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牧兽医科技文摘

2012-01-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1期
关键词:饲粮基因

套算法与消化率计算法测定鸭饲粮脂肪代谢能值的比较研究/尹玉港(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州225009),赵峰,李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1176~1184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套算法与消化率计算法测定鸭饲粮脂肪代谢能值中内源性干扰、测试精度的差异,探讨测定脂肪代谢能值的适宜生物学方法。试验1是比较套算法和消化率计算法测定饲粮脂肪真代谢能值的差异。饲粮脂肪设4个处理,饲粮4为不添加油脂的基础饲粮,饲粮1、2、3分别为添加了玉米油、大豆油和猪油的试验饲粮。通过代谢试验测定饲粮1~4脂肪的真代谢能值。试验2是在试验1筛选出的消化率计算法的基础上,探讨在不同类型的饲粮背景条件下脂肪真代谢能值的差异。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即饲粮设2个处理(玉米-豆粕饲粮和玉米淀粉饲粮),脂肪设3个处理[玉米油+大豆油1(5.22∶1)、玉米油+大豆油2(1.90∶1)、玉米油+大豆油+猪油(14.28∶3.50∶4)]。通过代谢试验测定饲粮5~10的能量及脂肪的摄入量、排泄量。结果表明,套算法中由内源性粪能排泄量引起的饲粮脂肪真代谢能值的变异系数为11.39%,消化率计算法中由内源性脂肪排泄量引起的饲粮脂肪真代谢能值的变异系数为1.43%。套算法测定的3种脂肪的平均变异系数及重复内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分别为22.39%、41.70M J/kg、24.77M J/kg、16.94M J/kg,而消化率计算法测定的分别为4.44%、36.23M J/kg、33.03M J/kg、3.19M J/kg。通过消化率计算法测定2种饲粮背景条件下:玉米油+大豆油组成的混合油脂的真代谢能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玉米油+大豆油+猪油组成的混合油脂的真代谢能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消化率计算法测定鸭饲粮脂肪代谢能值比套算法受内源性干扰更少,重复性更高,但饲粮的组成成分对脂肪的真代谢能值仍有一定影响。

10株火鸡组织滴虫18S rRNA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刘进辉(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长沙 410128),彭俊宇,宋海燕…//畜牧兽医学报.-2011,42(3).-448~45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湖南娄底(简称HMLD1-3)、湘潭(HMXT1-2)、永州(HMYZ1-3)和宁乡(HMNX1-2)共10株火鸡组织滴虫,并用18SrRNA部分序列重构火鸡组织滴虫与其它相近原虫的种群遗传关系。作者通过PCR扩增火鸡组织滴虫虫株的18S rRNA部分序列,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湖南省的10株火鸡组织滴虫18SrRNA序列长度一致,均为532bp,与GenBankTM公布的火鸡组织滴虫序列相似性在97.5%以上,与其它原虫差异均大于20%。种系发育树分析表明,10个分离株与已知火鸡组织滴虫位于同一分枝。本研究证实该病原为火鸡组织滴虫,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明了湖南省存在火鸡组织滴虫。本研究为火鸡组织滴虫病诊断及火鸡组织滴虫种群体遗传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PRRSV GP5蛋白和CSFV E2蛋白在杆状病毒囊膜表面的共展示及展示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许信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杨凌 7121),王志昇,李兆才…//畜牧兽医学报.-2011,42(6).-892~898

本试验旨在构建以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为基础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双价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候选株。利用杆状病毒表面展示技术构建展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蛋白和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BacSC-Dual-ORF5-E2。该重组病毒带有His6标签,且胞质区域(CTD)和跨膜区域(TM)均来源于杆状病毒囊膜蛋白gp64的CTD和TM。对重组病毒进行Western blot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金电子显微镜检测、动物免疫试验以及淋巴细胞增殖试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重组杆状病毒中表达了重组GP5和E2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表明,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Sf-9后在细胞膜上展示了重组GP5和E2蛋白;免疫金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重组GP5和E2蛋白展示在杆状病毒囊膜上;动物免疫试验表明,重组杆状病毒免疫小鼠后产生了抗PRRSV和抗CSFV的特异性抗体;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重组杆状病毒能诱发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本试验成功构建表面展示PRRSV GP5蛋白和CSFV E2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为下一步应用该重组杆状病毒作为双价亚单位疫苗预防PRRSV和CSFV的混合感染奠定基础。

猪卵母细胞化学辅助手工去核及手工核移植胚胎发育能力因素的研究/任子利(广西大学动物繁殖研究所 广西南宁530004)/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彦玲,杨小淦…//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921~931

本研究在筛选猪化学辅助手工去核最佳脱羰秋水酰碱(Demecolcine,DC)浓度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手工重构胚发育的影响,以期建立高效的猪手工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体系。观察不同成熟时间卵母细胞在不同DC浓度下的去核效率,并进一步比较了化学辅助手工去核法和荧光染色去核法、不同类型的供体细胞(颗粒细胞、新生巴马肌肉成纤维细胞和胎儿成纤维细胞)和供体细胞的不同处理方法(70%~80%汇合、血清饥饿法和100%接触抑制法)对重构胚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利用DC诱导去核,对体外成熟培养44h的卵母细胞以浓度0.4μg.mL-1作用0.5~1h为宜。(2)用DC化学辅助手工去核与用荧光染色去核的重构胚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13.11%vs 9.25%,P>0.05)。(3)以胎儿成纤维细胞、颗粒细胞和新生巴马小型猪肌肉成纤维细胞为供体构建的重构胚的融合率、卵裂率及囊胚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4)用70%~80%汇合(对照组)组、接触抑制组和血清饥饿组的细胞作供体构建的重构胚,在融合率上,接触抑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分裂率与囊胚率上,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化学辅助手工去核法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替代荧光染色去核法,能省去去核过程中荧光染色及紫外光照射去核等步骤,从而简化了猪手工体细胞核移植程序,提高了猪手工体细胞核移植效率,能为高效的猪手工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一例A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纤维肉瘤的病理学和病毒学分析/王鑫(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泰安 271018),齐鹏飞,杜艳…//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1,19(1).-11~16

将禽白血病A亚型(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A,ALV-A)SDAU09C3毒株人工感染SPF引起的肾脏和肝脏纤维细胞样肉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检测是否有其它肿瘤相关病毒感染,另外,应用PCR扩增病毒囊膜蛋白gp85基因,并对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原攻毒株比较分析。结果显示,SDAU09C3毒株引起的肿瘤,主要为纤维细胞肉瘤,胶原纤维较少,细胞及纤维排列极不规则。病毒学检测证明发病鸡只存在ALV-A的感染,而ALV-J、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均为阴性。所分离的ALV-A病毒的囊膜蛋白gp85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原攻毒株同源性为99.5%。

