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雷亦曾“被运动”

2011-12-24

世纪 2011年1期
关键词:败笔文汇报右派

■ 沈 栖

我素来景仰文化前辈傅雷,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写下了大量论述精到的文论和笔贯清香的散文,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向中国读者捧出诸多世界一流名著的一流译品,更在于他“文革”初期不阿权贵、以死抗争的铮铮铁骨。

近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傅雷文集(文艺卷)》,意外看到傅雷于1957年夏季公开发表的三篇揭发和批判“右派”的文章:《比一比,想一想》(6月29日《文汇报》)、《识别右派分子之不易》(7月6日《文汇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7月17日《解放日报》)。这些文章的立意和题旨都截然不同于当年上半年面世的诸如《闲话新年》(1月1日)、《大家砌的墙大家拆》(5月8日)、《关于经理、编辑、选题计划的三点意见》(5月17日)等文,堪称“华丽转身”,积极配合方兴未艾的反右斗争,让人窥见这位文化前辈在那个不平常的夏季的另一个侧面:“被运动”的窘况。

《比一比,想一想》明确表态,反右斗争“做的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业”;《识别右派分子之不易》,回顾自己几次在整风中对《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徐铸成的批判,以示立场相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则是直斥葛佩琦的“右派”言论。这些措辞激烈、调门甚高的文章,充其量是一种情绪化的斥责,或道德上的贬抑、羞辱,几无有认真讲道理的。尽管如此,傅雷最终还是因为1957年上半年的那些直言被划入“右派”的行列(虽说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历史给这位善良而迂腐的书生开了一个大玩笑!

说实在,我极为佩服《傅雷文集》编选者不讳尊者的实事求是态度。倘若编选者光收录傅雷1957年上半年的文章而回避下半年的文章,那就无法认清他在当年大背景下与政治运动的特殊互动,也难以寻觅其“被运动”的踪迹。平心而论,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无论是已作古的还是仍健在的文化前辈,他们置身于历次政治运动,多少都会留下“人生败笔”,恰如史学家王春瑜在一篇悼文中所说:“不要为‘左’过、整过人而难过,那个年头,不‘左’、不整人的不就成了国宝?”然而,时下文化前辈的文集,有意避讳“人生败笔”的事并不鲜见。

文化传承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应该是把最真实的历史存在、历史精神、历史意识和个人真实的历史体验和感受传给后人,这样,后人在承接前辈的文化遗产中才能有一个可靠的依凭。倘若人为地遮蔽和掩饰,引领人们进入真实的历史将是何其难哉!以这一精神要义来衡量新版《傅雷传》(2009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再版,金梅著)不免让人感到有一种缺憾。虽然新版《傅雷传》补写了传主1957年下半年的相关文章,但作者明显地作了技术性处理,由此也就自然虚化了传主“被运动”的悲剧色彩,进而言之,它也弱化了傅雷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被运动”的标本意义。

猜你喜欢

败笔文汇报右派
还原
改画
败笔
看青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笔底三界
青年革命诗抄/怒斥《文汇报》读3月25日《文汇报》有感
“小说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