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市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与推进对策

2012-01-25刘春荣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胡柚橘园衢州市

刘春荣,唐 鹏

(浙江省衢州市柑橘科学研究所,浙江 衢州 324000)

衢州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柑橘产区,柑橘种植农户31.2万户,从业者10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数的52%。为了推进柑橘产业增效橘农增收,自2009年衢州市开展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程。本文就该工程取得的成效、面临的困难及进一步推进的对策等进行探讨。

1 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主要措施及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柑橘产业快速发展,至2008年衢州市柑橘栽培面积增加到4.42万hm2,当年柑橘产量96.10万t。由于当年全国柑橘总产量创新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和“蛆柑”事件等的影响造成柑橘严重滞销,遭遇罕见的低价,橘农损失惨痛。

衢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程,发展精品柑橘业。按照控面积、调结构、提品质、扩加工、促出口、树品牌的思路,发动百万橘农抓提升,走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的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之路,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以品质增收,以品牌增收,以加工增收,解决柑橘卖难问题。

2009-2015年,计划全市柑橘面积调减到3.33万hm2,建立优质柑橘基地2万hm2,其中出口基地0.67万 hm2,总产量控制在75万 t以内;柑橘果实商品化处理率达到60%,二级以上果从现在65%提高到80%以上,精品果从10%提高到30%以上;全市年深加工柑橘鲜果10万 t以上,年出口柑橘鲜果及其加工品5万t以上;培育1~2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柑橘667 m2可增收入500~1 000元。

2 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主要成效

2.1 减少面积,调整结构

通过垦造耕地、低丘缓坡开发等土地综合利用措施,退橘还菜,退橘还林,退橘还粮,把不适宜种植柑橘的低洼橘园、易受冻橘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橘园以及老化衰退橘园进行规划调整,让低洼、低产和低效等生产条件差的橘园退出,全市柑橘栽培面积从2008年的4.42万 hm2减少到3.81万hm2。

通过高接换种和重新种植,发展特早熟温州蜜柑及爱媛28号、满头红橘、天草橘橙等特色品种0.20万hm2,主栽品种椪柑面积从2.65万 hm2减少到2.18万hm2,第二大品种胡柚 (属衢州特有品种)面积稳定在1.07万hm2左右,温州蜜柑面积从0.60万hm2减少到0.53万 hm2,其他柑橘品种从0.08 hm2减少到0.02万 hm2。

2.2 建设基地,提升品质

通过试验示范反光地膜土壤覆盖增加果实糖度技术、生草栽培技术、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技术、大棚设施越冬延后栽培技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柑橘“三疏二改” (疏树、疏枝、疏果、改土、改水)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批完熟采摘技术、温州蜜柑交替结果技术、胡柚果实套袋栽培技术,以创建省级、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为抓手,建设了精品柑橘生产示范基地20个,面积735 hm2。

近几年来,柑橘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柑橘增至3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柑橘14个,绿色食品柑橘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柑橘3个。一品红牌衢州椪柑、天子牌常山胡柚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果;蜜之源牌衢州蜜橘、新澳利牌衢州椪柑、香泉红牌衢州天草、澳林奇牌衢州杂柑等历获国家和省级农博会金奖。2011年产季,在全国柑橘销售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衢州柑橘没有出现卖难现象。2012年3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衢州椪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2.3 出口实现新突破

衢州检验检疫局与农业部门加强合作,促进柑橘出口基地的建设。衢州农业部门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衢州检验检疫局加强出口基地的全过程监管,积极出台柑橘出口基地分类管理制度,提供快速准确检测服务,并与国内口岸局建立了信息互通制度,在柑橘出口旺季实行无节假日办理报检手续。对通过出境果园注册登记的企业(合作社),每个给予1万元的财政补助。