日本血吸虫基因重组抗原rSj06868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王素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国家防治动物血吸虫病专业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 200241),刘金明,邢荣鹤…//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1,19(2).-51~56

为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假想蛋白SJCHGC068068编码基因(暂命名为Sj06868)并观察重组抗原的免疫预防效果。应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7 d童虫、14 d童虫mRNA反转录制备的cDNA中克隆到Sj06868基因的46-438 bp DNA片段,BLASTn分析未发现其他物种中的同源性序列,也未发现其保守序列和相关功能结构域。以pET32a为表达载体、Sj06868基因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rSj068068分子量为36 kDa,能被感染血吸虫14 d兔血清识别。将纯化的重组抗原与佐剂ESSAI ISA 206 CELL混合后免疫BALB/c小鼠,与佐剂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相比,分别获得了31.63%、29.19%减虫率以及55.63%、56.27%肝脏虫卵减少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抗rSj068068特异性抗体结果显示,免疫组在攻击感染前、佐剂对照组和PBS对照组在感染后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本研究结果说明,Sj068068是日本血吸虫特有的童虫期高表达基因,rSj068068在抗血吸虫疫苗和血吸虫感染的诊断方面均有潜在应用价值。

猪链球菌2型在家兔体内的分布及致病性/胡东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何孔旺,倪艳秀…//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843~847

用猪链球菌2型SS2-1株按109 CFU/只分别以静脉、肌肉、皮下、滴鼻、口服5种途径人工感染健康家兔,结果前4种感染途径均可引起发病并死亡,口服不发病,且以静脉感染发病最急。当分别静脉注射109,108,107,106,105 CFU/只SS2-1株,肌肉注射108,106 CFU/只SS2-1株,结果证实感染剂量与发病程度有正相关性,家兔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所有感染家兔组织的含菌量,结果提示发病程度与含菌量呈正相关,且各组织含菌量有差异。另外,人工感染家兔后在不同时间点取动物组织做菌体含量动态监测,结果提示体内含菌量随时间推移递增,发病高峰或死亡时达最高值。试验结果证明SS2-1株对家兔易感,致病性稳定,且细菌在动物体内增殖稳定并具有规律性。

15株临床分离耐药大肠杆菌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基因的检测与序列分析/朱僧(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长春 130118),邢艳萍,胡腾…//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875~879

15株动物源性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进行PCR检测、测序、WDNASIS软件分析gyrA基因中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AcrA以及编码与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相关的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结果表明,15株耐药菌中,QRDR基因在其编码第72、75、83位或第87位氨基酸均发生突变;AcrA基因未检测到氨基酸的突变;qnrS、qepA和aac(6′)-Ib-cr耐药基因阳性菌各检测到1株,序列分析表明不存在氨基酸突变。QRD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4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Ser83→Leu和Asp87→Asn 2个基因的突变均与文献报道的突变相同,双突变的7个菌株均表现为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表明gyrA基因为大肠杆菌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一个重要机制。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菌株中有2株没有检测到氨基酸突变的存在,但是aac-(6′)-Ib-cr基因和qnrS检测为阳性,表明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也可单独导致菌株的耐药。存有一个菌株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突变Ser83→Leu,AcrA基因和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检测均为阴性,但是菌株仍然表现为高度耐药,说明还有未知的耐药机制存在。

GMP玻璃化冷冻未成熟牛卵母细胞核成熟及冷冻损伤试验/许卫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5),王学琼,王子玉…//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917~920,932

本试验通过荧光染色的方法建立了未成熟牛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第1次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的参考判定图谱;根据这个标准来观察毛细玻璃管(GMP)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核成熟和冷冻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屠宰场废弃的卵巢表面卵泡内抽取的COCs,70%处于生发泡期,12.5%生发泡开始破裂,7.5%已开始浓缩,这说明从屠宰场获得的COCs有较高的异质性;卵母细胞在成熟培养22h时收获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可得到丰度较高的极体-胞质染色体对称、紧密相邻的成熟卵母细胞;GMP玻璃化冷冻损伤主要有2种表现形式,首先,直接影响膜结构的完整性,包括细胞膜和核膜,这可从退化的细胞比例看出(8~24h,有21.9%~27.2%的细胞处于该阶段),其次,影响CONDENSED向MⅠ期的过渡,这可从处于CONDENSED卵母细胞的比例看出(8~24h,有24.1%~34.3%的细胞处于该阶段)。

微生态制剂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侯海锋(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李茜,史万玉…//中国畜牧兽医.-2011,(7).-27-30

微生态制剂是一类新型活菌制剂,合理运用于动物生产中可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畜产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是一类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作者论述了微生态制剂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贾万忠(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730046),闫鸿斌,史万贵…//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926~932

吸虫病(Trematodiasis)如血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等是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和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危害严重。本文将对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的研究进展、应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一综述。目前,已完成包括复殖亚纲10个种和单殖亚纲4个种总计14种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基因结构与排列、基因变异等分析结果为线粒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子分类学研究、物种起源、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分析及其疾病诊断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作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有助于解决一些新近发现的种如三平并殖吸虫、中华血吸虫等独立种的分类地位;而怡乐村并殖吸虫和佐渡并殖吸虫是大平并殖吸虫的同物异名吸虫。日本片形吸虫与大片形吸虫的cox1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这些日本片形吸虫应为大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不同株虽然在cox1基因序列上无差异,但nad1基因却有8.3%变异性,这表明大片形吸虫不同株中可能存在隐蔽种。总之,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可为吸虫虫种与虫株的分类学地位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人们可根据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通过PCR方法有效地对临床上易混淆的吸虫的种、株或群等作出确切的鉴别与诊断,从而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工作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水貂EGF基因SNPS与皮张长度的相关性试验/李玉梅(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62),赵云,孙博兴…//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921~925

以水貂的表皮生长因子基因(EGF)作为候选基因,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EG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针对该群体的特点建立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并进行了EGF基因多态性与皮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EGF基因对水貂的皮张长度有一定影响。BB基因型个体与AA基因型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P<0.05)。CD基因型个体皮长平均要高于CC和DD基因型,且与CC型个体差异显著(P<0.05),与DD型差异不显著(P>0.05)。统计各基因型之间的组合给水貂皮长带来的影响时,发现多数组合基因型对所检测的水貂皮长有显著影响(P<0.05)。

