论(Penrose,1959)[5]、企业能力理论(Prahalad 和 Hamel,1990)[6]和企业知识理论(Grant,1996;野中郁次郎,2006)[7-8]。企业知识理论解释了企业配置资源以及获得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是企业掌握的知识。然而,企业知识理论有很多视角,应该选择哪个视角?

Penrose(1995)在《企业的增长理论》第三版新序中提到,企业增长的实质是演化的过程,是建立在集体知识累积增长的基础上[5]。Mowery和Rosenberg(1998)也提出,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长期的连续积累过程[9]。现实表明,包括钢琴制造在内的中国制造业真正的技术知识积累过程不过三十几年。因而,人们很容易会把国内制造水平低简单地归结于国内制造历史短。Dosi(1982)和Rosenberg(1976,1996)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路径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存在不同的技术轨道[10-12],为后进企业、产业或国家有可能追赶和超过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内制造业快速的发展也给出了事实依据。因而,探讨企业的技术知识积累的内涵,选择从企业的技术知识积累视角对制造业升级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二)分析概念的建立

1.知识深度的概念和分类

为更好地分析知识积累,本文引入“知识深度”的概念。Prabhu等(2005)、Tunzelmann和Wang(2000)、罗正清和金生(2009)曾从不同视角定义了知识深度[13-15]。本文的知识深度特指企业围绕某个产品的知识积累程度。从概念来说,知识积累侧重于动态过程,而知识深度侧重于知识积累的结果。

对企业而言,知识深度可分为企业的知识深度和企业产品的知识深度。二者在产品形成过程中,是一致动态变化的。但在产品形成后,产品的知识深度不再变化,固化于产品中,而企业的知识深度是可以持续增加的。对消费者而言,也具有知识深度,也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如企业品牌建立的过程,就是企业通过营销让消费者学习并获得其产品知识的过程。类似的,相关的协会、高校、政府也具有各自的知识深度。

2.知识深度的获得方式和性质

知识是通过互动进行积累的。从企业的视角,野中郁次郎(2006)探讨了企业内知识的互动和转化,提出了SECI模型[8]。国内研究者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了这种模型(王娟茹、赵嵩正和杨瑾,2004;饶扬德和王学军,2006;曾德明、王磊和彭盾,2010)[16-18]。罗珉和王雎(2008)探讨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存在三种知识互动模式[19]。“干中学”(Rosenberg,1976)[20],“用中学”(Lundvall,1988)[21]以及“互动中学”等都体现了知识互动的普遍性。此外,对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和知识网络等的研究中,也都涉及了知识互动和知识积累的内容。

在企业内部的知识互动和积累,主要是人和人之间围绕产品而进行的。由于个人知识的连续性,企业可以直接对产品进行重复、更新、改进或创新,可以实现企业知识深度直接的持续增加,且企业可以掌控。

竞争对手之间主要通过获得彼此的人来实现知识深度的增加,由于人的知识的连续性和彼此企业知识性质的相似性,外来者的知识和企业内原有知识经过互动,可以直接增加企业的知识深度。制造商主要通过购买获得供应商(材料、设备、零部件)的产品,但彼此之间知识性质不同,供应商产品的知识深度不能简单地、直接地或者线性地增加制造商和其产品的知识深度,需要互动转化、间接地增加制造商的知识深度。类似地,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也需要知识深度的互动转化。供应商虽然不购买制造商的产品,但其知识深度也可以通过制造商知识深度的互动转化而增加。因而,相关企业之间(包括消费者、高校、政府、协会等)互为知识来源。

3.企业之间知识深度互动转化与制造业升级的关系

企业之间知识深度互动转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制造商在购买供应商产品时,产品中的知识深度是不连续和不可掌控的,其只能由供应商保持更新和连续。也就是说,制造商购买的材料、设备或零部件直接影响制造商的产品,而这些不是制造商所能控制的。类似的,各相关企业之间的知识深度会互相影响:或互相促进或互相制约。

制造业各个环节的相关企业之间知识深度的互动转化首先受到各个企业的知识深度的制约或促进。企业在其内部知识互动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获得知识深度更高的竞争对手的知识深度(如人才、技术等知识)和购入其它相关企业的产品(固化于产品中的知识深度的转化),有可能快速或者大幅度增加企业和其产品的知识深度,并且提高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本和互动过程中学习与吸收知识的能力,进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企业之间的知识深度的互动转化,这也是企业发展和螺旋上升的过程。因而,从知识深度的视角来看,制造业升级的根本在于持续增加各个企业的知识深度,并促进制造业各环节的各相关企业之间知识深度的互动转化。而制造业各个环节上各个企业的知识深度及其互动转化决定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四、国内钢琴制造业的例证

