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国考申论五大考点

2011-12-24赵国艮

决策 2011年11期
关键词:黄河考试道德

■赵国艮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申论命题肩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必须将那些有真才实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独创性的人才甄选出来,而不是把机会留给那些只会抄袭和模仿的人,甚至是考前背背模板和范文的人。

2012年国考已经进入倒计时,截至2011年 10月 24日 24:00,中点。央、国家机关公务考试报名系统关闭,通过审查的约123.3万公考大军将角逐1.8万的职位。申论考试是历次公考的半壁江山,也是考生难以把握的科目。在国考备考的最后阶段,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把握申论考试变化,笔者立足往年申论考试规律,分析2012年国考申论的新趋势,总结今年申论考试的五大考

考思想:申论作答去材料化

以往对申论的考试,存在这样一种认识:“申论考试就是抄材料,改写材料”,甚至这个说法一度成为公考族的金科玉律,因为有不少考生的成功经验说明了这一点。但2011年的国考申论考试,使这条规则黯然失色,一些只知道抄材料、改写材料的考生在考场不知所措,因为一些题目几乎无材料可抄。

其实2011年的申论大纲暗含了“去材料化”要求,副省级的大纲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来作答,地市级的考试大纲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申论题目是大纲拟测目标的具体化,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考试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考生作答时,必须首先阐述黄河“无私奉献、坚定执着、开拓进取、主动适应、开放包容、科学创新”的六种精神。但给定资料中没有任何材料直接提到黄河精神,完全需要考生在全面、深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总结得出。2011年地市级申论文章写作要求围绕“失根”这一主题来写,而给定资料关于“失根”的内容只有第7则材料,如果考生仅仅局限于给定的相关资料,必然难以完成写作。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很多题目甚至直接要求考生“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联系实际”来回答问题。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申论命题肩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必须将那些有真才实学、具有很强思想性、独创性的人才甄选出来,而不是把机会留给那些只会抄袭和模仿的人,甚至是考前背背模板和范文的人。几千字的申论给定资料,信息含量很有限,如果仅仅局限于给定资料来作答,而不敢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表达出来,都只是抄袭材料,改写材料,何谈鉴才、选才呢?2011年的变化,是国考18年里程碑式的突破。所以考生作答时,要在全面、深刻理解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来答题,切勿被材料束缚了手脚。专家建议考生在冲刺阶段,要适当阅读时事评论类的报刊和书籍,增加积累,开阔视野。

考品德:测评要素增加了对德的考察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任用干部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此乃用人之道。根据七一讲话精神,主管部门明确指出,公务员招考将加大对道德的考察。2012年国考中对考生道德品德的考察形式多样。

申论主题体现道德。选择一些和精神文明及道德有关的话题,可以起到一种社会宣传的效果。近几年来,主题选择重心向“道德”倾斜的现象开始出现,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考察“黄河精神”这一道德文化层面的主题。考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要多关注道德层面的问题,比如社会诚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

申论内容体现道德。申论给定资料涉及面广,一般能够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其中道德层面的内容,在近几年国考申论材料中有所增加,在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材料中出现多处有关道德的内容,比如,“文化学者R教授踏勘黄河源头时感慨万千,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是在寻找一种精神资源,寻找一种精神的依归……”这些道德层面的内容,往往是申论作答时的重要参考,考生要特别注意。

申论作答要求考察道德。2012年申论的题目将会加大对德的考察分量。2011年申论作答要求,对德的考察,已初见端倪,副省级的考察了“黄河精神”,地市级申论写作题围绕“失根”这个乡村道德文化主题。作答这些道德类的题目时,考生要调整心态,要精神饱满,具有满腔热情责任意识。比如,要具有关注社会,心系民生,善待自然的博大情怀。

考能力:考察思维和社会认知能力

申论作为一种考试手段,并不以考察知识为重点,而是注重对考生的能力测查。在考察能力方面,主要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在考察知识方面,不涉及专业知识,而是重点考察社会常识,即社会认知能力。考生在临考前,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必要的训练。

一要提高申论思维能力。申论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备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足点,即思考问题的立足点一定是站在政府解决问题的角度。无论是文章的论点确定、内容分析、对策提出,目的都是为了政府部门更好地解决该问题。大家要牢记,申论考试是为党政机关单位甄选合适的人才,“考为用”是近年来公考命题的总指导原则。二是思考维度,即如何分析一个既定的社会热点问题。申论的给定资料虽然繁杂,但基本上是从背景、现状、影响、原因、对策、目的、意义等维度来展示某个具体问题的,这需要考生自己区分、归类;同样,考生在作答时,围绕某个社会问题,也必然是从以上几个维度来作答。因此,考生平时在上网、浏览报刊时,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善于发现社会问题,然后从政府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思考,分别从背景、现状、影响、原因、对策、目的、意义等几个维度来分析。