高原反刍家畜Ca、P代谢/田发益(西藏农牧学院生物技术中心 西藏拉萨 850032),巴平,李晓忠…//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913~916,925

西藏农区反刍家畜体格较小,不及内地牛、羊体质量的1/2。对牛、羊各主要物质代谢进行了测定分析后,发现P的沉积量较少,仅为(0.090 1±0.075 0)g/W0.75.d。因海拔高度的升高,引起的血液TCO2和血液CaO2的量降低。采用理论与实际测试相结合,总结出各值与大气压的关系,即,TCO2(mmol/L)=0.01×CO2结合力(CO2CP)(mmol/L)×大气压(kPa);CaO2(mL/dL)=0.002 7×大气压+1.366 8×Hb(g/dL)-1.386 9×Hb(g/dL)×exp(-0.043×大气压);尿P(mg/d)=血磷阈值(mmol/L)×正常TCO2(mmol/L)-高原TCO2(mmol/L)×95%×31(P原子量)×17.37%×每天尿量(0.069 3×W0.75)/正常TCO2(mmol/L),并对各式进行了理论阐述。此式能较合理地反映高原环境下反刍家畜Ca、P的代谢状态。

锌、铜对实验性钼中毒绵羊肝脏、肾脏中钼含量的影响/杨自军(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张才,王宏伟…//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895~898

小尾寒羊2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口服钼、铜和锌(mg/kg),Ⅰ组30mg/kg钼、Ⅱ组30mg/kg钼+15mg/kg铜、Ⅲ组30mg/kg钼+15mg/kg锌、Ⅳ组30mg/kg钼+15mg/kg铜+15mg/kg锌,Ⅴ组去离子水。试验90d期满,采取肝脏和肾脏,硫酸-高氯酸消化,原子吸收法测定钼、锌、铜含量,结果显示,Ⅰ组肝脏钼含量与第Ⅱ、Ⅲ、Ⅳ、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Ⅱ、Ⅲ组与Ⅳ、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Ⅳ组肝脏铜含量与Ⅰ、Ⅲ、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Ⅱ组差异显著(P<0.05),Ⅱ组肝铜含量与Ⅰ、Ⅲ、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组间肝脏锌含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Ⅰ、Ⅲ组肾钼含量显著高于Ⅱ、Ⅳ、Ⅴ组(P<0.01);Ⅱ与Ⅳ、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肾铜含量Ⅲ组与Ⅰ组差异极显著(P<0.01);Ⅱ、Ⅲ、Ⅳ组与Ⅰ、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组肾脏锌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30mg的钼可使肝脏钼含量显著增加(P<0.01),锌、铜含量降低。锌对肝脏钼有很好的颉抗作用,铜、锌有效地降低了钼在组织中的蓄积。

贵州南五味子多糖对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王宏军(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62),蒋红,邓旭明…//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884~886

选用600只15日龄海兰褐雏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皮下注射贵州南五味子多糖10、20mg/kg、黄芪多糖20mg/kg、环磷酰胺40mg/kg及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3d后免疫新城疫疫苗,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和35d时,各处理组随机抽取8只鸡检测各项免疫指标,探讨不同处理组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皮下注射10~20mg/kg贵州南五味子多糖可显著促进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IL-2的产生(P<0.01);可使CD4+/CD8+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P<0.01);可使鸡体内抗ND抗体滴度明显升高(P<0.01);可使法氏囊、胸腺的脏器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

猪戊型肝炎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张晓峰(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浙江杭州 310012),帅江冰,李爱云…//中国兽医学报.-2011,31(6).-822~827

对已发表的戊型肝炎病毒(HEV)不同基因型毒株全序列进行分析,针对ORF3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建立了HEV荧光RTPCR检测体系。分析表明该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扩增效率、特异性和稳定性,且检测灵敏度比普通RT-PCR方法高10~100倍。利用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自浙江及其周边上海、江苏等地区规模化猪场的样品以及HEV抗体阳性人血清样品进行了HEV核酸检测。其中,77份人血清样本仅有2份为HEV核酸阳性(2.6%)。而猪粪便样品阳性率则高达20.5%(56/273),且所调查的猪场均存在HEV感染。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表明,浙江及周边地区的猪HEV毒株多为基因Ⅳ型,与其他地区的Ⅳ型HEV毒株同源性较高(83.4%~89.5%),但它们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猪源HEV毒株PJ-1则与多数Ⅲ型HEV毒株同源性较高(88%),进化分析也表明其为基因Ⅲ型。人血清样品中检测到的2份HEV毒株Human-1与Human-2与本地区Ⅳ型猪源毒株在分子进化关系上具有很高的亲源性,它们分布于同一分支内,而不构成独立分支。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及其周边地区猪HEV感染较为广泛,且以基因Ⅳ型毒株为主,但也存在基因Ⅲ型毒株的流行。

浅议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机制/张衍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上海 200241),刘俊辉,范钦磊…//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1,19(2).-82~86

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工作,既是我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当前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中进口方对出口方生物安全隔离区实施无疫认可的前提条件。生物安全隔离区是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基础上,结合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有关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研究构建了我国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机制,明确了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的评估管理、评估程序和方法、评估结果发布以及评估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为我国下一步开展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家评估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杨德全(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1103),鞠厚斌,葛菲菲…//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1,19(2).-75~81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 cation,LAMP)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单、快捷及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等特点,受到了生物医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目前,该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LAMP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对LAMP方法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Ⅰ型鸭肝炎病毒RNA聚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王超(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上海 200241),付玉志,张伟伟…//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1,19(2).-20~25

根据Ⅰ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Ⅰ)ZJ-Ⅴ株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EF382778),设计了一对扩增RNA聚合酶基因(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的特异性引物,以ZJ-Ⅴ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DHV-Ⅰ的RdRp基因。运用DNAStar软件对ZJ-Ⅴ株病毒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其他不同DHV毒株的RdRp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ZJ-Ⅴ株与A型DHV-ⅠR85952株(DQ226541)的同源性为97.1%,亲缘关系最近,与2株台湾新型(B型)DHV之间为76.9%和77.0%,与C-GY株和4株韩国新型(C型)DHV株之间为76.2%~76.5%,亲缘关系较远。将RdRp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RdRp,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RdRp蛋白分子量约为65 kDa,Western blot检测证明RdRp蛋白能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阳性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本文为进一步研究DHV-Ⅰ的复制机理奠定了基础。

猪源TTV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侯军委(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上海200241),周艳君,王礞礞…//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1,19(2).-13~19

