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娜丽莎》背后的秘密

2011-12-10编译方陵生

大自然探索 2011年9期
关键词:康达卢浮宫蒙娜丽莎

编译 方陵生

《蒙娜丽莎》背后的秘密

编译 方陵生

据说,凝视着这幅画像,就会产生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亚历山大·韦佐西所称的“蒙娜丽莎综合征”:观画者迷醉于她的微笑之中,她的微笑也变得越来越神秘。

《蒙娜丽莎》是16世纪画家达芬奇的一幅画作,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之一,这幅被直接画在白杨木上的半身肖像油画面积不大,长77厘米,宽53厘米是达芬奇的代表作,据说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才完成其创作。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蒙娜丽莎》所展现的作者的才华和智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画上女子的笑容被描述为“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引发了众多争议,人们争相发掘隐藏其背后的秘密。

创作背景

达芬奇于1503年或1504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创作《蒙娜丽莎》,而据其同时代人瓦萨里说,四年之后,达芬奇带着未完成的遗憾暂时放下了《蒙娜丽莎》的创作。据说,达芬奇的许多画作都是这样半途而废的,这也是他在晚年时深以为憾的。

1516年,应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达芬奇从意大利移民法国,在那里他开始继续创作《蒙娜丽莎》,并于1519年,即他去世前不久,最终完成了这幅传世之作。后来,很可能是通过达芬奇的助手萨莱,弗朗索瓦一世国王以4000埃居买下《蒙娜丽莎》并保存在枫丹白露城堡内,之后传给了路易十四,后者将其转移到了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后,《蒙娜丽莎》又被转移到卢浮宫。拿破仑一度将《蒙娜丽莎》挂到他在杜伊勒里宫的卧室中,但后来又送回了卢浮宫。普法战争(1870~1871年)时,《蒙娜丽莎》又被从卢浮宫转移到了布雷斯特阿森纳。

《蒙娜丽莎》现在的拥有者是法国政府,将它保存在卢浮宫内供公众观赏。如今,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0万游客来到卢浮宫,以惊讶的目光凝视达芬奇的这幅著名肖像画。无论是有幸匆匆一瞥《蒙娜丽莎》的游客,还是沉醉其间流连忘返的蒙娜丽莎迷,人们毫无例外地都会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传说凝视这幅画像,就会产生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亚历山大·韦佐西所称的“蒙娜丽莎综合征”——观画者迷醉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之中,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变得越来越神秘。

命运多舛

1911年8月20日,一位名叫路易·邦劳德的画家走进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的展室,此画在那里已连续展出五个年头之久。然而,他在本应挂着画像的地方只看见四根铁钉。他立即找到卢浮宫保安队队长,报告了这件事,但后者以为此画被摄影师暂时借出用于拍摄。邦劳德又去找博物馆馆长,结果证实《蒙娜丽莎》并不在摄影师的手里——它被人盗走了!为了协助这桩盗窃案的调查,卢浮宫整整闭馆一个星期,《蒙娜丽莎》的知名度因此直线上升。

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因曾声称要将卢浮宫“夷为平地”而成为此案的重要嫌犯,他被逮捕并投入监狱。此案还牵连他的朋友、著名画家毕加索受到审讯,不过两人最后都被无罪释放。

当时人们以为这幅画将永远丢失,幸运的是,在窃案发生两年之后,真正的小偷被发现。窃贼原来是卢浮宫的一位名叫文森佐·帕鲁吉亚的工作人员,他在正常开馆时间进入卢浮宫,躲在杂物间里,一直待到博物馆闭馆后,将此画藏在大衣里面偷偷带出了博物馆。帕鲁吉亚是一位意大利人,他认为达芬奇的绘画属于意大利,应在意大利的博物馆中展出。帕鲁吉亚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动机:他的一位朋友有一幅《蒙娜丽莎》复制品要出售,如果真品丢失,那么赝品的价值就会直线飙升。《蒙娜丽莎》在帕鲁吉亚的公寓里放了两年,直到他按捺不住打算出手。就在他准备把它卖给佛罗伦萨乌菲齐画廊时,他被逮捕了。之后,《蒙娜丽莎》在意大利各地展出,直到1913年返回卢浮宫。在意大利,帕鲁吉亚被人们看作爱国主义者而受到追捧,他只在狱中服刑了六个月。

