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泌家世及其《路史》考

2011-12-12朱仙林

古代文明 2011年4期
关键词:国名史学笔者

朱仙林

一、罗泌家世新考

然而又据《罗传》,罗无竞卒时年53岁,若以罗无竞经历了“熙河之役”来算,则生年当在1053年前后;若以“建炎间,金人渡江……寇过其庐”来算,则卒年当在1130年。若以1053年来推算,则罗无竞卒年当为崇宁五年(1106年);若以1130年来推算,则罗无竞生年当为元丰元年(1078)。然罗无竞之子罗良弼生于1108年,则罗无竞卒于1106年的结论显然不可信。如此说来,似李、刘二先生所言罗无竞生于元丰元年(1078年)、元丰三年(1080年)的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但这又与笔者在前文中所考证的罗无竞生于1053年前后的结论相左。何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罗无竞生于1053年的推算并无问题,要解决李、刘二先生的结论与笔者推论之间存在的25年的巨大差距,必须对《罗传》中的3个关键点重新加以审视:第一,熙河之役;第二,靖康之役;第三,卒年53。

那么,3个关键点就只剩下一个,即卒年53的记载。笔者认为,既然罗无竞经历了“熙河之役”、“靖康之役”这两件北宋历史上的大事件,卒年53的记载肯定有误,也就是说罗无竞在世的时间应该比《罗传》中记载的“卒,年五十三”的时间更长,但由于材料所限,若要得出他在世的确切时间,尚有困难。故我们只能给出罗无竞生卒年的大致范围,即1053到1130年之间。

表1:罗无竞生卒年对比分析表

罗泌(1131-?),字长源,号归愚,罗良弼长子。关于罗泌卒年,刘宗彬先生据田南《重修清适堂记·文献录》作1189年。然而周必大《龙云集原序》称:

罗泌生性聪颖,因其父罗良弼藏书丰富的缘故,自小便有机会博览群书,凡儒家经典,百家杂志,无不通览,又能游历四方,寻访名胜古迹。这样的经历,使罗泌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知识,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其后来的写作大有裨益。正如罗泌自己所说:

自余季甫志学,遾通三经,且待且业,未尝终食(《四库》本作“日”)。三商不属意,于是史也。访博士,适异书,讯旅人,求金石之遗。豫是有益,虽奴客必师,不知祈寒溽暑之为毒。于衡湘得云阳之从,于广都得盘古之祀,于冯翊得史皇之墓,于蓝田得尊卢之采……于大山得有

二、《路史》的纂修

笔者认为,李先生上述考证结果大致可信,但仍有不够确切之处。试述于下:

(二)据上文提供的时间线索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1.罗泌所序《路史》,并非像严绍璗先生所说包括《前纪》、《后纪》、《余论》、《发挥》、《国名纪》五部分,而是只针对《前纪》、《后纪》而言。这从《题炎陵》中“神农……葬于荼陵……予作《路史》,纪之详矣。后十有五年,始获拜陵下。”亦可悟出。《题炎陵》乃《余论二》的最末一篇,其下所属日期为“淳熙十四年”(1187年),而文中所说“予作《路史》,纪之详矣。后十有五年,始获拜陵下”,则罗泌所说的《路史》作于乾道九年(1173年)以前,即罗泌所序《路史》不包括《余论》在内。《前纪》、《后纪》可以独自成册,亦可以从明张鼎思《豫章刻〈路史·前纪、后纪〉序》中看出。又《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中写道:“吾行年四十,所阅载籍数十百千万卷。”罗泌生于绍兴元年(1131年),而此处称“年四十”,即乾道六年(1170年),此亦可证成《后纪》成书于1173年之前的结论。但《前纪》、《后纪》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时又有所增补举证。

4.《国名纪》始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而最后完稿当在庆元六年(1200年)前后。而罗泌卒年为嘉泰三年(1203年)后,则今传本《路史》确为罗泌毕生心血的结晶。《路史·发挥四·氏姓之牒》称:“予述《路史》,既归天下之氏姓,而特异高辛氏族姓之多,乃为之《纪》(笔者按:乃指《国名纪》),而复叹后世氏族之不讲也。”又称:“予述《路史》,又缀《国名纪》而后天下之氏姓始大定,循而索之,则民德归厚矣。”《路史·国名纪甲》亦称:“余述《路史》,又起《国名纪》而后天下之氏姓始大定矣。”据上引三条例证可知,《国名纪》和《路史》在罗泌生前并非同一部书,《国名纪》是在《路史》之外另起炉灶并对“天下之氏姓”进行的一次大总结。此说亦可从《路史·国姓衍庆纪原》“仙源积庆,臣尝于所述《路史》辨之详矣”一句中看出。

据上文的推论来看,我们可以对今传本《路史》各部分的成书时间做一个大致推算,罗泌《路史》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乾道三年(1167年)前后就已经开始。而序言作于乾道六年(1170年)。《前纪》九卷、《后纪》十三卷,大致完成于乾道九年(1173年),至淳熙十四年(1187年)递有增补。《余论》十卷始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完成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前后。《发挥》六卷始作于乾道五年(1169年),完成于淳熙九年(1182年)之前。《国名纪》始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而完稿于庆元六年(1200年)前后。