根据TTV1和TTV2的非编码区(UTR)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两套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鉴别TTV1和TTV2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常规PCR方法分别克隆TTV1和TTV2的非编码区(UTR)的保守序列并将其连入pMD18-T载体,制备阳性标准品,优化反应条件,以10倍系列稀释的标准品分别绘制标准曲线,TTV1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84,TTV2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4。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均可达10 copies/μL,除猪源TTV外,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2型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检测采集自广西和内蒙古的44份病料,TTV1的阳性率为47.73%,TTV2阳性率为70.45%,TTV1和TTV2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31.82%。猪源TTV检测方法的建立为该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邓宇(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四川雅安 625014),张荣,丛雁方…//畜牧兽医学报.- 2011,42(7).-1046~1050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于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s)检测,同时能鉴别诊断猪瘟病毒(CSFV)。根据BVDVs与CSFV 5′-UTR保守序列,设计一套引物和特异TaqMan探针,以本实验室构建的猪源BVDVs 5′-UTR阳性重组质粒为标准品,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标准曲线。以构建的标准品为模板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均为阴性;最低可检测到每个反应相当于10拷贝的标准品DNA;重复性试验的批内变异系数为0.20%~0.95%;应用所建立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其结果与普通RT-PCR结果的符合率为86.7%。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特异、敏感、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猪感染BVDVs、猪瘟疫苗污染BVDVs的监测。

免疫PCR检测微量H5亚型禽流感病毒/邓明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肖西志,吴振兴…//畜牧兽医学报.- 2011,42(7).- 1039~1045

为了有效检测低浓度禽流感病毒,笔者通过将高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与高灵敏性的PCR扩增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痕量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间接免疫PCR方法和间接”三明治”抗体夹心免疫PCR方法。以TopYield 96孔板为固相免疫吸附载体,以禽流感病毒H5蛋白为检测对象,通过一系列免疫反应及亲和素-生物素桥联作用,将生物素标记的报告DNA分子和生物素标记的禽流感病毒H5亚型抗体分子连接。充分洗涤后,在TopYield板孔中添加PCR反应液,对板壁偶联的报告DNA进行PCR扩增,间接达到检测微量禽流感病毒H5蛋白的目标。通过优化报告DNA分子和链亲和素的浓度,2种免疫PCR技术都可检测到约1fg的禽流感病毒H5蛋白,与常规ELISA方法相比,灵敏性提高了近1 000倍。

鹅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体的构建和鉴定/赵荣雪(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段修军,赵文明…//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1032-1038

为研究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Pituitary transcription factor 1,Pit1)启动子转录调控机制,将获得的Pit1基因的启动子,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中,构建Pit1基因启动子调控的报告基因重组表达质粒。本研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扩增鹅Pit1基因的启动子,定向亚克隆至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GL3-Basic中,构建含有正确目的基因的报告基因重组体pGL3-Pit1,并通过限性内切酶酶切、PCR及测序进行鉴定。通过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明,所克隆的基因产物与预期结果一致,序列无碱基突变。结果,成功构建了含有Pit1启动子基因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分析该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中国荷斯坦牛SCD1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王小龙(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陈仁金,杨章平…//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 1022~1026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荷斯坦牛SCD1基因多态性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以上海某奶牛场610头中国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法对SCD1基因A293V位点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SCD1基因A293V位点突变对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天校正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及体细胞评分7个泌乳性状的影响。共检测到AA、AV和VV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34、0.323和0.043,等位基因A和V的频率分别为0.796和0.204。该位点突变对乳脂率、乳蛋白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测定日产奶量、305天校正产奶量、305天乳蛋白量和305天乳脂量以及体细胞评分影响不显著(P>0.05)。多重比较表明,VV基因型个体的乳蛋白率、乳脂率极显著高于AA、AV型个体(P<0.01)。SCD1基因A293V位点突变对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遗传效应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机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山羊MyoG基因内含子Ⅱ变异及其在体质量上的遗传效应分析/刘铮铸(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河北仓黎 066600),巩元芳,付志新…//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1015~1021

旨在研究MyoG基因内含子Ⅱ多态性与波尔山羊及其级进杂交后代部分生长性状的关系。以纯种波尔山羊及波尔山羊与唐山奶山羊级进杂交一代(F1)、二代(F2)和三代(F3)为研究对象,采用测序和PCR-RFLP方法对山羊MyoG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研究基因型对初生体质量、1月龄体质量和断奶体质量的影响。结果在MyoG基因内含子Ⅱ的1 823bp处(依据序列号:FJ607135)发现了1个SNP(C→T),且存在3种基因型(AA、AB和BB),这3种基因型在波尔山羊和波唐级进杂交后代4个群体中的分布基本一致,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通过对有效等位基因数(Ne)、群体杂合度(H)、Shannon's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等群体遗传参数的计算,发现此SNP是1个中、低多态位点。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与其它2种基因型比较有较小的初生体质量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对于1月龄体质量和断奶体质量,3种基因型间虽未达显著水平(P>0.05),但具AA基因型个体的表型值明显低于具其它2种基因型个体的表型值,AA、AB和BB 3种基因型在这3个生长性状的大小排列顺序均为BB>AB>AA。推测MyoG基因对山羊生长性状存在一定影响,提示选择带有B等位基因的个体有望提高山羊体质量相关的生长性状。

磺胺二甲嘧啶快速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龚云飞(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王唯芬,张明洲…//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1007~1014

在多克隆抗体的基础上研制一种用于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二甲嘧啶(SMZ)残留量的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并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比较和验证。将磺胺二甲嘧啶添加到猪肝、猪肉和鸡肉样品中,用所制备的试剂盒和HPLC分析方法检测样品中的磺胺二甲嘧啶残留,并对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和有效期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磺胺二甲嘧啶浓度在0.5~50ng.mL-1,方法的检测灵敏度IC10=0.47ng.mL-1,板内平均变异系数为7.4%,板间平均变异系数为9.27%。猪肝、猪肉与鸡肉组织样品中SMZ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91、4.81与1.59μg.kg-1。在添加10.0~50.0μg.kg-1时,平均回收率在85%~110%。试剂盒的检测时间为12.6min,在4℃至少可以保存6个月。研制的试剂盒可以满足猪肝、猪肉和鸡肉中磺胺二甲嘧啶残留的现场快速检测。

断喙应激对雏鸡胸腺细胞凋亡及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孙桂荣(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李燕,康相涛…//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1000~1006