左图:观众争相目睹《蒙娜丽莎》

下图:巴黎卢浮宫

“二战”期间,《蒙娜丽莎》先是被从卢浮宫带到德阿姆博斯堡,后又被带到马蒂耶勒的一个修道院,最后被送到蒙托邦市的安格尔博物馆。1956年,《蒙娜丽莎》被人泼洒酸液,下部遭受严重破坏。同年12月30日,一位年轻的玻利维亚人用石头砸向《蒙娜丽莎》,导致画中人蒙娜丽莎左肘附近的画面受损。1974年4月,在东京展出时,一个残疾妇女因不满博物馆的残疾人政策,用红色油漆喷在《蒙娜丽莎》上。2009年8月2日,一名俄罗斯女子因申请法国公民资格被拒而心生怨恨,在卢浮宫内将一只茶杯扔向《蒙娜丽莎》,结果打碎了外面的玻璃外壳。幸而采取了防弹玻璃保护措施,《蒙娜丽莎》在这两次袭击事件中完好无损。

历经辗转流离、被人偷盗和人为破坏,《蒙娜丽莎》称得上是命运多舛。

眼睛里的秘密

在2006年上映的改编自丹·布朗同名小说的热门影片《达芬奇密码》中,剧中人物破译了隐藏在《蒙娜丽莎》以及达芬奇的另一部经典作品《最后的晚餐》中的神秘信息。2010年年底,意大利文化遗产全国委员会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发现了真实版本的“达芬奇密码”:他们通过高倍放大镜,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中发现了微小的字母和数字。

历史学家、意大利文化遗产全国委员会主席西尔瓦诺·文塞蒂说,达芬奇对《蒙娜丽莎》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这幅画作。另外,众所周知,达芬奇行事诡秘,喜欢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某些神秘符号来传达某种信息。文塞蒂说,用肉眼是很难分辨达芬奇的这幅世界名画中隐藏着的字母和数字的,但在高分辨率放大镜下,可以看到画中人右眼瞳孔后面的字母“LV”。他认为,这是达芬奇在传递某种信息。他还称,在这幅名画的背景中的一座桥的桥拱中发现了数字“72”(也可能是“L”和“2”)。

有历史学家指出,达芬奇喜欢将自己画成女人,《蒙娜丽莎》应该是达芬奇的一幅自画像,蒙娜丽莎的右眼中隐藏的字母“LV”正是他的名字“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首字母缩写。研究者称,这是一幅有着近500历史的画作,肯定不会像当初创作时那么清晰可辨,但排除了任何造假、灰尘或遭受破坏等的影响,他们深信蒙娜丽莎的眼睛中确实隐藏着由画家留下的神秘密码。

研究人员是在一本古老书籍的提示下,发现蒙娜丽莎眼睛中的秘密的。意大利文化遗产全国委员会的一位成员在一个古董商店发现了一本古书,在这本来历不明的书中写道:“蒙娜丽莎的眼睛里隐藏着神秘的符号。”为了辨明此言的真伪,文塞蒂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蒙娜丽莎的眼睛,结果便有了这一重大发现。

目前,一个考古团队正在争取获得许可,在法国卢瓦尔河谷的阿姆博斯城堡发掘达芬奇的墓葬,以期找到达芬奇的头盖骨并重塑达芬奇的面部容貌,以确定《蒙娜丽莎》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推测的那样,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微笑的秘密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一直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也是一些艺术家感到绝望的原因。1852年,法国画家路克·马斯佩罗从巴黎酒店四楼的一个房间跳下死亡,他在遗书中称,在多年努力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无果之后,他选择了死亡。今天,来到卢浮宫参观的游客们也在为同一个问题而纠结: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神秘?

