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振英:香港亲民新特首

2012-01-10向剑帼郑晓舟等

人民周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梁振英香港

◎向剑帼 郑晓舟等

在香港一场慈善表演会上,当模特儿从T型舞台退场后,主持人提议,希望场中名人客串一下,为慈善晚会渲染气氛。

此时,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与另一城中人士煞有介事地上台,迈起了“猫步”,顿时,台下笑声掌声一片。

这就是梁振英?在一些人眼中,梁振英是不苟言笑的“刻板”形象——就像出现在办公楼、会场、酒会等众多公开场合中的那样,笔挺的西服,白色衬衣一尘不染,袖口的金属扣十分抢眼——似乎有些高高在上的冷淡。不过,接触过或者熟悉梁振英的人大多认为,梁振英另有真性情。

普通家庭走出来的成功人士

在香港,市民最推崇的是这样一类人:出身贫寒,勤奋努力,专业人士,事业有成。所谓“狮子山下的精神”,就是从底层起步打拼的精神。梁振英的成长之路正是如此。

梁振英出生于一个警察家庭,幼年曾住在与曾荫权家为邻的中区警察宿舍,必须与其他10户人家共享厕所。梁振英小时候,父亲每月薪金仅300多港元,养一家5口人,难免捉襟见肘。当时梁振英9岁,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在家与工厂之间往返,要么与家人一起做胶花,每月挣得300多港元的收入。“就这样一直做了三四年,家里生活得以改善,终于买了住房。”这时,梁振英已进入英皇书院读初中。

“记得最后一次交完塑料花后,母亲将送花的最后一个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来,说是要留给孙子。”——这是梁振英的第一堂人生课:不畏艰辛,自食其力。青少年的艰辛还不仅于此。为了节省车钱,步行个把小时上学;吃不起学校的伙食,回家吃午饭。这都是常事。

1974年,梁振英赴英国留学,靠半工半读维持了3年的学习生活费。他每周到快餐店打工3个晚上,每次6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即便这样,他还坚持每周末给华侨子弟教中文,用梁振英的话说,“是为华侨的下一代留点中华文化的火种”。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回港。

青少年时期的艰辛,令梁振英对社会底层有了更多认识,也成就了他今天关注香港底层市民的历史情结。

家是香港,700万港人是家人

“家是香港”,这是梁振英第一本书的书名。

当年在英国留学时,有海外机构欲留梁振英在英国,但喝香江水长大的梁振英还是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香港,他当时一句感性而实在的话是,父母年事已高,要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

1977年,梁振英获聘香港一家英资企业,并成为该企业200年来最年轻的合伙人。10多年后,1993年,梁振英测量行成立,2006年,梁振英测量行与在英国上市的戴德梁行换股,梁振英成为最大的个人股东、亚太区主席。1988年,梁振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进程中,也有梁振英活跃的身影。上世纪80年代初,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之时,香港人心一度不稳,大批专业人士外流,移民潮席卷香港。梁振英对此深感不安。他知道,香港要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一是不能乱,二是要有一大批专业人才。自此,梁振英开始关注香港的政治问题,并积极投身到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中。他曾先后任香港基本法咨委会委员和秘书长,收集了大量的港人意见和建议,为香港基本法的顺利起草作出了贡献。

香港回归之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之时,43岁的梁振英也成为特区行政会议年轻的成员,为特区政府这个“新生婴儿”的健康成长,他不遗余力建言献策。

2007年8月,梁振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家是香港》,书中集结了他多年在香港发展上的所思所想,倾注了他对香港的热爱和关注。他在书中说:“过去我们说家在香港,只是把香港视作安身之所而已,今天我说‘家是香港’,是想吁请大家把整个香港视为家,把700万香港人视同家人。”

关注贫困 关心弱势

在香港,迄今有大约95万人处于贫困状态。梁振英一直认为,解决贫困、特别是隔代贫困问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于是,他在各个场合呼吁大家重视香港的贫富差别。他在《明报》和《南华早报》写了一系列关于解决贫穷的文章,也曾去信给十几个商会,会见保安公司和清洁公司老板,呼吁提高基层工资。为此,梁振英身体力行,首先在自己的公司,将员工的最低工资上调。目前在戴德梁行,即使是最基层的员工,也没有低于8000港元的工资。

也正因此,参选期间,很多基层民众将变革的希望寄托在这位“香港仔”身上,他的民意支持率一度超过五成。唐、梁二人都经常走上街头,争取民众支持。与唐英年西装革履不同,梁振英要么披着件棉毛衣,要么干脆就穿着普通Polo衫,甚至他的皮包也被考证出“用了超过40年掉皮掉色”。

关注基层的视角同样体现在他的政纲之中:“香港人并不仇富,也不仇商,香港人反对的,只是一些不公不义、敛财式的经营手法。”他提议“港人港地”政策,即规定部分住宅只能出售给香港居民,试图遏制内地富豪炒高香港房价;又提出重设“扶贫委员会”,研究老年贫穷、在职贫穷、跨代贫穷以及新移民贫穷问题。

当选后,梁振英又一次保证:“我会继续拿着一张凳、一本簿、一支笔,和我的管治团队走入群众,听取你们的意见,只要你们肯讲,我就肯听!我,梁振英,希望做一个亲民的特首!”

大忙人也是普通人

梁振英是个大忙人。他是香港新特首,也是香港16位全国政协常委之一;他是香港专业联盟主席,也是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的发起者之一;他还撰文著书,开辟博客……

然而,忙人梁振英更是个普通人,是儿子、丈夫、父亲。

虽然母亲已经故去,但在梁振英心里母亲依然是那么鲜活。在母亲节,梁振英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纪念母亲,字里行间显现出对母亲的眷念和深深的爱。

极度重视家庭生活的梁振英在公务和应酬的夹缝里,坚持挤出时间,更多地与家人在一起。“很难,但你必须做出抉择,除非是十分重要的活动,我很少参与晚上的应酬。”梁振英说。

梁振英的三个孩子如今都在英国名校读书。“我对子女要求甚为严格,但不过分苛求学业成绩。”梁振英说,“学业成绩并非首要,反而做人的原则、方向更重要,让他们懂得平等公正,养成正确的待人接物态度等,这些都不能马虎了事。”

孩子在香港读书时,梁振英每天早上七点多开车送孩子们上学,在车上大家天南地北海聊,晚上吃饭时再一起交流一天所见所闻。逢学校长假,一家人会出外旅行。“除了放松外,还可以培养家庭感情,增加孩子们的见识,一举多得。”梁振英如是说。他曾经带着孩子去了新西兰看鲸鱼、看萤火虫;去非洲大草原看长颈鹿、看野象。

梁振英还酷爱园艺。他曾邀请记者在他的花园里观赏花草。他还将种花心得放到博客上,与同好者讨论花的“红色有几种?”“阳光在早、午的角度不一样,太阳在春、夏、秋、冬的纬度也不一样,都会有不同的颜色效果”,“这实在是赏花的乐趣之一。”

这就是梁振英,就像花儿不同时段有不同颜色一样,他是成功的专业人士,有影响的企业领袖,瞩目的政治人物,称职的儿子、父亲、丈夫、朋友……

猜你喜欢

梁振英香港
梁振英斗胆求职
梁振英斗胆求职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
梁振英澄清收澳企巨款报道
港媒猜梁振英未来施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