为研究断喙应激对雏鸡胸腺细胞凋亡及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断喙对鸡胸腺淋巴细胞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相关凋亡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到断喙对胸腺淋巴细胞产生明显的影响,断喙组胸腺细胞内可看到细胞核明显的应激反应,细胞核凝集,较致密,部分细胞核即将溶解,并出现一定数量的凋亡和坏死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对照组和断喙组的胸腺内淋巴细胞都是以G1期为主,但断喙组G1期淋巴细胞数量比试验组高;对照组和断喙组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率在断喙后5d时差异显著(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断喙应激没有影响Bcl-2和Bax蛋白在免疫器官内的表达部位;但有降低Bcl-2在胸腺细胞内表达量的趋势;有提高Bax在胸腺细胞内表达量的趋势。结果表明断喙应激促进了雏鸡胸腺淋巴细胞凋亡。

乳房炎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基因的检测及PFGE分型研究/王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韦艺媛,张静…//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974~980

作者针对临床及亚临床乳房炎奶牛乳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毒素基因进行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比较2种类型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差异。无菌法采集奶样,采用国际标准方法从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用多重PCR方法扩增nuc基因和mecA基因以确证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一步用PCR方法检测SA的各种毒素基因(SEs、ETs、TSST-1和PVL基因等)。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maⅠ对SA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和PFGE分析,最后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9.3%(23/119)的临床乳房炎奶样和14.8%(26/176)的亚临床乳房炎奶样确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样品,分别从中分离鉴定出43株和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临床乳房炎分离株中有5株为mecA基因阳性。临床乳房炎奶牛奶样中检测到SA的SEA、SEB、SED、SEJ和PVL毒素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8%(1株)、11.5%(3株)、19.2%(5株)、7.7%(2株)和31.2%(10株);亚临床乳房炎奶牛乳样中仅检测到SA的SEA和PVL毒力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3株)和84.1%(37株)。表明临床与亚临床乳房炎奶牛乳汁中SA菌株携带的毒素基因不一样,SEs可能是临床乳房炎菌株的重要致病基因,PVL可能是亚临床乳房炎菌株的重要致病基因。69株SA使用SmaⅠ酶切分型后,可分为7个大簇、50个基因型,来源相同的SA分型后大部分位于同一簇内。临床乳房炎奶牛乳汁中检测到MRSA菌株,PVL基因在亚临床乳房炎中的检出率为临床乳房炎的2.7倍。PFGE方法能较好的区分临床乳房炎和亚临床乳房炎的SA分离菌株。

基于人工消化液与密闭消化器的酶法测定豆粕鸭代谢能值的研究/赵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4),赵江涛,张宏福//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946~954

本试验旨在通过探讨基于人工消化液与密闭消化器的酶法条件下酶法与排空强饲法的测试精度及测定豆粕鸭代谢能值的差异,为鸭饲料养分生物学效价酶学评定方法的设计提供参考。酶法与排空强饲法测试精度的比较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其中酶法每个消化阶段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样品,排空强饲法设4个重复测定,每个重复3只试验鸭,比较两方法间重复测定的极差、相对标准差偏差。酶法与排空强饲法测定豆粕鸭代谢能值的比较研究中,采用配对设计,对25个豆粕样品的酶水解物能值与排空强饲代谢能作系统比较。结果表明,鸭排空强饲法重复测定的日粮干物质消化率极差为2.89%,相对偏差为1.57%,代谢能值极差为0.36MJ.kg-1,相对标准偏差为1.13%。酶法重复测定的日粮干物质消化率极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7%和1.13%,其测试的精度可以达到鸭排空强饲法类似的测试精度。25个豆粕样品的鸭排空强饲法真代谢能(TME)平均值、酶水解物能值平均值分别为13.33和13.55MJ.kg-1DM,两平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考虑到允许误差的前提下,本试验所用酶法准确估测豆粕鸭代谢能值的概率为68%(n=25,差值为0.85MJ.kg-1以内)。

SCAR分子标记对水貂食毛症遗传病因的初步研究/李秋芳(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30),魏来,吕晶…//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

本研究利用序列特异性扩增(SCAR)技术对健康和食毛水貂进行遗传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水貂食毛症的发病原因。首先从126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重复性好的标记引物,通过引物A20和S139的扩增在两群体中找到差异标记(A20-1000,S139-400),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2对SCAR引物,回到原样本群体中扩增验证。结果,SA20-757在食毛和健康水貂群体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88%和27.41%,差异极显著(P<0.001);MS139-230在食毛和健康水貂群体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4.21%和39.38%,差异极显著(P<0.001)。SA20-757与MS139-230联合分析表明,特异性条带在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布频率高达95.36%,均比单个SCAR特异引物的扩增比例要高。结果提示,SA20-757与MS139-230联合诊断分析,可以很好的区分健康与食毛水貂群体,可初步作为水貂食毛症早期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手段,为进一步研究水貂食毛症奠定基础。

山羊IGFBP-1基因的克隆及其mRNA丰度在多种组织中的发育性变化/李利(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四川雅安 625014),李秋,王林杰…//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 899~904

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1,IGFBP-1)基因在山羊出生后不同组织的发育性表达模式。在出生后0、15、30、60、90和120d共屠宰36只南江黄羊羔羊(公、母羔羊各18只),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背最长肌、半膜肌、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样品以抽提RNA,进行克隆及荧光定量PCR分析。山羊IGFBP-1基因的ORF(Open reading frame)长792bp,共编码263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反刍动物(牛、绵羊)之间远大于其它物种。羔羊肝脏IGFBP-1mRNA表达量最高(P<0.01);肺脏、脾脏、心脏表达水平中等;肌肉中最低且在4种肌肉间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出生后尤其是60d内羔羊IGFBP-1mRNA丰度变化很大,且明显呈现持续下降(肝脏)、先升后降(心脏)以及下降-上升-下降(脾脏、肺脏和肌肉)3种模式的变化。结果提示,IGFBP-1基因CDS区在物种间保守性较强,肝脏是山羊合成IGFBP-1mRNA的主要部位,IGFBP-1基因在出生后羔羊的早期生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mRNA发育性表达模式具有组织器官特异性。

一种从鸭新分离的黄病毒研究初报/李玉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禽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山东济南 250100),马秀丽,于可响…//畜牧兽医学报.-2011,42(6).- 885~891

