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

2012-01-25刘凤健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英模工农革命

夏 辉,刘凤健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3)

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下文分别简称“奉献中国”人物和“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中,17位湘籍英模光荣入选为“奉献中国”人物,入选人数居各省之首。这一结果既反映了三湘儿女在推动中华民族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是对三湘儿女为中国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的至高褒奖。17位湘籍英模是三湘子弟的优秀代表,是湖南人民的骄傲!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命运深切担忧的爱国精神,他们为人民福祉甘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他们为革命真理“上下而求索”的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厚的精神资源;是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精神品质的超然境界

列宁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P187这里的“爱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中遇到的“绝无仅有的困难”。“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以及不象无产阶级那样在长期的罢工斗争和革命斗争中经受过严格锻炼的广大劳动群众,既不可能坚信这一革命就要到了,也不可能为这一革命无条件献身。”[1]P187然而,在我们对93位“奉献中国”个体英模人物(100例“奉献中国人物”中3例为外国籍英模,4例为群体英模,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对这7例英模不做分析)的家庭出身研究中发现:76位非湘籍的英模中,非工农家庭出身的为32人,工农家庭出身率为42.1%;17位湘籍英模中,非工农民家庭出身的为11人,非工农家庭出身率为64.7%。这里的工农家庭出身不包括富农家庭。湘籍英模的非工农家庭出身率远大于非湘籍英模的非工农家庭出身率。这意味着,湘籍“奉献中国”人物有一种超越列宁定义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对于11位非工农家庭出身的湘籍“奉献中国”人物,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放弃自身优越的物质生活,投身到自身对立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中去呢?封建豪绅家庭出身的夏明翰在与审判他的法官对话中这样说道:“我们共产党人热爱国家民族,热爱劳苦工农,当然也热爱自己的亲人,爱妻子儿女……但是,为了劳苦工农的解放,为了使我们的后代能过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2]P215正是这种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对灾难深重的劳苦工农的深切同情,使他们产生了超越自身阶级局限的对祖国更为深情的爱!

17位湘籍“奉献中国”人物或出生在内外交困的清朝末期,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军阀混战时期,此时的湖南正是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列强、各路军阀争斗最激烈的地方。他们目睹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凌辱,广大劳苦群众被“三座大山”盘剥压榨,胸中激荡起强烈的爱国之情。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使他们忘掉了个人的安危,忘掉了父母妻儿的安危,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蔡和森在《少年行》中感叹道:“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3]P20-21面对山河破碎的旧中国,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向警予概叹道:“抑吾尤有感焉者,风景不殊,山河犹昔。叹桃源之幽邃,渔父不逢;悼湘流之咽呜,灵均已渺。今日何日,能不悲耶?”[4]P16这种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忧虑激发出来的为拯救中华民族甘抛头颅、洒热血殷殷报国之情,正是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精神品质中超然的境界!

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精神品质的崇高风范

马克思认为:“如果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也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5]可见,奉献精神是一切“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共同的精神品质。然而,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的奉献精神较之寻常的奉献精神又更为崇高。他们具有的踔厉敢死、无私无畏的湘人性格与奉献精神相结合起来的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成为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精神品质的崇高风范。湖南人素以“霸蛮”、“敢死”著称。陈独秀曾感叹于湘人这种拼命精神:“……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病亲领子弹不足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6]P480革命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革命意味着流血牺牲。这种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对于被严重白色恐怖包围的中国革命事业来说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湘籍“奉献中国”人物这种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表现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时坚贞不屈;经受妻离子散、亲人牺牲的考验时,无畏无惧、继续前行;受到错误批斗、不公正对待时,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置身敌人重围、生死抉择时,勇于担当,舍生忘死。夏明翰在行刑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时,挥毫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2]P219这样的绝笔诗,是何等悲壮激越!蔡和森闻知爱妻向警予牺牲后,写下“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7]深切的悼文,是何等感天动地!杨开慧在敌人要求她只要宣称和毛泽东断绝关系就可以活命时,以“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8]作答,是何等大义凛然!向警予在同志们劝她离开武汉到上海找党中央时,以“如果离开,一时无人支撑,《大江》一停刊,就是说我党在武汉失败,这是对敌人的示弱,我决不能离开!”[9]P914是何等勇于担当!