二要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理解、分析力。申论考试的没有指定的教材,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教科书和复习资料。申论考试范围很广,载体就是整个大社会,但考查重点是围绕社经济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从现有各种形式的资料中找到。这里给大家推荐几种途径:一是党政机关的重要时事文献,报刊书籍方面,如各类党报、《半月谈》、《瞭望》、《决策》等;二是现阶段一个系列的读本,考生要重点阅读:《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三是电视媒体方面,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1+1》、《特别关注》等;四是网络媒体方面,如人民网、新华网、各级政府官方网站等。考生在阅读以上各类资料时,要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和摘抄一些精彩文段,尤其是对社会问题透彻的分析和深刻的点评,考生要从这些极富思想性的分析评论中汲取营养,这一点是征服阅卷者的关键,而不能机械地背诵一些模板。

考“战略”:避热就冷选择宏观政策题材

国考申论的题材选择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近几年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轴,围绕其变化角度和内容,取材范围不断拓宽,主要选择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由初期以经济类问题为主,演变为近年来经济与生态、经济与文化、文化与社会问题交织的多样化命题方式。所选择的题材能够昭示宏观政策。

近几年申论选材出现避热取冷的趋势。从选题角度和题材的时效性来看,国家级申论考试内容并不与当年的热点严密对应,而是从公众视线的边缘来找寻素材。例如,2008年怒江水电开发属于地域性、专业性强的话题,在网络问政不甚发达的当年,此话题远远达不到今日的关注度;2009年粮食危机虽然是热点问题,但政策性强,远不如金融危机引人注目;2010年海洋开发与保护这一主题,并非是吸引眼球的议题;2011年副省级申论考查了“黄河精神”这一抽象的主题,出乎考生意料。2011年地市级申论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却是一个已失去新鲜度的话题。国家公务员考试以此命题,确实在很多考生的预料之外。2012年国考申论仍会遵循这样规避热点而选取题材,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必须要从平时做起,广收博取,构筑宽广的知识基础,不能依靠在临考前的押题。

国考申论在宏观战略层面选择题材较多。近年来的题材与国家长期性、持久性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切合,特别着重体现国家政策中调整、改革、创新性的方向。比如,2009年选择的题材是产业创新及粮食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品牌创新是这个阶段国家宏观政策方向,粮食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2010年选择的题材是海洋健康,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作为国家能源的重点战略,越来越重要。2011年的黄河精神,把治理黄河纳入视野,重点考察了黄河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2011年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十二五规划”民生工程的重要战略。考生在题材准备上,要长短兼顾。宏观上注重长远性,熟悉党和政府的根本指导思想、长远目标、工作部署,阅读近几年中央政府的重要公文,比如“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微观上要注重时效性,密切关注当前动态、新闻事件和经验做法、观点言论等。

考为用:继续考察公文写作

纵观近年国考申论考试,测试的重点越来越接近机关工作实际。公文是党政机关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写作能力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考为用”成为申论命题的主要方向,无论是国考还是地方性考试,对公文的考查力度增大,这增加了申论考查的效度。2010年副省级草拟一份《报告》的内容要点,2010年地市级考察宣传纲要,2011年副省级要求写一本宣传手册,2011年地市级要求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2012年国考申论会继续考察公文写作,考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把握常用公文格式。要把握行政公文、事务类文书、应用类文书以及新闻类文稿的基本形式与特征。熟悉现行的十三种行政公文和党政机关十四种公文。要重点把握决定、公告与通告、通知、通报、议案、请示、意见、会议纪要、工作总结、计划与规划、宣传纲要、调查报告、讲话稿与演讲稿、责任书、公开信与倡议书、简报、消息、摘要、时评与述评等文体。

第二,准确把握公文写作规范。公文的写作与使用,其要求相当严谨,必须排除主观随意性,严格按照一定的写作方法和约定俗成的格式撰写。在语言上,公文的语言具有庄重性、平实性和规范性等特点。因此考生除了应掌握这些文体的格式要求外,还要能准确、恰当地运用公文语体进行答题,避免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在内容上,要注重条款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常规的写法是按照从具体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由近到远,先主后次的顺序。

第三,准确把握拟定的特定身份。近几年的公文写作都是给定角色,设定了身份。考生要根据拟定的身份来作答。例如,2011年地市级的考题明确规定的角色是“以县教育局的名义给小学生家长写信”,但部分考生在作答时,还是弄错了身份,以学校的名义作答,有悖命题人意图。这里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如果题干没有给考生虚拟身份,一般要对口虚拟。若市容市貌方面的事,就虚拟成市容局的人或者街道方面的工作人员;若是学校方面的事,就虚拟成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若确实不好虚拟,可以模拟政府某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角色来写。

猜你喜欢

黄河考试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