从以产蛋下降为主的樱桃谷种鸭以及出现神经症状的雏鸭各分离出1株病毒,分别命名为BZ株和LC株。该2株病毒对SPF鸡胚和健康鸭胚均能产生相同的病变,分离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鸽等的红细胞,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CPE),电镜下观察到约50nm的病毒粒子。病理组织学研究表明,二者在临床上均可导致脑组织危害,表现为脑膜水肿、血管充血和皮质层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血清学检测表明,分离病毒与禽流感病毒(AIV)、鸭瘟病毒(DEV)、新城疫病毒(NDV)等病原无交叉。生物学特性鉴定该病原为有囊膜单股RNA病毒。利用不同禽病的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PCR或RT-PCR,均未扩增出特异条带。设计随机引物进行RT-PCR,扩增出基因片段,利用GenBank进行Blast同源比较,结果发现,分离病毒与以色列火鸡脑膜脑炎病毒(Israel turkey meningo-encephalitis virus,TMEV)和在马来西亚发现的Tembumu病毒至少在2段基因上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属于黄病毒属。测序表明,分离病毒与Tembumu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5基因)和囊膜蛋白(E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7%~90.2%和87.0%~91.8%,与TMEV的NS5基因和E基因的同源性为72.4%~73.2%和72.7%~72.8%。2分离株之间E基因和NS5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5%。血清中和试验表明,BZ株阳性血清可以中和LC病毒,因此证实二者可能是同一种病毒。综合以上研究,建议将该病命名为”鸭病毒性脑炎”(Duck viral encephalitis disease)。

脾虚大鼠胰岛胰多肽免疫阳性物质分布变化/覃尧(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北京 100193),周露云,高月异…//畜牧兽医学报.-2011,42(6).-865~869

脾虚证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为主,其中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明显,且伴有食欲与体质量的显著下降。胰多肽(PP)是胰岛周边F细胞分泌的主要胃肠激素,对胰腺外分泌功能与食欲的调节有抑制作用,可导致氧化代谢增强,引起体质量下降。本试验旨在揭示大鼠胰岛胰多肽分泌变化与脾虚证发病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利血平脾虚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SP染色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观察大鼠胰岛中胰多肽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情况。脾虚组与对照组的大鼠胰岛中胰多肽免疫阳性物质面积与胰岛面积百分比相比,胰头部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脾虚组胰中、胰尾的PP免疫阳性物质所占面积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脾虚证大鼠胰岛中胰多肽总分泌量极显著增加。因此,胰多肽的分泌增加是导致脾虚证动物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食欲减退以及体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新霉素阻断ELISA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王爱萍(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李发弟,胡骁飞等//畜牧兽医学报.-2011,42(6).-854~864

本研究旨在建立新霉素(Neomycin,NEO)免疫学检测试剂盒。以制备的抗NEO单克隆抗体(NEO mAb)为基础,建立阻断ELISA分析方法,组装新霉素阻断ELISA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性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NEO试剂盒(NEO-kit)标准曲线呈典型的S型,符合4参数logit曲线拟合,相关系数R2=0.990 3;检测范围为1.0~64.0μg.L-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9μg.L-1,灵敏度为0.75μg.L-1,检测限为1.0μg.L-1。试剂盒除了和NEO阳性样品反应呈阳性外,与庆大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沙丁胺醇、环丙沙星、二氟沙星、磺胺嘧啶及磺胺甲噁唑等其他药物均无交叉反应性。奶样、饲料样及肉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9.50%、89.58%和87.92%;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而且批间变异系数小于批内变异系数;基质对NEO-Kit的检测结果影响比较小;NEO-Kit在4℃可保存6个月以上。试剂盒和HPLC-MS-MS对牛奶中新霉素回收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剂盒和HPLC-MS-MS对饲料样检测结果也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成功研制出敏感、特异、准确的NEO检测试剂盒。

增茸素对塔里木马鹿茸形态组织的影响/韩春梅(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新疆阿拉尔843300),廖秋萍,杨可等//畜牧兽医学报.-2011,42(6).-851~856

塔里木马鹿鹿茸组织的形态学是研究鹿茸生长发育机制的基础。本研究以增茸素处理和自然生长的生长期为30和60d的塔里木马鹿二茬鲜茸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等方法,对其茸皮层、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层、成软骨细胞层和软骨细胞层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自然生长60d的鲜茸茸皮组织切片中除了静脉数(8.56±2.66个.mm-2)外,动脉数(9.14±2.32个.mm-2)、毛囊数(15.6±6.45个.mm-2)、神经数(16.44±5.67个.mm-2)均分别高于30d的(分别为2.53±1.17、6.67±2.99、3.62±2.32个.mm-2),其中动脉和神经生长变化差异显著(P<0.05)。其它组织层附属器官生长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用增茸素处理后,茸皮仍有相类似的生长变化,神经生长变化差异仍显著(P<0.05);生长60d间充质细胞层组织切片中动脉数(3.21±1.08个.mm-2)显著高于30d的(2.47±1.17个.mm-2)(P<0.05),而生长30d的成软骨细胞层中的动脉数(10.17±2.87个.mm-2)高于60d的(8.27±2.33个.mm-2)(P<0.05)。增茸素处理组30d茸皮组织切片中的动脉数(8.74±2.90个.mm-2)和神经数(8.62±2.18个.mm-2)显著地高于自然生长组30d的(2.53±1.17、3.62±2.32个.mm-2)(P<0.05),因此增茸素对鹿茸早期生长的影响较大。马鹿茸从生长30d到60d,各组织层的变化以茸皮层最明显,以间充质细胞层的生长变化最小。

植酸酶预处理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黄可(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 150030),杨雨虹,刘行彪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 1217~1224

本试验通过体外预处理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旨在探讨其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以初始条件一致、平均体重为(1.74±0.02)g的450尾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稚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完全分组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D0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所用混合蛋白质源未经植酸酶处理);D1、D2、D3、D4组为试验组,通过预处理方式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300、500、1 000、1 500U/kg的植酸酶,制成试验饲料进行饲喂,试验持续90d。结果表明:植酸酶预处理饲料显著增加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D3组试验鱼表现最好。植酸酶预处理饲料还可以显著提高饲料中磷的表观消化率及鱼体椎骨磷含量,降低单位增重磷排放量(P<0.05)。饲料中磷的表观消化率随植酸酶添加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且D3和D4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单位增重磷排放量与植酸酶添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但D3和D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椎骨磷含量以D3组为最高,显著高于D1和D2组(P<0.05),但与D4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通过预处理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促进斑点叉尾鮰鱼体生长并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从斑点叉尾鮰鱼体生长及磷利用率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预处理方式在饲料蛋白质原料中添加1 000U/kg植酸酶最为适宜。

热应激建鲤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适宜添加量/王晶晶(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5),刘文斌,徐维娜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1209~1216

