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海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探索

2012-01-22,,,

船海工程 2012年6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课程体系船舶

,,,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武汉 430063)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上设施的不断涌现,船舶设计制造理念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需求,彰显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引领行业未来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综合改革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迫在眉睫[1-2]。

自2006年起,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交通运输部航海类专款计划、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专题探索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若干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与实践。通过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知识的交融性、成才的综合性,以及适应性、实干性、工程创新性、视野国际化等关键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以多元知识融合-工程实践创新-国际化视野为突破口的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多维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体系主要构成见表1。

表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多维一体”培养体系构成表

从表1可知,课程体系涵盖和贯穿了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 “多维一体”培养体系的各个层级,是该体系基础和核心的构成。如何根据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 “多维一体”培养体系的要求,探索与建设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是建立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且关键的工作。

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践教学环节、素质教育、各类课外活动等诸多子系统,本文主要探讨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并提出新课程体系的架构。

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1 现行理论课程体系架构

现行理论课程体系架构见图1。

1.2 现行理论课程体系的特征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经过几十年建设实践,形成了知识架构较为合理,课程门类较为齐全,专业面涵盖较广的格局,60年来培养了大批船舶行业技术人才[3]。

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的飞速发展,现行理论课程体系出现了与人才需求现状不适应的现象。

图1 现行理论课程体系架构

1)课程设置模式定常单一,缺乏针对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特长的学生群而制定的个性化、分层培养的动态理论课程模式。

2)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专门化,对通过人文社科类等多元知识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观念较为淡薄。如工程技术人才所需的人文涵养、领导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等课程设置不足或空缺。

3)课程设置门类虽齐全,但大多课程课时偏长,相互关联课程授课内容有重叠,反映多学科融合知识的课程开设较少,不适应学分制改革要求。

4)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等复合型工程创新能力的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需求。

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的理论课程体系,使之适应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2 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对现行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在传承、吸收、强化现行理论课程体系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出发点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改革应鼓励发现、探究和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 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1)全面、有序。在改革过程中,按照理论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受众的认知心理顺序进行,覆盖理论课程体系各个环节,涵盖各层级各类课程。

2)系统、谐调。将理论课程体系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优化为准绳,谐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

3)传承、递阶。在传承现行理论课程体系优势的前提下渐进改革,不轻易颠覆经长期实践证明合理可行的现行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将理论课程体系按照递阶层次结构加以分解,理清系统功能、各组成部份相互关系和系统结构的递进规律。

4)多元、分层。基于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特长的学生群进行个性特征分类,强调教学主体多元化,针对不同类型制定有侧重、有差异、分层级的多元知识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

5)个性、激励。重视教师、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应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激励教学主体注重发展,持续改进。

6)务实、重点。求真务实,掌控好理论课程体系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抓住要点细致分析,最大限度地彰显本专业的特色优势,使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切实可行。

2.2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在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改革原则,根据“多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着重体现工程创新教育的内涵,充分重视工程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唯一解走向多元解,从分析至上走向综合为主,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应用,从注重发现走向崇尚创新。

1)更新传统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变以狭窄专业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多样性多维并举的综合体系,有效平衡通才与专才、继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积极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

2)设计理论课程体系时,注重厚基础、双主体,遴清课程间的关联,强化系统性和层次递进。

如:为拓宽专业基础,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充分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加大综合化课程及跨学科课程的比重,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图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船舶技术经济学、科技英语写作等课程。

3)理论课程设置注意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大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

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结合工程需要进行改革,适当加大与工程关系密切的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至25%以上;为学生在校内、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设置特别学分等。

4)合理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动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如:对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国造船史》,大力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将其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标准建设,传承中国船文化;结合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节等。

5)针对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特长的学生群进行个性特征分类,设计适应分层培养模式的不同类型理论课程体系。

如:针对本硕连读试点班、卓越工程师试点班、普通班的不同教学需求和学生的不同特长,分别设计理论课程体系,提高与其不同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2.3 理论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基于上述几方面研究和建设思路,尝试建构适应学分制改革的,由通识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主体课程支撑的理论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在此基本架构中,通识课程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主要目标,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以加强基础为主要目标,由工程理论子模块课程构成,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船舶静力学、船舶阻力、船舶推进、船舶运动学、工程图学等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由工程实践子模块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工程实践子模块课程包括船舶设计原理、船舶建造工艺学、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等;专业拓展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概论、专业导论,船舶技术经济学、高性能船水动力性能优化设计、造船机械设备、船舶振动学、现代造船模式、船舶材料与焊接、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设备与系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法规、海洋平台设计、海洋平台建造工艺等课程。

各类课程最低学分要求见表2。

表2 各类课程最低学分要求

理论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示意见图2。

图2 理论体系基本架构

针对不同学生群动态调整部分具体课程,便可衍生适应不同层级分层教学的个性化理论课程体系。

如: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兼顾基础,强化实践,注重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重要性,面向企业需求开设课程,强调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的个性要求,调整通识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重,通过新增《科技英语写作》、《船舶与海洋工程前沿技术》、《有限元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应用》、《毕业实习》课程;将原《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两门课程整合为《现代船舶设计制造前沿技术》;将原《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和《船舶设计课程设计》两个实践环节综合补充提升为《船舶设计制造集成系统的应用》,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承担部分课程部分课时讲授。设计出船舶与海洋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专属理论课程体系。

[1] 潘云鹤.中国的工程创新与人才对策[C].2009中国工程教育大会文集.北京:中国科协,2009(10):27-40.

[2] 单小麟,于 倩,郭 强,等.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1):25-29.

[3] 杨 启.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研究性教学改革初探[J].船海工程,2011(4):8-9.

[4] 王丽铮,袁 萍,严仁军,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R].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2012.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课程体系船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船舶 扬帆奋起
解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