依托柑橘出口企业,采取出口企业+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出口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橘园托管、病虫害统防统治,强化主体培训及健全完善柑橘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创建标准化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以出口企业为主体申报出境果园注册登记。全市有45个柑橘生产基地通过了出境果园注册登记,通过注册登记的出境橘园总面积0.20万hm2,通过果园注册登记的柑橘包装厂11家,全市有400 hm2柑橘生产基地通过欧盟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EUREPGAP)。2011年引进福慧达果蔬供应链有限公司等外地出口企业来衢州市设立公司,开展柑橘鲜果出口业务。衢州市柯城区柴家柑橘专业合作社和衢州华福进出口有限公司和等7家柑橘龙头企业具有自营进出口权,2011年产季出口衢州椪柑鲜果总量7.5万t,比2008年出口鲜果总量增长了226%;其中本地包装出口45 840 t,转运福建包装出口约30 000 t,总货值3 000多万美元,主要出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菲律宾等。

2.4 促进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衢州市的柑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具有产品种类多、门类全等特点,主要产品有橘片罐头、果胶、橘汁、橘油、橘酒、蜜饯、陈皮甙、辛弗林等,但在实施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前,衢州市加工总体上规模小,对橘农增收带动作用不大。

近几年来衢州市抓住对健康食品和果汁类饮料的需要量迅速增大的有利时机,加大技术攻关,开发出椪柑囊胞和胡柚茶等新产品。椪柑和胡柚是衢州市两大主栽品种,加工原料丰富。据统计,全市共有椪柑囊胞加工的企业6家,2011年全市生产加工椪柑囊胞4万t,消耗椪柑鲜果6万t,实现加工产值1.2亿元。全市有胡柚茶生产加工企业4家,2011年生产加工总量3 120 t,实现加工产值7 250万元。生产柑橘汁和橘片罐头为主的企业3家,年加工量17 840 t,实现加工产值8 530万元,收购柑橘鲜果19 000 t,其中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衢州市果胶有限公司近几年来致力于从橘皮中开发果胶系列产品,年产果胶350 t,实现加工产值2 210万元,成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和浙江省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还有生产橙皮甙、辛弗林的企业2家。全市柑橘深加工产品总产量61 310 t,共实现加工产值 3.0亿元。

2.5 品牌打造初见成效

以衢州市柑橘产业协会为主体,加快衢州椪柑、常山胡柚区域品牌的创建。协会会员的产品统一用证明商标+企业商标的双商标模式,衢州柑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衢州椪柑成为地理标志产品,批量自营出口到东南亚和俄罗斯国家地区。衢州市2012年3月开始筹建衢州椪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同年9月底接受国家质监总局的验收考核。常山胡柚证明商标2011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一品红牌衢州椪柑、天子牌常山胡柚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果;蜜之源牌衢州蜜橘、新澳利牌衢州椪柑、香泉红牌衢州天草、澳林奇牌衢州杂柑等近几年来获国家和省级农博会金奖。

3 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主要格局未根本扭转

衢州柑橘虽然连片发展,但绝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平均每户橘园0.13 hm2,且较分散,严重制约了橘园的流转和产业化发展。柑橘种植大户经营的面积不到15%。全市虽然组建了335家柑橘专业合作社,但普遍属松散型,已实现规模运作、统一服务管理、统一品牌营销的还不多。各地在推行社会化服务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常山的胡柚科技服务队,主要提供喷药、修剪、施肥等技术服务或全程托管服务,但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服务的需求不旺,社会化服务发展不快。在深加工领域,缺乏生产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市有以柑橘为主的深加工企业16家,有各类生产线25条,常年消耗柑橘鲜果只占全市总产量的10%左右,对柑橘产业的拉动力不强。

