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包积液分析

2012-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5期
关键词:暗区右室心包

赵 丽

辽宁省凌海市中医院,辽宁 凌海 121200

我科1999—2005年807例慢性肺心病发用期住院患者中,经超声心动、心脏X线拍片、心包穿刺等检查证实为合并心包积液38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慢性肺心病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包积液化38例,其中男孩24例,女24例,年龄50~70,平均年龄62岁。

本组病例均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呼吸系疾病史。病程15~30年,其中20年以上的29例,15~19年9例。38例均有反复发生的右心衰病史,其心衰病史为3~20年,其中心衰病5~20年的20例,4~6年的18例。

1.2 临床表现及对应检查

38例慢性肺心病心包积液患者均有典型的慢性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如表现有口唇紫绀及肢端紫绀,呼吸困难,坐位时颈静脉怒张,吸气时加重以及舌腹面静脉曲张等。本组病例中剑下听诊有收缩期杂音34例,肝肿大并有压痛32例,肝颈逆流征阳性35例,腹水32例,双下肢浮肿38例。

1.3 X 线检查

本组病例均呈普大型心脏,心胸比例均大于0—55,心膈角锐利者36例,透视时心影随体位变化而移动者38例。

1.4 心脏彩超检查

本组38例均经超声心动检查,右室腔均增大,证实为心包积液。在左室前壁前方均见无回声暗区,其中暗区为6—10者为12例,10—12者26例。

1.5 治疗及动态观察

本组慢性肺心病心包积液患者明确诊断后即给予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通气功能、强心、利尿、控制心力衰竭等有效治疗。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30~50天用X线及超声进行复查,以观察治疗动态结果。

治疗30~50天后复查X光片可见心影缩小。心胸比例降至正常者30例,4例较治疗前好转。

的治疗中及治疗后起之30~51天后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心脏右室前壁前方及左室后壁后方无液性暗区的大小与心衰的被控制,浮肿及腹水的消退同时逐渐缩小,并最后消失。38例治疗后无回声液性暗区,证明心包积液的吸收。心包积液的吸收时间为30~51天,其中30~34天吸收者10例,35~40天吸收者20例,40天以上吸收者8例。

2 讨论

我科807例慢性肺心病住院患者中有心包积液者38例,占4.7%,说明慢性肺心病时心包积液并不罕见。

心包积液的诊断,除X线近年提出了各种比较特异的检查方法。应用X线检查只有当心包积液量达250ml以上时方可出现心影增大,心缘的正常轮廓消失,心膈角变锐,心影随体位而移动。CT扫描很容易发现心包积液暗区,而心脏彩超是诊断心包积液的最简单、安全、灵敏、无损伤、无痛苦、相当可靠的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常的右室前壁及左室后壁的后方显示无回声暗区,少量积液即可显示。

心包穿刺也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

本组慢性肺心病心包积液较长的病程,尤其是有较长的右心衰竭病史,其中心衰病史3~20年,而心衰病史的5年以上者占28例占74%,这说明慢性肺心病的心包积液的产生是由于持久严重的心衰退引起。心包积液的产生是由于肺心病心衰时循环淤血,静脉压增高,而肺心病时的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漏出液积于心包腔,产生心包积液。

慢性肺心病的心包积液为漏出液,这种漏出液为澄清,比重低于1018,蛋白含量低于3%。

慢性肺心病的心包积液为肺心病表现之一,小量心包积液时对心脏及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只要按肺心病心衰给予相应治疗,一般不需心包穿刺。较多量的心包积液将增加肺心病衰退的难治度,如心包积液大量增多时心包压力增加,致使心脏的舒张期扩张障碍,从而使入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加重心力衰竭,此时应考虑心包穿刺夜液治疗。

猜你喜欢

暗区右室心包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糖尿病心肌病右室功能的应用进展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斑点追踪技术评估肺动脉瓣狭窄胎儿右室功能的应用
完全性心包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LED用U型光源模组机及其LED灯的研制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圆周应变
基于配准图像与水平集算法的宫颈荧光多生暗区分割方法
阴道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