本研究旨在探讨热应激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适宜添加量。试验选取初始均重为(32.88±0.17)g的建鲤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的试验饲料,各组饲料Cr3+理论添加量分别为0、300、600、900、1 200和1 500μg/kg。试验在室内可控温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驯化期10d(26℃),正试期60d(“常温-高温-常温”应激模式:20d,26℃;20d,31℃;20d,26℃)。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600和900μg/kg吡啶甲酸铬(以Cr3+计,下同)可显著提高建鲤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当添加量达到1 500μg/kg时,增重率下降3.4%(P>0.05)。随着饲料中吡啶甲酸铬添加量的升高,建鲤肝体比呈上升趋势,900、1 200和1 500μg/kg添加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添加量对建鲤肌肉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肝胰脏粗脂肪含量也无显著影响(P>0.05),但300和600μg/kg添加组肌肉和肝胰脏粗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饲料中添加600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提高建鲤血清中白蛋白含量(P<0.05),添加1 500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P<0.05),添加600、900、1 200和1 500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P<0.05),添加900、1 200、1 500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600μg/kg吡啶甲酸铬(饲料中Cr3+实际含量为912.94μg/kg)有较好的抗热应激效果,可促进热应激建鲤生长并提高其肌肉粗蛋白质含量。

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诱导小鼠肺急性损伤模型的研究/徐明举(河北北方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王存连,魏东等//畜牧兽医学报.-2011,42(6).-838~844

本试验采用100μLA/swine/HeBei/012/2008/(H9N2)猪流感病毒(H9N2SIV)经鼻腔接种6~8周龄的BALB/c小鼠,通过定时称量小鼠的采食量和体质量、观察肺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测量肺系数、肺湿质量/干质量、动脉血气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炎性细胞等拟建立H9N2SIV感染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结果显示:(1)感染后第2d试验组小鼠出现精神沉郁、被毛松乱、采食量和体质量下降。感染后的第3d开始感染小鼠采食量和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2)试验组小鼠在感染后的第3d末出现死亡,死亡率约为62.5%,剖检可见肺部明显水肿、出血,肺泡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渗出;肺系数和湿质量/干质量比显著增加(P<0.01);(3)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小鼠动脉血中氧分压从第2d开始降低,第4d出现明显的差异(P<0.01),第6d最低时仅为(6.79±1.27)kPa,呈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同时,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上升;(4)支气管灌洗液(BALF)内炎性细胞在感染后第4~8d增加显著,尤其以肺泡巨噬细胞和多核型白细胞增加最为明显(P<0.01)。本研究证实采用A/swine/HeBei/012/2008/(H9N2)病毒感染小鼠引起肺组织弥漫性急性渗出性炎症为主的病理过程和严重的低氧血症,表明成功建立了H9N2SIV诱导小鼠的肺损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对哺乳动物肺损伤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体脂沉积、内源酶活性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王煜恒(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系江苏省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 江苏盐城 224051),王爱民,刘文斌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4).-604~614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体脂沉积、脂类代谢酶活性、消化酶活性和鱼体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尾均重(6.04±0.05)g的健康异育银鲫鱼种525尾,驯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的鱼油、豆油、猪油、花生油和混合油(鱼油?豆油?猪油=3?4?3),制成5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鱼油组肝胰脏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腹脂率以及肌肉中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油组肝胰脏脂蛋白酯酶和肝酯酶活性显著高于猪油组和花生油组(P<0.05),鱼油组和豆油组肠道和肝胰脏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但与花生油组和混合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豆油组和混合油组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且混合油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肝胰脏和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肠道淀粉酶活性普遍高于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鱼油组肌肉和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SF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异育银鲫肌肉和肝胰脏中亚油酸(C18∶2n-6)含量均以豆油组最高,鱼油组最低,且上述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鱼油能提高肝胰脏中脂蛋白酯酶和肝酯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鱼体脂肪沉积,而猪油的作用相反;饲料中脂肪酸组成影响异育银鲫鱼体组织中脂肪酸的组成。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雌性蓝狐繁殖性能的影响/张志强(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北京 100081),张铁涛,耿业业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 1253~125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雌性蓝狐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健康、平均体重为(6.23±0.67)kg的雌性初产蓝狐1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蓝狐),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6%(Ⅰ组)、32%(Ⅱ组)、28%(Ⅲ组)、24%(Ⅳ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2010-02-13—2010-06-05。结果表明,Ⅰ、Ⅱ组蓝狐的发情开始时间早于Ⅲ、Ⅳ组,各组蓝狐的受胎率均呈现出正态分布。Ⅱ组蓝狐的受配率最高,并显著高于Ⅲ组(P<0.05)。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蓝狐的窝产仔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Ⅰ、Ⅱ组仔狐的初生个体重显著高于Ⅳ组(P<0.05)。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蓝狐的受胎率、仔狐的初生窝重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仔狐的初生成活率呈现降低的趋势,但是都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得出,雌性蓝狐繁殖期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3.14%。

低聚半乳糖对延边黄牛犊牛粪样菌群、血液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王智航(延边大学农学院 吉林延吉 133400),姜成哲,崔明勋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1247~1252

本试验旨在调查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对延边黄牛犊牛粪样菌群、血液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12头初生重相近,体况良好的新生犊牛,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3组,每组4头,于2~29日龄分别日灌服GOS0(对照组)、10(L组)、15g/d(H组)。并于8、15、22和29日龄采集粪样,进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培养计数;15、29日龄采集血样,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犊牛初生重和试验结束时末重。结果表明:1)初生犊牛粪样大肠杆菌为优势菌,随日龄增加,大肠杆菌数降低,双歧杆菌数增加,22日龄后,双歧杆菌为优势菌;GOS能够显著增加犊牛粪样双歧杆菌数量(P<0.05);2)犊牛饲喂GOS显著提高了29日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P<0.05),L组15和29日龄、H组29日龄红细胞(RBC)数显著降低(P<0.05),L组15日龄血红蛋白浓度(HGB)显著降低(P<0.05);3)末重、平均日增重均为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犊牛饲喂GOS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使双歧杆菌成为肠道优势菌,提高生长速度,而相对的造血原料的不足加重,但可以缓解低MCHC型贫血的发生;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10g/d效果较好。

L-肉碱对饲粮中添加葵花油的产蛋鸡抗氧化功能及鸡蛋品质的影响/徐少辉(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张亚男,武书庚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 1201~1208