16世纪的艺术家、历史学家瓦萨里将蒙娜丽莎的微笑形容为“超凡脱俗”。到今天,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已经产生了多种理论推测。有人认为,蒙娜丽莎是一位贵妇,因怀孕的幸福感而面露微笑;有人认为,蒙娜丽莎之所以双唇紧闭,是因为患梅毒接受汞治疗致使牙齿变黑的缘故;一位丹麦医生认为,蒙娜丽莎患有先天性麻痹症,对她的左侧脸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正是为什么她的手特别大的原因;一位美国牙医则称,蒙娜丽莎紧闭双唇是失去门牙之人的典型表情。

有研究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本人的女性版本

哈佛大学神经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博士指出,人眼视野由两个区域组成:视网膜的中央凹,即视觉的中央区域,以及周边视觉区域。中央区域负责识别色彩和读取细节,周边视觉区域负责识别阴影、黑白色和运动。当一个人注视《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时,他的眼睛的中央区域会集中于她的眼睛,而眼睛的周边区域则会关注她的嘴。由于周边视觉的精确度较差,不擅长于读取细节,蒙娜丽莎颧骨处的阴影效果被放大,形成的弧度让人觉得她仿佛在微笑。然而,当一个人直接注视蒙娜丽莎的嘴的时候,其眼睛视网膜的中央凹就不会产生将阴影放大的效果,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也随之消失。因此,随着观画者视线的移动,蒙娜丽莎就给人一种似笑非笑的神秘感觉。实际上,这是一种视觉错觉。

2010年,法国科学家试图透过非侵入性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来破解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之谜。他们发现,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达芬奇采用的是他独创的“晕涂法” (sfumato)技巧,也叫“层次渲染”。这是一种通过细致地把一个色调调和到另一个色调,使油画中生硬的轮廓变得模糊或柔和的绘画技巧。在意大利语中,“sfumato”含有“消失”或“朦胧”的意思,运用这一技法的画作给人一种朦朦胧胧似真似幻的感觉,使视觉上产生的微妙错觉效果达到极致,给观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此项研究认为,蒙娜丽莎难以捉摸的微笑是不同颜料混合所产生的微妙效果,油画融合了由不同颜料构成的4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40。达芬奇运用这一技法,在蒙娜丽莎的嘴的周围产生轻微模糊的阴影和光晕,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再看时笑容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左图:考古人员正在修道院发掘丽莎·吉奥康达的墓葬

下图:圣奥索拉修道院遗址

研究认为,“晕涂法”是一种非常细致并需要极大耐心的绘画技巧。按“晕涂法”的技术要求,每完成一个层次,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让其完全干透,这也解释了达芬奇何以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蒙娜丽莎》这一惊世之作。

研究人员还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达芬奇的另外七幅创作时间跨度长达40年的作品所采用的“晕涂法”技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达芬奇在多年的绘画生涯中,一直实践和磨砺着这种超绝的绘画技巧。研究人员指出,在达芬奇的早期画作中,这种阴影效果还不十分明显,但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绘画技巧,在后来的画作中,他可以用有机颜色介质产生厚度只有几微米的超薄半透明层,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也是非常惊人的成就。

身份之谜

关于《蒙娜丽莎》画中人的真实身份,人们也有多种猜测。有研究认为,达芬奇可能忠实地描绘了他的某个模特,因为以16世纪的标准,甚至以21世纪的标准来看,此女子的容貌都算不上特别出众。还有研究认为,蒙娜丽莎的原型可能是于1512年至1516年统治佛罗伦萨的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贵妇。一种一度很流行的理论认为,画中人的原型是米兰的公爵夫人伊莎贝拉。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达芬奇一直是米兰公爵家族的家庭画家,他很可能以公爵夫人为原型创作了《蒙娜丽莎》。