(三)据上文考证可知,《路史》(今本意义上说)的完成经过了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耗费了罗泌一生的精力。笔者认为,今本意义上的《路史》罗泌生前不曾看到,因为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罗泌生前并未将《路史》各部分统一编订为一书,罗泌在庆元六年(1200年)还创作了《究言》一篇,而差不多在嘉泰三年(1203年)后就去世了。那今本意义上的《路史》又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呢?笔者认为,今本意义上的《路史》乃后人汇编而成,是一本集中了罗泌一生大部分重要史学著作在内的汇编集,此集包括《前纪》、《后纪》、《余论》、《发挥》、《国名纪》以及如《六宗论》、《三江详证》、《九江详证》等一些单篇在内的重要史学著作。它反映了罗泌一生的史学成就,此书显示出罗氏家族有着极好的学术传承。清康熙年间,朝廷曾派江西布政使施闰章送去“史学世家”的金匾,罗氏家族当之无愧。

三、罗苹与《<路史>注》的关系及《路史》的刊行

据上文可知,罗泌生前并未看到今传合编五种之《路史》,那最早合编五种何时刊行?此问题,载籍并无明文。欲加解决,有必要对罗泌之子罗苹的情况进行一番考察。因为《路史》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罗苹“承父命”所作的《注》上,且罗苹的生卒年对《路史》合编五种的定本成书时间有重要影响。

笔者经过考察后发现,不论认为《<路史>注》是罗泌自作,还是罗苹所作,均与事实不甚相符。理由如下:

1.《路史》书中有14处提到“苹”字,其中5处在正文中,且均作“窦苹”;9处在注文中,8处作“窦苹”,只有《国名纪三》一处仅作“苹”,考其上下文及结合各处提及“苹”字时所叙述的内容,此处的“苹”也当作“窦苹”讲。窦苹,字之野,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可知《路史》书中提及的与“苹”有关的内容均非罗苹,即除了署名作“罗苹注”外,《路史》书中并未提及罗苹作注。

3.李裕民先生以《路史》正文及注文“全属一人语气”,且《路史》修成之时罗泌“仍健在”,断言罗泌“能自作其注。”此结论较之《提要》的猜测之言虽有变通,但仍属武断。笔者认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否定掉今传宋本《路史》所说的“男苹承命注”的记载。

关于罗苹,此处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上文曾提及《四库总目提要》称“核其词义,与泌书详略相补,似出一手”,于是就认为《<路史>注》乃罗泌自作然后“嫁名”给罗苹。笔者认为,这样的推测之辞是没有根据的,正如上文考证所示,《<路史>注》既非罗泌自作,亦非罗苹独自完成,乃是父子二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此处有必要对罗苹是否“能传其家学”做一番考察,以说明罗苹亦具备给《路史》作注的能力,从而否定某些人认为《路史》注文乃罗泌一人所做的说法。

宋欧阳守道在替罗苹“复斋”作《记》时说:

欧阳守道(1208-1273),字公权,一字迂父,初名巽,号巽斋,庐陵永和(今吉安县永和镇)人。人称庐陵醇儒。淳祐元年(1241)进士,先后出任白鹭洲书院山长和岳麓书院副山长等职务,培养了文天祥等众多优秀人才。据《记》中称,欧阳守道对罗苹有“后生小子得闻一言固所愿也,而何为反求记于余?”的感叹,可见罗苹在庐陵郡是非常有影响的人,学识恐不在其父罗泌之下,所以笔者认为《提要》以《<路史>注》乃罗泌自作然后“嫁名”给罗苹的推测没有根据。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路史>注》的一部分内容乃罗泌与罗苹共同所作,而在罗泌去世之后,罗苹独自完成剩下的一部分注文。据此,就可以对今本《路史》最早的合编五种的定本成于何时作初步推定。据现存最早的《路史》,即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本《路史》,已经是正文与注文合刊,则合编五种的最早成书时间有两种可能:第一,罗泌去世至罗苹去世;第二,罗苹去世以后。

四、《路史》的价值

《路史》蕴含有巨大的文献学价值。《路史》引用现存古籍的总数为257,引用总条数为6301,其中如《左传》630条,《太平寰宇记》655条,《史记》449条,《水经注》208条,《尚书》158条,《古今姓氏书辩证》130条,《元和姓纂》105条,《国语》107条;而《路史》引用佚书(或佚文)的总数为737,引用总条数为2424,其中如《帝王世纪》173条,《世本》131条,《竹书纪年》94条,《风俗通义》63条,《尚书大传》55条,《尸子》33条,《姓苑》26条,《古史考》18条。这些均有极高的辑佚学、校勘学价值。虽然其中有一部分资料存在重合,如罗泌对《竹书纪年》的引用,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太平御览》,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掉《路史》一书所蕴含的巨大文献价值,因为《路史》成书于南宋中后期,而绝大部分的古籍均是在南宋之后才陆续亡佚不存的。也就是说,罗泌及其子罗苹所能利用的古籍,有很大一部分是今人无法看到的。

综上,庐陵罗氏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堪当“史学世家”的称号,罗泌父子即因《路史》被世人广泛关注。罗泌所作之《路史》,起先并非如今传本一样是合刊本,而是经过后人,可能就是罗苹,汇编而成的,是代表罗泌父子史学成就的重要著作。《路史》从最开始仅包含《前纪》、《后纪》,到最终包括《前纪》、《后纪》、《余论》、《发挥》、《国名纪》,以及如《六宗论》、《三江详证》、《九江详证》等一些单篇在内的重要史学著作,具有巨大的价值,是研究上古史、神话史、文化史以及上古民族史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应该引起学界的极大重视。

猜你喜欢

国名史学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反思改革开放40年史学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
国名之争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西方史学通史
杞人忧天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