(一)知识深度的快速、持续增加

国内钢琴企业获得了快速和大幅度的知识深度的增加,宁波的海伦公司和宜昌的金宝公司是这方面典型案例。宁波海伦2001年前还只是钢琴金属配件供应的民营小企业,2002年开始做钢琴的核心零部件马克。之后通过几年的为国外钢琴品牌做OEM,完成了企业基本的钢琴制造的知识互动和积累,又高薪聘请了几位国外钢琴设计、制造、调音、营销等方面的6位资深专家。这些外国专家和企业的国内高级制造人才几年的知识互动,以及对普通员工的技能的培养,使其在短短的6-7年时间里从零部件制造跻身到国内钢琴制造的前几名。除了人才引入,宁波海伦还从日本购买了目前最先进的、可以加工飞机螺旋桨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宜昌金宝则源于琴行,之后和日本KAWAI合作贴牌生产,并从韩国购买了最先进的喷涂设备,实现了知识的快速积累。

(二)各企业知识深度持续增加的不足和企业之间知识深度转化的互相制约

尽管一些企业获得了快速的知识积累和实现了知识深度的大幅度增加,但整体而言,各企业知识深度持续增加的不足和企业之间知识深度转化的互相制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1.各企业知识深度持续增加不足

对钢琴制造企业而言,尽管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各种材料、设备和零部件,并部分实现机械化生产,但不少于50%的组装部分仍然需要人的手工技能。如手工组装、调音、调律、整音等,特别是调律师、调音师的“耳朵”的技能和对手感、音色、音质的把握,机器无法代替。因此,需要设计师、制造师、调律师、调音师等很多专业知识人才,这些人才的获得和持续培养是国内企业所非常缺乏的,如具有综合能力(专业理论、实际操作、制造技术、音质音色)的调律师不足。

对比国外,尽管美国斯坦威也开始部分使用高精设备协助制造,但不少于80%的部分仍为高技能手工制作。其所有的工人必须在钢琴制作学校经过三年半的学习或经本公司的严格培训方可实际操作,工人大部分是四、五十岁,工资非常高。他们多年从事某一项工作,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国内钢琴制造企业知识深度持续积累非常不足。如宁波海伦和宜昌金宝,钢琴制造的知识积累时间不足十年。宁波海伦聘请的外国专家要实现和企业的知识互动转化,以及培养企业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都需要长期持续的知识互动和积累。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洛舍镇的40多家农民企业,十几年来都没有从银行贷过款,直到2010年的乐韵公司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成为第一个贷款的企业。没有贷款,一度让其可进可退地应对国内外金融危机。但这也限制了其对企业间知识如大型先进设备、高质量的材料零部件和各类高端人才的引入,丧失了知识互动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仅靠企业内部家庭作坊式的积累,造成十几年来知识深度持续增加的严重不足。

钢琴有8000多个零部件,其零部件有300-400种。钢琴最核心的零部件——击弦机也由3000多个零件组成,工艺复杂、材料要求精细、稳定性要求极高。类似钢琴,其组装过程也是以手工技能为主,特别是击弦系统的整理,需要6、7年的手工技能积累。目前国内专业做击弦机的企业只有位于慈溪的森隆公司(也称东方击弦机),其成为国内绝大多数钢琴制造企业的唯一供应商。国内自己能够提供价格较低的击弦机,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制造钢琴创造了条件;但相比德国的雷诺击弦机,其知识深度明显有很大差距。东方击弦机的知识深度直接影响着国内钢琴的质量和制造水平,所以其知识深度的持续增加对钢琴制造业的升级非常关键。

2.企业之间的知识深度转化互相制约

企业知识深度持续增加不足,导致各个环节的相关企业之间知识深度互动转化不足,而且涉及多个产业。如钢琴制造企业的知识深度增加直接受到铸铁板制造企业知识深度的影响,而铸铁板企业又受到其上游材料供应企业的影响,同时受到模具制造企业的影响,而模具制造企业也同样受到其上游企业的制约。钢琴制造企业的知识深度也受到机械加工设备的影响。国内提供的数控加工设备,除了受到自身数控软件开发的知识深度低(相比于日本的数控软件)的影响,也受到上游球墨铸铁供应企业知识深度低的限制。中国是羊毛、钢铁、机械和化工的制造大国,但看似简单的钢丝、呢毡、油漆、胶以及数控加工设备等,国内却无法生产或者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差,而只能从日本、德国等地进口。

位于北京的中加合资企业海资曼公司最初通过技术要求和订单逐步培养起一个小的铸铁板供应商。但目前该供应商已为多家企业供货,即使质量降低、产品粗糙,仍供不应求,能够被供货已经不错了。所以,不但要求供应商提高知识深度很难,而且供应商提价后与之还价也很难,更换新的供应商需要新的知识互动和知识积累过程,费时又费力。宜昌金宝在采购毛坯铸铁板的基础上,增加了铸铁板再加工环节,为保证质量,本可专业化分工出去的部分不得不垂直一体化生产。宁波海伦受益于其所在区域的金属和模具都具较高的制造水平,其被供应的铸铁板整体质量明显比其他同类企业更好些。

