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2012-01-22,,

船海工程 2012年6期
关键词:武汉理工大学海洋工程船舶

, ,,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武汉 430063)

“十二五”时期,船舶工业将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船舶工业全面做强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未来5年,船舶工业必须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坚持把推进转型升级作为中心任务,坚持把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船舶工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批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做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应为国家实现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保障。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任。面对船舶工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更好地服务行业,满足船舶工业发展新的人才需求,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变革[1]。为此,从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出发,基于当代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的特征分析,在发挥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探究新的培养体系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 需求定位

1.1 当代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的特征分析

美国工程院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而据有关部门研究,当代中国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需求的多样性、知识的交融性和成才的综合性[2]。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工程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但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并不高。潘云鹤院士指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亦远胜于水平”。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对“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能力”的统计,我国在49个国家中排序居于末位。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呈现强烈的工程性,具有与当代中国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共同的特征[3],即需求多样性、知识交融性和成才的综合性等。而且,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与军事工程、土木建筑、水利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造船工程、航海工程、航天工程、电子计算机工程、农业工程、采矿工程、系统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技术学科密切相关。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由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3个二级学科构成。可见,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还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特征。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多数岗位条件较为艰苦,需要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干精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研制、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不断涌现,船机电协同设计,大型船舶设计制造软件的开发应用,需要具有终身学习、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经济全球化,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船舶与海洋工程前沿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形成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则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以应对产业升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4]。

综上所述,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的关键特征是需求的多样性、知识的交融性、成才的综合性,以及适应性、实干性、工程创新性、视野国际化等,此类人才即为“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

1.2 现状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办学60多年来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输送了大批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和管理人才,在全国涉海专业高校中名列前茅。从多家船舶企事业单位毕业生质量调查反馈的信息统计可见,毕业生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英语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等方面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社会肯定,毕业生就业率高。

经调查,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呈现以下特点。

1)知识。毕业生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较扎实,毕业后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可以胜任本职技术工作;但缺乏工程经济知识与市场意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结构有待改善,课程内容与市场有些脱节。

2)能力。毕业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实际操作技术能力,但工程应用、设计和集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经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3)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较好,能深入工程第一线,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较强的责任心;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大部分毕业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较好,可以胜任第一线工作,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但国际化视野、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素质有待提升。

可见,船舶与海洋工程业界十分注重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程伦理观念等人才培养要求,难以在学校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得以实现。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每年面向全国30多个省市招生,范围较广。每年的招生人数排在全国涉海高校前列,生源充足,绝大部分省市的上线考生报考人数远远大于计划招生人数。近几年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录取线平均高出第一批本科院校分数线40分左右,高分考生比例增大,学生质量好。面对如此优良的生源条件,只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及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就能激发出学生工程创新的潜力,培养输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3 目标定位

每个行业都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更是如此。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其人才培养体系也应有所差异。武汉理工大学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输出的主要基地之一,办学历史悠久,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强,实验设施完备,国际交流广泛,校企联系密切,科研实力雄厚、产业化成果突出,具备培养适应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发展需求人才的优势资源条件。

因此,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领域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德才兼备、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为宗旨,着眼能力培养,坚持特色鲜明。立足学校专业的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加强行业合作,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培养的转变,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设计制造、研究知识和技能,且具有国际视野,能引领行业未来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

2 体系构建

2.1 原有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由知识层、能力层和素质层构成,见图1。包括科学理论必备知识如物理、数学、力学等、专业技术必备知识如船舶及海洋工程原理、设计、制造知识、船舶图形学等,以及人文社会基本知识如历史、哲学、艺术等;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建设,如课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以及敬业、严谨、务实等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出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及管理优秀人才。

2.2 “多维一体”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成

若要有效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原有体系在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及素质模块上均有不足,必须进一步优化,形成以多元知识融合-工程实践创新-国际化视野为突破口的“多维一体”人才培养新体系。

图1 原有人才培养体系构成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传授科学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必备知识,以及人文社会基本知识外,还需要传授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知识,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学科前沿技术,经济与管理、语言类知识,企业战略管理、领导才能、工程实践经验等;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的建设;多途径培养国际化视野,增强对外交流能力的训练,从而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能引领行业的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多维一体”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成框架见图2。

图2 “多维一体”人才培养新体系框架

2.3 “多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功能的实现途径

1)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设置包括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基本知识课程模块;自然科学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技术的必备知识、前沿技术知识、多学科融合知识、相关二级学科基本知识等课程模块;船舶与海洋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课程模块,以强化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元性,培养复合型人才。

2)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领域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以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行业董事会为依托,实现企业、研究单位全面参与、校企密切合作的专业办学方式;搭建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科研促进教学;依托重点学科,创办多层次、多模式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认识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把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验室开放基金 、自主创新本科生基金三大基金项目,引导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形成由创新课程、工程训练和科技活动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以强化工程实践、设计和集成能力建设,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依托欧盟“亚洲-Link”国际师资交流项目和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性能船舶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即“111计划”)项目等,开展与荷兰、比利时、德国等欧盟国家的教育科技合作,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海外交流交换机会,开阔视野,增强学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可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模式,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身心和谐、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优秀素养,强化国际化视野。

[1] 王丽铮,袁 萍,严仁军,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R].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2012.

[2] 潘云鹤.中国的工程创新与人才对策[C].2009中国工程教育大会文集,北京:中国科协,2009:27-40.

[3] 单小麟,于 倩,郭 强,等.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10(1):25-29.

[4] 杨 启.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研究性教学改革初探[J].船海工程,2011(4):8-9.

猜你喜欢

武汉理工大学海洋工程船舶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水彩作品选登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征稿简则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征稿启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征稿简则
船舶 扬帆奋起
解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