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预防

2012-01-25谭立红葛旭山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1期
关键词:母源病鸡雏鸡

谭立红 葛旭山

(1.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动物防疫监督站,莱西 266600;

2.山东省莱西市畜牧兽医工作站,莱西 266600)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性呼吸道和生殖道甚至消化道传染病。其特征是气管啰音、咳嗽和打喷嚏;没有获得母源抗体的雏鸡由于呼吸道或肾脏感染可引起死亡;雏母鸡感染IBV后可引起永久性的输卵管损伤,到性成熟丧失产蛋能力;蛋鸡感染后抵抗力降低,产蛋数量和品质下降;此外,该病还可能侵害肾脏以及病鸡肾脏肿大、苍白,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胃肠道病变,肌肉损伤等。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但主要侵害1~4周龄的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引起鸡的增重、饲料报酬高以及生产性能下降,也易引起混合感染而提高鸡群的死亡率,但通常该病造成的生产效益下降比死亡损失要大;另一方面,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高度传染性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的复杂性,使免疫预防复杂化和预防成本增加[1]。

1 病原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成员。病毒粒子为多形性,但大多数呈球形,有囊膜,直径约为90~200 nm,表面有杆状纤突,长约20 nm,呈放线状排列,核衣壳由螺旋结构的核糖核蛋白构成。多数IB毒株经5 615 min和4 590 min被灭活。病毒不能在-20℃下保存,但尿囊液在-30℃下感染几年后仍有活性。感染的组织在50%甘油盐水中无需冷冻即可良好的保存和运输。以10%葡萄糖在冷冻和冻干状态下保存病毒具有稳定作用。冻干毒在37℃下保存6个月即可完全失活。不同IB病毒株在pH 3时稳定性不同。在pH 6.0~6.5条件下培养最适宜[2]。IB病毒对乙醚和普通消毒剂敏感。0.1%的福尔马林可使其完全失活。

1.1 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鸡。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鸡均易感,以1~4周龄的鸡最易感。本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染,病鸡经呼吸道排出病毒,含毒的空气飞沫(气溶胶)被易感鸡吸入后即可发生传染。潜伏期为18~48 h,5~8 d即可使全群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冬季较严重。

1.2 临床症状

传染性支气管炎在雏鸡较严重,病鸡表现精神沉郁,流鼻液,喘气,咳嗽,打喷嚏和有气管啰音,病鸡畏寒而堆集于热源处。成年鸡主要表现使产蛋量和蛋质量下降,孵化率较低,产薄壳蛋、畸形蛋、粗壳蛋或褪色蛋。

本病肾炎型特征性症状是排泻白色水样便,粪便中有白色尿酸盐淀粉糊样稀粪等。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鸡冠苍白,羽毛松乱,脱水,消瘦,虚弱。

2 病理变化

2.1 病理剖检变化

自然感染鸡的喉、气管内黏液量增加,黏膜充血,混浊肿胀,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则可见肾脏肿大、苍白,输卵管扩张,有白色尿酸盐沉着,直肠和泄殖腔内也有大量白色尿酸盐沉着,肾脏呈花斑样外观,输卵管有尿酸盐沉积而变粗,慢性病例表现为尿石症,肾脏萎缩,严重病例于腹膜、胸膜及心包膜,也有白色尿酸盐沉积产蛋鸡的卵巢内可见软卵泡,卵泡充血、出血,卵泡血肿、破裂或坠落。

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气管与支气管表面纤毛脱落,黏膜和黏膜下层有细胞浸润和水肿。支气管的管腔内含有出血性渗出物。肾脏实质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部分肾小管的官腔扩张,间质中有淋巴细胞浸润,输卵管淋巴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变性。

3 病原学诊断

3.1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

病毒可自感染性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的许多组织中分离出来,较好的病料样品是气管、肺和肾。自产蛋母鸡和种鸡中分离病毒时,可自盲肠扁桃体、泄殖腔和生殖器官中分离。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后,病毒可在这些器官中持续存在至28d,但在感染的早期作病毒分离较易成功。

3.1.1 器官的处理

将气管样品横向剪成1~2 mm宽,放进无菌的离心管中,约加3 ml含有抗生素的缓冲盐水,剧烈摇动3 min,在室温静置10 min,取上清液用于病毒分离。

3.1.2 气管黏液的处理

剪下整根气管,平放于无菌的平皿表面,用剪刀纵向剪开气管,以刮刀刮下气管内的黏液,将黏液放进含有0.5 ml抗生素缓冲液盐水中,剧烈摇动30 s,即可用于病毒的分离。

3.1.3 组织的处理

将肺、肾、输卵管或盲肠扁桃体等组织经玻璃研磨器或乳钵磨成匀浆,用含有抗生素的缓冲盐水制成10%乳剂。经2 000 s离心10 min,上清夜可用于病毒分离。

3.1.4 泄殖腔棉拭的处理

将棉拭剪下,放入无菌试管内,加适量抗生素的缓冲盐水,反复摇动,静置后可取液体用于病毒的分离。

4 免疫

对于已经有IB发生的鸡场,国内外主要采用疫苗接种的方法来预防IB,所用的疫苗主要为H52、H120等M41型弱毒苗。多年来我国主要生产和使用IBV荷兰株鸡胚化弱毒疫苗,以滴鼻、点眼或饮水途径,雏鸡于2周龄接种H120苗,5周龄作1次加强免疫。种鸡在2~4月龄以H32苗再接种1次。开产前接种灭活的油乳剂苗,可使注苗母鸡的子代雏鸡在3周内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另外建立适当的免疫程序,使用当地分离毒株研制的疫苗,或选用与流行毒株相同血清型的疫苗毒株,才可以使鸡群获得有效的保护。对于肾脏型IB疫区采取“以四价苗免疫预防为主,结合中药及消毒管理的综合防制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IB的发生,提高疫区鸡的成活率和蛋鸡的生长性能。许多研究证明,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鸡能有效防止早期IBV的侵害。因此,种鸡接种的目的在于使雏鸡获得母源抗体。同时,由于IB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产生维持时间短,对危险鸡群要每隔4~6周进行一次加强免疫[3]。随着新的变异株的不断产生,现有的疫苗和免疫程序不断受到严峻的挑战,研制新型的更有效的光谱疫苗已经成为生产中的迫切需要。

[1] 王红宁,朱庆主编.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综合防治[J].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 高金新,甘孟侯,杨汉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方法[J],辽宁畜牧兽医,1994,(5):39-41

[3] 彭大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业科技[J],1988,14(1):24-26

猜你喜欢

母源病鸡雏鸡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鸡新城疫攻毒保护及不同母源抗体起点鸡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广西柳州市部分山羊规模养殖场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田间检测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蛋鸡得了疲劳症咋办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