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换比赛教学法”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羽毛球课外俱乐部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2-01-02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高远球后场羽毛球

原 野

(哈尔滨学院 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 研究目的

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1]。为贯彻《指导纲要》的思想,我省高校都纷纷建立了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在实践当中也是被证明了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从课外俱乐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来看仍有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导致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2]。

因此, 文章试图通过对变换比赛教学法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羽毛球课外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找出适应课外俱乐部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段,借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兴趣, 从而进一步增强羽毛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学生中的普及与发展, 使羽毛球运动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健身的项目之一。同时,也为普通高校羽毛球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哈尔滨学院2010级羽毛球课外俱乐部两个班,共62个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0人、对照组32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掌握现阶段国内体育教学课外俱乐部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改革措施,总结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2.2 实验法 实验前对62名学生进行技术测试,获得前测成绩。教学过程中,两个班由同一名教师任课,进行为期4个月的教学,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大纲进行传统教学,实验组使用变换比赛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不告知学生正在进行实验,减少外界影响因素,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相同的测试标准进行测试,取得实验数据。

2.2.3 问卷调查法 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组学生发放课程评价问卷,获取学生对变换比赛教学法的观点。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软件对获取的实验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等统计整理,以便分析和讨论。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比赛教学法:指在训练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规律或原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则或部分规则,进行专项练习的训练方法[3]。

变换比赛教学法:指变换比赛内容、比赛形式、比赛条件,以提高学生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教学方法。

4 变换比赛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课程初期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按照传统教学法组织教学,即采用教师口头讲授与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羽毛球教学的5项技术:正手发后场高远球、后场正手高远球、正手挑后场高远球、杀球和吊球。于此同时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大致掌握学生的技术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而为后续变换比赛教学法的运用打下基础[4]。

随着教学进度的展开,在由浅入深的系统学习两项主要技术之后即可使用变换比赛教学法组织教学。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以学习后场正手高远球和正手挑后场高远球后为例):

(1)将学生两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组同时进行后场正手高远球比赛,要求比赛过程中双方始终使用后场正手高远球技术,决出胜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胜出分数(如5分或7分获胜)。

(2)当第一轮比赛结束后,各组的胜者再两两配对,组成B组,进行正手挑后场高远球比赛,要求比赛过程中双方交替使用后场正手高远球和正手挑后场高远球技术,进行第二轮比赛,决出胜负。

(3)第一轮后场正手高远球比赛各组的负者同时也两两配对,组成A组,依然进行后场正手高远球比赛,进行第二轮比赛,决出胜负。

(4)第二轮比赛结束后,B组的胜者留在B组,负者进入A组,而A组的胜者进入B组,负者留在A组。两组人数保持动态平衡,按照各组的要求继续进行第三轮以及之后的比赛[5]。

随着学习的技术增加,可以相应的添加C组、D组,各组组织和升降模式与上述例子基本相同,可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略作调整。教师在学生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个别技术指导,在发现较多共性问题时,可要求全体学生暂停比赛进行统一讲解。

当学生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逐步取消如后场正手高远球等较容易掌握的技术环节比赛的分组,随之组织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无限制的单打或双打比赛。

课程评价方法参照哈尔滨学院羽毛球课外俱乐部教学大纲。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变换比赛教学法”对羽毛球基本技术掌握情况的影响

通过比较实验前后两组的技术评定情况(每项技术评定成绩按百分制计算,见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评定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同质性;试验后实验组技术评定成绩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项技术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变换比赛教学法”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另外通过比较实验前、后的技术评定成绩(见表2),不难看出学生的技术水平都显著提高了,说明“变换比赛教学法”对提高羽毛球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评定差异检验