3.2 投入不足,生产经营条件不优

政府财政支持和主体投入不足,衢州柑橘生产条件有待于改善。一是水利设施不配套,全市有水源、灌溉设施良好的橘园1.37万hm2,约占橘园总量的36.1%;灌溉设施年久失修造成无法灌溉的橘园1.08万 hm2,约占28.4%;完全靠天的橘园1.35万 hm2,约占35.5%。二是道路不通的橘园0.66万 hm2,约占橘园总量的17.3%。三是种植后没有进行土壤改良的橘园0.92万hm2,约占橘园总量的24.1%。四是柑橘出口企业普遍没有冷链物流系统,出口基础不牢。五是柑橘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标准化生产程度有待于提高。

3.3 经营者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柑橘主产区从事柑橘生产的劳动力中,50岁以下的占29.5%,51~59岁的占60.4%,60岁以上的占10.1%。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已外出务工。在产区柑橘逐步变成了家庭副业,成了老人产业,生产管理趋于粗放。

3.4 成本增加,比较效益明显下降

近年来,种植柑橘的肥料、农药、管理成本不断上涨。每667 m2所需成本为肥料350元,农药300元,防病、施肥、除草、修剪、采摘、抗旱等用工720元,电费及其他费用100元,贮藏保鲜约100元,合计为1 570元,以667 m2平均产量1 500 kg计,成本为1.04元·kg-1,剔除劳动力成本,仍需0.60元·kg-1,比20世纪90年代末期成本上涨了2倍左右。由于比较效益的下降,橘农施有机肥的积极性下降,管理粗放,导致果实品质差、效益低,下一年更疏于管理,形成了“效益低—管理粗放—品质差—效益更低”的恶性循环。

4 进一步推进柑橘产业转型提升的对策

衢州市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程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只有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整合各种资源,扎实推进柑橘产业转型提升,才能切实提高柑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4.1 创新机制,推进橘园有效流转

柑橘产业转型提升的基础和根本是适度规模经营。认真落实衢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加快组建橘园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柑橘主产区县、乡要建立服务中心,村要建立服务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离乡农民和兼业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橘园土地,对流转橘园在品种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推进流转橘园土地综合开发,把土地开发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城郊型农业、现代设施农业、效益观光农业的要求,高标准配套农业基础设施。鼓励流转橘园对外农业招商,提高土地经营效益。通过推动橘园有效流转,促进衢州市柑橘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4.2 缩减面积,改良品种结构

要进一步淘汰三低橘园,在品种结构上还要缩减主栽品种椪柑的面积,发展爱媛28号、大分1号特早熟温州蜜柑、天草橘橙、满头红橘等特色柑橘品种。经2009年以来的试种表明,爱媛28号在衢州地区于11月上旬就成熟,具有生长适应性较强、高接换种树势不易早衰、丰产性好、品质优、外观美、成熟早等优良特性,其突出的优点是早熟和优质,弥补了衢州市主栽品种椪柑和胡柚成熟晚、2月份前食用偏酸的缺点。所以衢州应以适度规模发展爱媛28号为突破口,建立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的优良柑橘品种结构。

4.3 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

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加大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作为浙江省最大的柑橘产区衢州市,将柑橘产业转型提升纳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三个建设层面上积极扶持柑橘产业的转型提升,制定配套的鼓励政策。

各级政府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投入机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达到改造橘园、改良地力、改善环境的目标。整合财政支农政策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包括相关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水利建设补助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土地资源开发政策等,集中用于橘园土壤改良、橘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级的支持和投入,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橘农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品质、应用区域品牌。在柯城区、衢江区各建设1个66.67 hm2精品柑橘核心示范园区,实行工业开发区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资源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着力做强做优,成为可看、可学的高效典型。

4.4 加强培训,提高主体素质

加强柑橘经营主体的培训,尤其是新型主体(柑橘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只有提高新型主体的素质,才能快速有效推进柑橘产业转型提升。通过安排更多的培训学习和考察机会,并使其参与到柑橘产业科技联盟服务团队,引导扶持建设生产基地、物流设施、加工小区、打造品牌,在实践中培养、成长。对在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重点培养和奖励,使之成长为柑橘产业的领头雁。

