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山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探讨

2012-01-25毛土有周玲艳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江山市现代农业园区

毛土有,周玲艳

(1.浙江省江山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浙江江山324100;2.江山市双塔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站,浙江江山324100)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阶段引导我国现代农业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营销市场化、管理企业化和服务社会化等方向转变的重要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区域现实载体[1]。现代农业园区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代表现代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江山市地处浙江省西部,农业在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也面临生产成本、资金因素、人才队伍、技术短板等的制约。加快推进江山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以此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现将江山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制约和有利因素及发展对策探讨如下。

1 现状

1.1 基本情况

江山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于2010年5月启动建设,目前已拥有南部、东部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2个现代农业园区涉及4个乡镇、20个行政村,总人口6.01万人,区域面积0.748万hm2。截至2010年,园区实现总产值农业24 488万元、畜牧业11 576万元、林业1 485万元,园区内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合作社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2家,专业大户308户,农业服务组织26家。

1.2 主要特点

1.2.1 起点高,建设规模大

规划起点高。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规划由江山市政府出面,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直接负责,聘请浙江省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所的知名专家规划设计,并由浙江省农业厅组织省内相关方面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门评审。

建设起点高。园区建设瞄准国内先进的目标,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建设规模大。单个园区平均建设规模达0.374万hm2,居浙江省前列。

1.2.2 内容多,综合性强

园区建设涵盖了农林牧业、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等多种农业产业,综合性强;区内分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了江山农业的精华,展现了江山农业的亮点。

1.2.3 力度大,建设速度快

政府支持力度大。在享受上级出台的园区建设扶持政策下,江山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出台了2个文件(市委发〔2010〕34号、江政发〔2010〕62号),对园区建设进行重点支持。

资金投入力度大。相关部门集中项目资金、扶持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投入,着力加快园区建设。已投入园区建设资金8 987万元,同比增长956.8%。

建设速度快。目前已完成土地规模流转0.104万hm2,新引进工商企业21家,新硬化机耕路12 135 m,新建大棚设施58.4 hm2,新建生产用房4 515 m2。

1.3 建设成效

1.3.1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通过对路、田、沟、渠、河、桥、电的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在园区建设中,新建机耕路12 135 m,三面光渠道12 503 m,新建机埠18座,机耕桥15座,开展土地治理387.7 hm2,标准化农田初具规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加强。

1.3.2 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

园区内农田标准化、经营和服务规模化为农业机械化及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1年,园区新添置联合收割机12台,拖拉机23台,烘干机15台,其他新农机112台,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同时,各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率先得到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

1.3.3 多元化投资机制初步形成

已逐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为投入主体,农民投入为配套,各级财政适当补助和以工补农、建农、全社会办农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2个园区建设的资金来源,中央、省级投入占21.13%,市、乡投入占15.87%,企业、合作社投入占51.23%。

1.3.4 园区内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园区内基本实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并且有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明显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据南部农业园区内蔬菜产业示范区的调查分析结果,园区建立的第1年,蔬菜净收入增加121 875元·hm-2,比建设前提高61.8%,比周边地区蔬菜增加19.6%。

2 制约和有利因素

2.1 制约因素

2.1.1 资金投入比较短缺

江山市属欠发达地区,政府、企业、农民的资金占有量相对较低,原有的农业投入以农民自筹为主,结合部分支农项目安排一定的资金补助。从现代农业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出发,当地筹集园区建设资金有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投入、高效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发展。

2.1.2 建设人才比较缺乏

企业农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有些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生产企业,由于缺少对应的技术人才,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受到影响,经济效益难以体现。

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如南部园区所在的凤林镇农技站,还没有蔬菜专业的技术人员。

农民技术素质不高。园区内农业企业需要大量专业或兼业的农民,由于受自身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限制,这些农民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1.3 产业效益有待提升

园区内原有的经营模式,多数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不长,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增效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 有利因素

2.2.1 政府重视

浙江省政府出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政策以来,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并且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商议实施方案和建设进度以及地方财政支持等事项。江山市农业局、财政局、发改局等单位也为园区的规划献计献策、提供方便;同时,当地的干部群众对园区的建设积极性较高。

2.2.2 基础扎实

产业基础较好。园区所在区域产业基础较好,现有主导产业框架基本形成,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建成了一批绿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夯实。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内建成了一批土地平整、田块网格化、旱涝保收、灌排分系、耕层深厚、土肥泥沃、水肥气热协调的标准农田。其中基础设施较好的农田占63%,一般的占25%,设施栽培面积达243.3 hm2。

2.2.3 比较优势突出

区位优势明显。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边际,是浙江经济西进南下的“桥头堡”,也是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团。境内浙赣铁路、黄衢南高速公路、205国道横贯而过,市内乡乡通水泥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商贸、交通便利,信息交往发达,十分有利于园区对外交流。

自然条件优越。园区地处亚热带北部,受地形影响,兼有盆地气候与山地立体气候的特点,季节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气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土地类型多样,土层深厚,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区内无明显工业污染源,对发展绿色农业十分有利。

农业资源丰富。首先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江山市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青壮年劳动力富余。其次是有机肥资源丰富。江山是中国白菇之乡、浙江省畜牧大市,年产菌渣2.5万t,畜禽粪便100万t,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第三是耕地资源丰富。区内耕地0.748万hm2,有利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2.2.4 投资主体不断增多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类工商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主体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的统计结果,江山市内外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主体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40%。

3 对策建议

3.1 指导思想

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紧紧围绕促农增收和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工业园区运作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强化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兼顾、示范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江山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2 建设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效益为中心,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线,立足区内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拓展园区的生产、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不断提升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科技应用先进、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集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成果推广、技术培训、农林科普、休闲观光为一体,具有浙西丘陵盆地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3.3 对策措施

3.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市长负责制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引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要明确园区建设市长负责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已有园区规划的宏观导向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规模、发展方向、产业动态和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管理,搞好规划布局、目标考核和政策法规的引导。

3.3.2 健全完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建设体系

充足的资金是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要求,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技术服务社会化、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并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以保障园区基础设施的顺利建设;要以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投资为主体,政府给予必要支持的形式开展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和市外资本,鼓励民营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

3.3.3 提升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

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省内外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核心,联合国内一流农业科研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科研开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全面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园区成为农业新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集成的强有力平台;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农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观念更新,不断提高园区内人员运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从事二、三产业的能力;加强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建设,发展多元化的科技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不断提升园区科技服务能力。

3.3.4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水平

建立并完善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体系,重点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并完善配套,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2-3];加强农业安全信息的收集,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快建立园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充实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培训检测人员,尽快提高检测能力;建立完整的检测制度,强化监管监控工作,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制度,定期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加大生产过程、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工作[4],全面提高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水平。

3.3.5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提供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信息化服务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园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筑社会服务大平台[5];引导园区内农户,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打造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带动能力的农业企业,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增强其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加强园区信息化服务功能,完善园区内农村信息基础网络,建立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以信息技术推进园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1]朱明芬,陈随军.试论都市农业园区功能及其强化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1):7-11.

[2]朱明芬,陈随军,邓红宁,等.杭州都市农业园区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5(4):241-243.

[3]吕晓男,麻万诸,张明华,等.基于GIS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土壤和土地资源管理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1):1-6.

[4]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1.

[5]徐森富,黄冲平,刘伟明.台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413-418.

猜你喜欢

江山市现代农业园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毛佳颖??《春》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江山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