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制父亲阴影下的希拉里

2012-01-09武志红

人民周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克林顿希拉里竞选

◎武志红

专制父亲阴影下的希拉里

◎武志红

先讲一个摩门教的神话故事吧。

上帝要撒旦和耶稣交一份养育婴儿的计划书。撒旦的计划很简单:上帝只需派懂得赏罚的天使去管束每一个人,一切就好办了;耶稣的计划截然不同:使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走自己的道路。但是,且让我与人类共生死,做人类的榜样,启发他们如何享受生命,并让他们知道上帝对人类是关爱的。

显然,上帝接纳了耶稣的富有创造力的计划。

我不是什么信徒,但觉得这是一个好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道理,譬如,希拉里为什么“假”。最简单的答案是,希拉里的父亲培育女儿的计划类似于撒旦。

父亲是个权力狂

希拉里的父亲叫休·罗德姆,美国著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在他的著作《希拉里传》中称:他是一个“脾气暴躁、郁郁不得志的男人,总是毫不留情地对孩子们冷嘲热讽、蓄意贬低他们,还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二战期间,罗德姆作为海军军士长负责训练士兵,而他显然在自己家里也复制了军营式的管理模式:“坐在客厅的长沙发椅上厉声发号施令,诋毁和贬低孩子的进步,这让孩子们倍感挫折,而他则将其称之为‘挫折教育’。”

罗德姆和很多苛刻的父母一样,更喜欢行使惩罚而很少给予奖励,而且尽管他总要求妻子和孩子们进行自我批评,但他自己从来不会这么做。伯恩斯坦在《希拉里传》中描绘了一些可怕的细节:他要求在家中享有绝对权威,稍有抵抗,他就会暴跳如雷。如果希拉里或她的弟弟们不小心忘记拧上牙膏管的盖子,他会毫不客气地把牙膏盖子从浴室的窗口扔出去,然后命令孩子到前院的冬青树丛中把它捡回来,即使是外面下着大雪也绝不手软。不管冬天的芝加哥夜晚气温有多低,他都坚持晚上睡觉时要把暖气关掉,第二天早上才能打开。吃饭时,他会粗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容许别人发表异议,也绝少承认自己可能错了。

他给女儿树立了很高的目标并鞭策女儿不断进取。尽管获得父亲的夸奖和认可很难,但希拉里和所有的女儿们一样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博取父亲的欢心。

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使希拉里受益匪浅。希拉里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正来源于此,即养成不断努力、超越极限的习惯。

但是,休·罗德姆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父亲的影响力太强,以致希拉里在人生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我。

苛刻父亲令希拉里惧怕失败

希拉里的卓越自不必说,她不仅帮助丈夫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而且她自己也一直站在成功的巅峰,并在克林顿2000年退任后直接走上政治舞台。

同时,希拉里也显示出对失败的低承受能力。2008年美国大选,在民主党大佬纷纷站出来劝希拉里为民主党大局着想,早点退出竞选,并转而支持奥巴马时,希拉里却选择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并数次于危情中反戈一击,虽然没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但肯定曾让奥巴马阵营多次惊出冷汗。

不仅如此,当竞选资金匮乏时,希拉里还从私人腰包里拿出巨资。有分析人士称,希拉里阵营后来宣称获得的1000多万美元的捐款中大有水分,并非是选民所捐,而更可能是希拉里个人的贡献。

最不可思议的是,2008年6月4日,奥巴马已明确获得了足够的选举票数,成为事实意义上的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却迟迟不肯公开宣布退出竞选,就好像她仍然有战斗空间。

有媒体猜测称,她不宣布退出竞选,是要挟奥巴马阵营让步,要么希望奥巴马接受希拉里为副总统候选人,要么希望奥巴马为4000万美元的亏空埋单。

这些猜测不无道理,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希拉里不能承受失败,这是父亲苛刻训练的结果。童年时不能接受失败,因为现实的父亲不能接受;成年后不能接受失败,因为“内在的父亲”不能接受。

失控的克林顿是自控的希拉里的绝配

希拉里与克林顿的结合也非常有趣。希拉里是“最训练有素、最严格自律又最有控制欲的人”,而克林顿则恰恰相反,骨子里是一个最缺乏纪律且又渴望被一个强大女人控制的“小男孩”。尽管希拉里很早就知道,克林顿有到处留情的毛病,但她仍无法自制地爱上了他。

这是为什么?希拉里的一个密友发现了答案,她说,克林顿是希拉里“井然有序的理智世界中的不可控因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自控的克林顿是严格自律的希拉里的绝配,希拉里僵硬的理智世界中需要克林顿提供丰富的感性刺激。克林顿可以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浪子,而这也是希拉里的渴望。和所有被父母严格控制的孩子一样,希拉里也渴望与父亲对着干,那样才意味着她不是父亲意志的产物,而是她的自由意志的结果。但是,她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她就爱上了克林顿这样的男人,这是她将自己的“理想自我”投射到克林顿身上的结果。

克林顿对希拉里也非常依恋。实际上,和婆婆弗吉尼亚很像的希拉里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克林顿妈妈的角色。可以说,克林顿依赖希拉里,而希拉里也几乎控制着克林顿的一切,唯独一个领域除外——女人。

套用弗洛伊德的话,主导希拉里的是“超我”,主导克林顿的是“本我”。然而,“超我”太强意味着一个人离自己的内心太远。如果一个人离自己的内心太远,那么我们和他交往时,就会感觉到很难碰触到他的内心,于是总觉得和他有距离感。相反,“本我”太强的人,也许你会讨厌他、反感他,但和他在一起时,你很容易被他感染,被他挑动起很强的情绪。这也正是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写照。

韩国作家李智诚认为,希拉里20岁以后决意从心理上与父亲决裂,而坚决地“走自己的人生”,并最终拿下了很多个第一。但是,这种决裂不会是彻底的,专制父亲的影响会贯穿希拉里的一生,而政治领域,或许最适合她的角色就是第二,这是“超我”太强的人在选举政治中的宿命。

摘自《人物》201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克林顿希拉里竞选
克林顿城市授权区项目论析
葡萄竞选记
竞选班长
变色啦!
竞选班长
克林顿夫妇的政治罗曼史
总统竞选品哪家强
克林顿基金会被指“瞒报千笔外国捐款”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