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环境污染重大事故频发的对策分析

2012-01-27刘颖崔丽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10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刘颖 崔丽

1,聊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2,茌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山东 茌平 252100

我国环境污染重大事故频发的对策分析

刘颖1崔丽2

1,聊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2,茌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山东 茌平 252100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国家也投入了大笔的资金支援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已初见成效,但是环境污染事故仍时有发生,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现象予以分析,之后介绍了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现状,最后就减少环境污染事故提出对策。

环境工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环境,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某些改变和破坏,产生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合理、有序地利用和保护环境,积极、有效地解决业已产生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1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人口密集的城市,污染物也相对集中。我国环境污染治理起步较晚,虽然国家以及社会各界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与全球各个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然不容乐观。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占了5个。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据我国专家偏保守的估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调查研究表明,30%以上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是因为空气污染导致的。而且,每年因大气污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肺心病的患者数量也在逐年攀升。

有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368亿元,占当年GDP的4.65%。以现有的治理技术处理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全部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10800亿元,占GDP的7.2%,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GDP的1.8%。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虽然已经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但是比例仍然偏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的排放,根本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激烈矛盾。

2 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概述

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机构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运用科学的技术,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间断地或连续地监视、测试和解释的科学活动。环境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质量,并合理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从而能够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监测对象的变化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为主要监测对象的“三废”监测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阶段,以区域、流域为中心的环境质量监测阶段和污染与生态监测并重的监测阶段。环境监测的发展是与环境管理目标、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和环境质量变化特点等因素紧密联系的。环境质量变化的复杂性是内因,环境管理目标是动力,科技发展是前提和保证,社会需求和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是外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体系,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环境监督技术体系和环境监测技术保证体系等。

3 控制环境污染事故的对策分析

3.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产业结构是推动环境污染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由我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决定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向着环境友好型转变是现阶段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经验证明,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产业布局也是进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的资源承载力状况不容乐观,石油化工、纺织贸易等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更是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负担。在产业政策制定之后,当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时,再想调整,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产业结构与布局对环境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所以,要及时的确定产业结构,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产业格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加强企业监管,清理部分企业特权

很多大型环境污染事件的责任企业都是国字头企业,而政府在对于他们的处理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给予了特权。然而建立公平合理的企业竞争机制,国字头企业不应当享有额外的特权。在要求企业科学发展中,政府监管和公众权益诉求缺一不可。应当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不论是在平常的管理当中,还是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之后,都应当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不能因为部分企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或者国字头企业而给予特权,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法制。

3.3 加快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与创新

加快重点耗能工业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创新,在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力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能耗;尝试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并加以推广;大力开展重化工行业的节能降耗、减污行动;构建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存储、生产至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全过程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3.4 加强法制环境的建设,加大政府整治力度,利用媒体和公众力量监督环境保护的进程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是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这方面,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法律法规,制定效能标准。以法律为依托,明确激励和惩罚政策,加大力度规范企业行为,对污染环境的责任企业给予必要惩处,绝不姑息。从对大型环境污染事件的整治过程和结果来看,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如2011年7月份发生的中海油蓬莱漏油事故,其责任方康菲公司应急处理不及时,瞒报污染程度。而受漏油事件影响,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众多海鲜养殖户和渔民,遭受可能达10亿元以上油污损失。可见,明确污染后的职责,对污染企业加大治理力度,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为我所用。例如,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积极实施漏油控制,设立一个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在此次漏油事件中的受害人,且此金额并非赔付的上限,而且这笔钱有别于BP应支付的环境破坏赔偿费用,实现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提高执法力度,惩罚和关闭了很多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加强执法力度,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单单依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要充分利用媒体和公众的力量。合理地利用网络和媒体,保持其透明度和可信度,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对我国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测的管理,提高环境治理的措施,能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向着法制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奠基石,也是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依据;而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合理开发资源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

[1] 刘蓉.浅谈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硅谷,2010,(5).

[2] 杨献策.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策略之我见[J].商场现代化,2010,(03).

[3] 陈曦.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0.005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农村水环境污染及协同治理研究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中国环境监测第33卷(2017)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