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的奉献精神是崇高的,同时也是悲壮的。在17位湘籍“奉献中国”人物中30岁前牺牲的就有7人,30岁前牺牲率为41.2%,这一牺牲率远高于非湘籍“奉献中国”人物30岁前牺牲率(非湘籍的76人中,牺牲年龄在30岁前的为22人,占28.9%)。

二、百折不挠的求是精神——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精神品质的价值归依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剧作家莱辛曾讲过,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湘人自古以来有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2300多年前的楚人屈原,面对朝政腐败,奸佞当权,曾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深受楚文化浸润的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继承了三闾大夫遗志,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百折不挠的求是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精神品质当中,作为他们精神品质的价值归依。

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的百折不挠的求是精神,表现在他们把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17位湘籍“奉献中国”人物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有13人,受过良好教育率为76.5%。这里的受过良好教育是指受过国立中学以上教育,不包括私塾教育。76位非湘籍"奉献中国"人物受过良好教育人数为51人,受良好教育率为67.1%,明显低于湘籍"奉献中国"人物受良好教育率。如果说普通民众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对剥削阶级仇恨这一朴素情感,那么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投身革命则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向警予曾坦言:“平常人之所视为荣辱得失者,自吾辈视之真不值得一笑。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4]P29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真理至上的价值追求。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的百折不挠的求是精神,还表现在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创新和实践都需要勇气,尤其是在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首先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更需要勇气!17位湘籍“奉献中国”人物,大革命时期就参加革命的有15人 ,17位湘籍"奉献中国"人物,大革命期间参加革命的为15人,占88.2%;76位非湘籍"奉献中国"人物,大革命期间参加革命的为39人,占51.3%。他们有第一个明确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蔡和森;有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向警予;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何叔衡;有“我军建军史上的33位军事家”之一,1988年10月,中央军委确立我军建军史上的33位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段德昌、左权,有中国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毛泽民;有我党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他们或为建党先驱,或为建军元勋,或为工人运动领袖,无不表现出开拓创新、献身实践的巨大理论和实践勇气。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的百折不挠的求是精神,还表现在他们面对强暴,坚持真理、毫不退却。黄埔军校时期,蒋介石为了拉拢王尔琢,曾恩威兼施。但是他据理力争,气的蒋介石大骂他是“不听话的学生”。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段德昌,目睹夏曦“左”倾错误路线给洪湖根据地带来的重大损失,痛心疾首,曾多次向夏曦提出如何恢复洪湖苏区的设想和建议,并立下了“给我四十条枪,三年内不恢复洪湖苏区,提头来见”的誓言。湘籍“奉献中国”人物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只惟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甚至以生命来捍卫真理,对追求真理的不懈追求是他们全部的生命所系,精神所归!

陈独秀曾以蝗虫过河时以尸骸造桥的例子盛赞湖南人的精神。湘籍“奉献中国”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品质正是陈独秀所说的“那座桥”、“我们的真生命,永远的真生命”[6]P481。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的精神就是要将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化作我们报国之志;就是要将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化作我们效国之力;将百折不挠的求是精神化作我们强国之策,用我们的实际行动,造出更加“伟大精美”的“桥”!

文中所涉及湘籍、非湘籍“奉献中国”人物数据对照

[1]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吕芳文,蒋薛.夏明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戴绪恭.向警予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江海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湖北行政管理学院学报,2007,2:11.

[6]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7]蔡和森.向警予同志传[J].近代历史研究,1982,4:3.

[8]湖南师范学院编写组.杨开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9]陈克鑫,夏远生.湘籍开国人物传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英模工农革命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弘扬英模精神 勇于担当作为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
用英雄精神支撑民族的崛起——读《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