Porter(1990)的“钻石模型”强调了国内有经验的挑剔的消费者对国家竞争优势的意义[22]。尽管国内消费者购买了60%以上的钢琴,但其对钢琴的知识深度普遍偏低,购买基本是靠琴行推荐和出于对价格的考虑,而不是对音乐和文化的考虑。因而对钢琴制造企业的知识互动和转化要求很弱,也使得钢琴企业只需关注基本的质量要求,而更多地关注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目前,国内钢琴制造方面教育的不匹配,使得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很难获得。正如中国音乐学院一位钢琴系的教授所说,他们的学生宁可失业,也不会到制造企业中去。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声学教授也说,钢琴制造涉及很多声学知识,但迄今没有企业与他联系。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调律水平较高,但大部分不愿意进工厂。企业只能通过“干中学”培养一些缺少专业、半路出家的人,有的手工环节的工人(外来打工者)仅培训一下就直接上岗。

五、问题的回答及政策的含义

从知识深度的视角看,文化产品制造业相似道路下的快速发展,源于各企业知识深度的快速、大幅度增加以及企业之间的知识深度转化。如很多钢琴制造企业回忆,最初企业参加国际乐器展时,其钢琴都曾被称为“浪费资源的玩具”;而如今,很多已经可以出口欧美,这是知识积累的结果。而相似道路下的普遍问题,则源于各企业知识深度持续增加和互动转化的不足。如钢琴制造业的升级不只是制造技术的提升,也不是简单的功能升级(Humphrey J and Schmitz,2002;Gereffi,Humphrey and Sturgeo,2005)[23-24],而是要使教育、文化等其它产业的知识深度互动转化和融合到钢琴制造中,这是知识互动转化和积累的结果。实现文化产品制造业从低端工业品制造向文化艺术品制造的升级,根本在于持续增加各个企业的知识深度,并促进各相关企业之间知识深度的互动转化。

国内一些地方和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知识互动和积累,所获得的知识深度来之不易。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已有一定知识深度的文化产品制造企业对其产品进行持续的知识互动和积累。现阶段,很多地方都在尝试把文化产品的制造基地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钢琴为例,不仅浙江德清政府要打造“钢琴制造基地”,杭州的嘉德威、宜昌的金宝等企业在扩建新厂房的同时,都类似地要打造“钢琴博物馆和展示厅”等与文化创意、旅游相结合的钢琴城。对于已有一定制造知识积累的企业而言,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制造和文化的融合。但要警惕产业资本借机“逃离制造业”,进入房地产、股市或博彩业,因为这只能使原本偏低的制造企业的知识深度更难持续增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园区的成功与否,不是简单的筑巢引凤,也不是简单的企业近距离集聚,而是能否促进企业知识深度的持续增加和知识深度的互动转化(包括企业、消费者、协会、高校、政府之间的知识互动),这是文化产品制造业升级的根本。

[1]王缉慈,马铭波,刘譞.重新认识意大利式产业区竞争力——对深圳金饰产业区等我国专业化产业区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8):85-93.

[2]王缉慈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中国乐器协会.2010年中国乐器行业年度报告(二)[J]. 中国乐器,2011,(2):26-29.

[4]Fine L.2008-2009 Annual Supplement to The Piano Book:Buying& Owning a New or Used Piano[M].Boston:Brookside Press,2008.

[5]Penrose 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6]Prahalad C K and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s, May -June,1990.

[7]Grant R.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09-122.

[8]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李盟,高飞译.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9]Mowery D and Rosenberg N.Path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Century America[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0]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J].Research Policy,1982,(11):147-162.

[11]Rosenberg N.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Inducement Mechanisms and Focusing Devices:from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108-125.

[12]Rosenberg N.Uncertaint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A].In Landau,Ralph,Timothy Taylor and Gavin Wright(Eds.).The Mosaic of Economic Growth[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334-353.

[13]Prabhu J C,Chandy R K and Ellis M E.The Impact of Acquisitions on Innovation:Poison Pill,Placebo,or Tonic?[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1):114-130.

[14]Wang Q and Tunzelmann N.Complexity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Firm:Breadth and Depth [J].Research Policy,2000,(29):805-818.

[15]罗正清,金生.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9,26(23):142-146.

[16]王娟茹,赵嵩正,杨瑾.知识集成条件和模型研究[J].预测,2004,23(1):66-70.

[17]饶扬德,王学军.知识互动共享视角——区域创新环境机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8(7):72-77.

[18]曾德明,王磊,彭盾.核心企业知识集成对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的影响[J].情报杂志,2010,29(8):60-64.

[19]罗珉,王雎.组织间关系的拓展与演进:基于组织间知识互动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40-49.

[20]Rosenberg N.Techn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from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9-31.

[21]Lundvall B A.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in Dosi,Giovanni,Christopher Freeman,Richard Nelson,Gerald Silverberg,and Luc Soete(Eds.).Technology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C].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88:349-369.

[22]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New York,1990.

[23]Humphrey J and 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1017-1027.

[24]Gereffi G,Humphrey J and 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78-104.

猜你喜欢

钢琴制造业深度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