4.5 多措并举,做大出口

衢州柑橘出口以衢州椪柑为主。衢州椪柑出口优势是耐贮藏,在翌年2月以后风味更优,其出口高峰期在翌年的2-5月。由于缺乏冷链物流系统,4月以后的果实品质难以保证,影响出口进一步上台阶。要采取以下多种措施进一步做大出口:一是加大出境果园生产基地和包装厂建设及注册登记,以建设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衢州椪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为载体,完善出口企业+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出口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橘园托管科技服务等模式,优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出境果园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生产加工过程和出口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至2015年底出境果园注册登记的柑橘生产基地达到0.33 hm2,通过注册登记的包装厂20家,年加工出口柑橘超过10万 t。二是建设冷链物流系统,提高柑橘出口的物质基础。支持柑橘主产区交易集散地建设冷链设施,进一步提高柑橘储藏水平,延长柑橘保鲜期,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底,全市拟建成柑橘冷藏库6万m2,冷藏能力达到6万t以上。三是培育壮大出口主体,提高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扶持出口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引进培养外贸高级人才,加强质量自检员、报检员和包装工的培训,引进购置先进果实分选包装设备和冷链设施,建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出口企业+包装厂的联合体机制,成立出口柑橘协会以加强行业联合及自律,避免无序竞争。

4.6 招商引资,推动加工升级

柑橘主产区建立柑橘加工小区,政府应在用地、用电、信贷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为柑橘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平台。

鼓励企业进行技改和资源整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产学研联合,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果胶和橙皮甙、柠檬苦素等功能性成份的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植物源保健新产品;推动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型,从传统加工业向生物医药产品保健产品转型,做成具有衢州特色的生物科技产业,提高柑橘加工业对橘农的带动能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柑橘大中型水果加工企业来衢落户或到衢州建立原料基地和加工厂;通过内培外引,促进衢州柑橘加工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之路,克服传统水果加工业规模小、生产乱、经营散、效益低的弊端,推动柑橘加工业发展。

4.7 统筹规划,发展观光橘园

衢州市与安徽、江西、福建等省毗邻,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加之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上游,是传统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71%,生态资源和果树资源丰富,橘农生产管理经验丰富,适合发展观光橘园。

衢州市发展观光橘园,首先要制定观光橘园发展规划,要合理布点、科学设计、连成一体、各具特色,在规划设计时就要防止经营模式单一,观光项目雷同。二是要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体制,发挥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大中型的观光果园,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开发模式。三是推广先进的果树生产技术,运用果树嫁接一树多品种技术、果树盆栽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立体农业生产技术、分批完熟采摘技术制造优质水果和特色景观,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技术感召力。四是加大对经营者的转型提升的培训,既要培训优质柑橘生产技术,也要培训餐饮住宿管理知识以及服务意识、服务技能,适应观光果业的快速发展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五是开发各县 (市、区)特有的柑橘品种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建设餐饮、娱乐、健身等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采摘果实、体验劳动、亲近自然、娱乐健身等多方面的需求。

4.8 通力协作,打造区域品牌

以衢州市柑橘产业协会为平台,打造区域品牌。市政府应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有效发挥统筹、协调、组织、服务职能,督促市柑橘产业协会在规划制定、品牌宣传、品牌维护上做文章,大力推进衢州椪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和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建高设,鼓励符合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的种植大户、柑橘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使用衢州椪柑、常山胡柚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协会要充分挖掘衢州椪柑、常山胡柚的特点、优点和亮点,将品质、文化注入品牌,让消费者了解衢州椪柑和常山胡柚;利用各种农业展会、宣传媒介加大优质衢州椪柑、常山胡柚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衢州柑橘区域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的美誉度。

猜你喜欢

胡柚橘园衢州市
胡柚:自备冰箱的果子
胡柚在枝头“终身”已定下
常山胡柚
丰收的橘园
常山胡柚营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前景
橘园生草栽培的生态学效应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