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证相关”科学内涵的现代研究策略探讨

2012-01-25胡小勤

中医药通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方证病证方药

● 胡小勤

“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方剂学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己成为临床防治疾病的最基本技术规范。方药与病证一脉相承,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目前,“方证相关”的科学内涵正在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方证相关”所蕴涵的重要科学问题是方与证间的关联性大小及其现代生物学基础[1]。其内涵研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选择典型方证作为研究对象

有学者把方证的概念做了如下概括[2]:方证相关的“方”是指具有特定药味、药量、剂型、用法等内容的用药形式,“证”则是指特定方剂所针对的具体病证。方药的功用体现治法,治法与病证相对应,把方与证的这种对应关系叫“方证相关”。它是指一个方剂内的药味及其配伍关系与其针对的病证、病机、病理环节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和针对性。

一般来说,典型方证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复方的药味构成要能够系统反映临床用药的君、臣、佐、使配伍规律,而且经过历代临床应用疗效可靠,作用明确,具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二,病证要诊断标准清楚,辩证标准明确。

2 坚持“病证结合”的原则

中医学方证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理论研究是前提,但要揭示其内在本质还必须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并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临床研究是最直接的手段,最能体现方证相应的内涵。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要遵循病证结合的原则。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从理论上说,从方出发,联系证候,病证结合,解读其间的关联规律,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证候是宏观层次的概念,我们对其微观层次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知之甚少。证候作为疾病的外在表现,必然有其客观的内在病理基础,如果我们能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寻找证候的发生与疾病微观层次的病理生理基础的相关性,进而丰富中医学辨证的内容,这对于揭示证候的产生机制和分子基础意义重大;第二,从实践中看,我们发现,单纯从证候进行研究不但难以找到研究的切入点,而且其结果不确定性很大,如脾虚证的一些指标改变在肾虚证中也存在,不同疾病的脾虚证,指标的变化各不相同,不同类型的血瘀证可表现为血粘度的升高或降低,而采用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显示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能性。

在具体的病证选择上,可以有两个途径:(1)选择具体的临床病例。临床病例的优点是易于诊断、辩证,缺点是不能进行一些有创伤性指标的检测;(2)选择成熟的病证结合模型。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目前最主要的难题是:采用单纯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药研究,难以体现中医药的理论特色。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证”存在着种种困难,而且“证”的概念过于宽泛,如果以具体的病种作为载体,建立相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可结合现有的单因素“病”制备动物模型,再叠加其他与中医病因、病机相关因素制备复合“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动物实验时做到“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可能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利用此类模型,有利于揭示病证的本质,缺点是动物模型和临床实际仍有很大差距。

3 充分运用现代系统生物学的方法

莱洛伊-胡德(LeoryHood)提出的系统生物学认为可以将孤立在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的各种信息相互作用,各种代谢途径,调控途径,基因网络之间,所有的功能模块和系统都耦联、整合起来,用以说明生物整体。正好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相吻合,从而使得从多因素分析基因、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着手研究中药复方的整体调节作用成为可能。目前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被大量运用于“方证”研究[3-4]。

4 做到“以方测证”

重视“方”“证”的相互作用,尤其要重视“方”的治疗作用,“方证相关”强调方药与其作用对象的相互作用,即作为一个药物刺激与生物反应或“方药一机体”密切相关的整体观是中医辨证论治中最具有特色的学术特征之一。方证之间的关系具有类似锁一钥间的对应关系。从方药药理作用来理解中医证现代内涵的思路的合理性,从证与方药的不同角度,互补考察,对揭示中医治疗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方剂对证侯相关指标的改善作用,不仅表示该方的药理作用,更表示该证侯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与这些指标的变化密切相关。

5 进而对其“方证相关”的机理进行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

研究思路上要先进行方证关联性大小的比较研究,确定关联性最大的一对方证,可以通过“同方异证”或“异方同证”的研究模式,比较方证之间的关联性大小,根据结果,运用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关联性最大的一对方证的实质,揭示“方证相关”的机理。

[1]谢 鸣.方证对应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0):8 -10.

[2]谢 鸣.“方证相关性”逻辑命题及其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1.

[3]李俊丽,李 涢,刘铭福,等.左归饮与肾阴虚证方证相应机理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3):203-206.

[4]徐 舒,陈合兵,李 洪,等.“肝郁证”方证的代谢组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718-2721.

猜你喜欢

方证病证方药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