表2 实验组实验前、后技术评定提高幅度检验

“变换比赛教学法”具有娱乐性、新颖性和不断变换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大脑皮质处于适宜的良性兴奋状态,大脑经常变化因此有助于提高各项技术及纠正错误,能更好地形成动作定型,提高技术水平[6]。技术难度及比赛内容的变化,能改变刺激神经元的频率,使传入冲动刺激不断得到强化,保证了新技术的掌握和旧技术的巩固,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对教学比赛教师必须进行指导,不论是战术,还是技术,要有针对性,想办法让学生将所学的战术内容贯彻到教学比赛中,否则,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的意义。羽毛球课外俱乐部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战术,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比赛充分地享受羽毛球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其终身从事羽毛球运动的意识。

5.2 “变换比赛教学法”对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

表3中F值反映了学生对某一评价指标所得分值的比率,且包含了指标等级的不同权重,因而比普通百分率统计更为精确。F>0.5表示有显著意义。从调查来看,“变换比赛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掌握技、战术时间,营造课堂气氛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表3 学生对“变换比赛教学法”满意程度调查 N=30

同时进行变换比赛教学更能使学生得到满足感。一次成功的击球、吊球或扣杀都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在这种彼此互相合作的状态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去实践,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掌握程度来确定运用何种比赛法的时机。因为学生技术水平在处于低级阶段时,如果安排正规比赛会显得杂乱无章,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学生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而不断正规其比赛规则,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参与比赛的愿望,又融理论教学于比赛实践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比赛中试行简易规则,能有效地将竞技、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达到健身的目的,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羽毛球兴趣和激发其参与意识。

5.3 “变换比赛教学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幅度的影响

表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变化幅度

一些专家学者早就提出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满足个体某些社交的需要,有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7]。运用“变换比赛教学法”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广交朋友、交流信息,克服孤独感,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关心他人、帮助同伴而获得价值感等方面,促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同时还能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当你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活动后,你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豁达的胸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5.4 “变换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研究对象绝大部分以前没有进行过正式的隔网对抗式的羽毛球练习,更不用说参加羽毛球比赛了,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的了解处在较低的水平。实践表明,传统教学法的理论讲授和对规则条文的死记硬背是不合时宜的,无法使学生快速、充分的掌握和理解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只有通过理论讲解和讨论与比赛、裁判实习相结合才有利于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羽毛球竞赛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法。实验结果表明,有92%的学生认为通过“变化比赛教学法”使他们基本掌握了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 论

(1)“变换比赛教学法”运用正规比赛、单一技术比赛,并且不断变换内容,有助于学生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加快学生战术意识形成。

(2)“变换比赛教学法”形式新颖,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助于保持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内部动机,培养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3)“变换比赛教学法”在更大程度上减少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干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引导者,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变换比赛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开拓思维,在比赛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分享所学知识和技能,互相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变换比赛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以其娱乐性、竞争性及人际关系和谐性促进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2 建 议

(1)运用“变换比赛教学法”授课的教师应提高羽毛球实战能力,这样有助于在比赛的条件下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2)运用“变换比赛教学法”应注意技术稍差学生的表现,不能挫伤其自信心,必要时使用适当手段提高学生自信心。

(3)课外教学俱乐部是课内教学的一种延伸,是课内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将课内课外教学等同化,应该丰富课外教学内容、创新课外教学手段。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王 勇, 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13.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5.

[4]陈 昱.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网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67-69.

[5]王军朝.单项技术比赛教学法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州体育,2010(2):33.

[6]张 奇.高校网球选修课采用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1):83-84.

[7]余 虹.浅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现代医院,2005,7(7): 129-130.

猜你喜欢

高远球后场羽毛球
“学、练、赛、评”视角下的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教学策略
羽毛球
羽毛球后场正手高远球速度变化规律挖掘方法
打羽毛球
近年内西班牙国家队防守战术分析
飞行的羽毛球
我国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谌龙的后场技术分析
我国优秀羽毛球女单选手李雪芮后场技术分析
简析羽毛球正手高远球动作教学
应用运动类APP分析羽毛球挥拍对击后场高远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