本试验旨在探讨L-肉碱和葵花油对产蛋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功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选用288只产蛋率和体重相近、健康的27周龄海兰褐产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试鸡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试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葵花油、3%葵花油+200m g/kgL-肉碱和3%葵花油+400m g/kgL-肉碱的饲粮。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L-肉碱和葵花油对产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葵花油显著降低第6周鸡蛋哈夫单位(P<0.05),添加L-肉碱可缓解葵花油造成的哈夫单位的下降;葵花油对第6周鸡蛋蛋壳强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L-肉碱显著提高了第6周鸡蛋蛋壳强度(P<0.05)并有提高蛋白高度的趋势(P=0.06)。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葵花油显著降低第6周蛋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添加L-肉碱缓解了因葵花油而造成的T-AOC的下降;葵花油使得第6周蛋鸡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L-肉碱可缓解添加葵花油导致的MDA含量的升高;葵花油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400m g/kgL-肉碱后,显著提高了第6周蛋鸡血清SOD活性(P<0.05),但对血清GSH-Px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3%葵花油降低了蛋鸡蛋品质,影响了机体抗氧化能力,添加L-肉碱可改善鸡蛋品质并提高蛋鸡的抗氧化功能。

玉米芯-柑橘渣混合青贮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志莉(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 四川雅安 625014),薛白,王之盛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5).-647~653

本文旨在研究玉米芯-柑橘渣混合青贮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24头平均体重(173.13±5.10)kg的健康西门塔尔杂种肉牛,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饲养时间为50 d。4个处理分别是:1)对照组(CON),40%精料+60%牛鞭草;2)试验1组(S20),40%精料+40%牛鞭草+20%青贮料(玉米芯-柑橘渣混合青贮料);3)试验2组(S30),40%精料+30%牛鞭草+30%青贮料;4)试验3组(S40),40%精料+20%牛鞭草+40%青贮料。结果表明,S20组平均日增重最高,比CON组提高17.14%(P<0.01),S30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比CON组提高14.51%(P<0.05),S20组肉牛料重比最低(P>0.05)。4个处理间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S20组有机物的消化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各处理间总蛋白、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个试验组尿素氮含量均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分别降低了23.09%、26.10%和30.32%。由此可知,玉米芯-柑橘渣混合青贮料替代部分牛鞭草能提高肉牛生长性能,主要表现在提高肉牛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养分消化率上。玉米芯-柑橘渣混合青贮料的添加量以占饲粮的20%为宜。

饲粮中添加L-肉碱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徐少辉(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武书庚,张海军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4).-640~64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L-肉碱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选用576只产蛋率和体重相近、健康的53周龄海兰褐产蛋鸡,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6种试验饲粮分别添加0、25、50、100、200或400m g/kgL-肉碱,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L-肉碱未显著影响产蛋率、日采食量、平均蛋重和料蛋比(P>0.05);2)饲粮中添加L-肉碱显著提高了试验第3周时鸡蛋的蛋白高度和哈夫单位(P<0.05),其中以25m g/kg组最佳;添加L-肉碱还提高了试验第6周时鸡蛋蛋壳强度(P<0.05),其中25m g/kg组和200m g/kg组较佳;饲粮中添加L-肉碱有提高试验第3周和第6周蛋黄颜色的趋势(P=0.07,P=0.06),对蛋壳厚度和蛋形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3)饲粮中添加L-肉碱显著降低了产蛋鸡血清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及试验第6周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由此可知,饲粮添加L-肉碱不影响产蛋鸡生产性能,但可改善鸡蛋品质,降低血脂;综合考虑成本和鸡蛋品质,以饲粮中添加L-肉碱25mg/kg为宜。

羰氨缩合尿素的营养价值评价/李兴伟(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 四川雅安 625014),薛白,王之盛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1239~1246

本研究旨在评价羰氨缩合尿素(carbonyl-amino urea,CAU)对反刍家畜的营养价值。首先用体外法评定CAU的释氨速度,然后以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3头藏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评定CAU对藏羊瘤胃液pH、氨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体外试验中,CAU饲粮组8h以前各时间点的NH3-N浓度均低于磷酸脲(UP)饲粮组,高于豆粕(SBM)饲粮组,8h NH3-N浓度达到最大值(42.76mg/dL),此时低于UP组11.27%,高于SBM组44.08%(P<0.01);体内试验,在24h内,3个饲粮组瘤胃pH都是先降低后升高,食后6h,均降到最低,且CAU组与UP组无显著差异(P>0.05);14h后,每个时间点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CAU组的瘤胃液pH在8h之后高于UP组和SBM组,直到24h时才与UP组持平,低于SBM组;CAU组瘤胃液NH3-N浓度在2h时,低于UP组(P<0.01),高于SBM组(P<0.05),在8h时,SBM组与UP组瘤胃液NH3-N浓度降到最低,此时,CAU组高于SBM组;24h内CAU组藏羊瘤胃液MCP平均为17.25mg/dL,高于UP组3.01%,高于SBM组30.45%;各组间藏羊血清中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CAU,可使NH3-N的释放速度减缓,保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促进MCP合成,提高尿素氮利用水平,且不会增加藏羊的肝脏负担。

发酵乳酸杆菌对肉鸡胰腺和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郭元晟(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闫素梅,张和平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1225~1232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发酵乳酸杆菌(L.fermentum F-6)对肉鸡的胰腺、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以玉米和大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饲粮,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方法,选择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AA)肉鸡240只(雌雄各占1/2),称重后随机分为4个组,1个对照组和3个L.fermentumF-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肉鸡不饲喂L.fermentumF-6,L.fermentumF-6组通过饮水添加L.fermentumF-6,添加水平分别为2×105、2×106和1×107CFU/mL。试验期42d。结果表明:1)添加L.fer-mentumF-6对肉鸡空肠和胰腺组织淀粉酶活性、空肠和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及十二指肠糜蛋白酶活性有显著的增强效果(P<0.05),尤以添加水平为2×106CFU/mL的F2组效果最好,淀粉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74.34%和65.42%(P<0.05),胰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41.61%和33.43%(P<0.05),十二指肠糜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提高56.08%(P<0.05),但对肉鸡十二指肠和回肠淀粉酶活性、十二指肠和胰腺组织胰蛋白酶活性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胰腺组织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2)添加L.fermentumF-6可显著提高肉鸡回肠粗蛋白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P<0.05),尤以添加水平为2×106CFU/mL时效果最好。由此可知,添加L.fermentumF-6对肉鸡的消化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且增强效果与添加水平有关,添加水平为2×106CFU/mL时,效果最明显。

猜你喜欢

饲粮基因
高粱型饲粮添加乳化剂和脂肪酶对良凤花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消化酶活性及能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不同饲粮蛋白水平对台湾鳗鳅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Frog whisperer
饲粮与饮水添加酸化剂在肉鸡生产中使用效果研究
肉鸡饲粮中锰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肉鸡饲粮中锰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红的基因 绿的本色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