贝尔实验室的莉莲·施瓦茨博士的研究惊世骇俗。她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本人的女性版本。她通过数字化技术分析发现,达芬奇的面部特征与蒙娜丽莎的面部特征十分相似。有一次,她在电脑上将《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相重叠,结果发现二者的眼睛、发际线与鼻子等轮廓竟然能够完全重合。她由此推论,《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2008年年初,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馆长维特·普罗斯特称,他将一劳永逸地解决《蒙娜丽莎》画中女子的身份之谜——蒙娜丽莎无疑是丽莎·吉奥康达,罗马一位丝绸商人的妻子。他说,确凿的证据来自于1503年10月写在一本书的书页上的眉批。

笔迹专家阿明·施切尔特在图书馆的馆藏中发现了佛罗伦萨市官员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在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一本著作上写下的一段眉批,韦斯普奇是达芬奇的一位熟人。韦斯普奇说,达芬奇当时正在创作三幅画作,其中就包括丽莎·吉奥康达的画像。海德堡大学称,“所有有关蒙娜丽莎身份的迷雾至此可以烟消云散了。”

最早认为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丽莎·吉奥康达的人,是16世纪艺术历史学家吉尔吉奥·瓦萨里,他在于1550年出版的达芬奇传记中指出,“蒙娜”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夫人、女士”,因此“蒙娜丽莎”的意思就是“丽莎夫人”。不过,人们对瓦萨里的说法一直存有疑虑,因为这一理论的依据只是一些传闻轶事,缺乏确凿的证据。

作家朱塞佩·帕兰蒂认为德国的这一发现证实瓦萨里所说是可靠的,他在进行了25年的研究之后写了两本关于蒙娜丽莎的书,是第一位确认蒙娜丽莎原型是丽莎·吉奥康达的历史学家。

据考证,达芬奇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公证人,与丽莎·吉奥康达是邻居。丽莎·吉奥康达于1479年6月15日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农村的一个破落小贵族家庭,16岁时嫁给一年前死了妻子的比她大14岁的丝绸商人弗朗西斯科·吉奥康多。1502年,丽莎怀孕时,达芬奇受吉奥康多之托为她画了这幅肖像画,以纪念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丽莎·吉奥康达在丈夫去世后成为一名修女,1542年7月15日在修道院去世,享年63岁,被埋葬在圣奥索拉修道院。

最新研究进展

埋葬在圣奥索拉修道院的丽莎·吉奥康达,已被大多数现代历史学家认为是《蒙娜丽莎》中神秘微笑画中人背后的原型人物。历史学家已发现了她的死亡证明书,表明圣奥索拉修道院是她的安息之地。

2011年4月,由文塞蒂教授带领的一支意大利考古队在修道院遗址开始发掘丽莎·吉奥康达的墓葬,目的是找到她的遗骨并提取DNA,与从佛罗伦萨另外两座教堂里发掘出来的她的两个孩子的遗骨DNA进行比较,以重塑死者容貌,最终解决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这不是文塞蒂教授第一次使用这种遗体容貌复原技术,2010年他曾用类似的方法确定了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的容颜。

根据1495年教堂记录中的线索,同时,借助探地雷达和古地图,在经过两周的搜索后,考古学家挖开了30厘米厚的现代混凝土和90厘米宽的古代砖层,发现了两个墓葬,其中一个被专家认为是丽莎·吉奥康达的墓葬。发掘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如果找到了丽莎的遗骨,将由考古学家、艺术历史学家、解剖学家、病理学家、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联合进行研究。

达芬奇研究专家卡罗·佩德雷蒂教授说,“丽莎·吉奥康达最后安息之地的发现非常重要,找到她的遗体并取得她的DNA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以今天的医疗技术,我们可以重建她的容貌和形象。”不过,开掘丽莎·吉奥康达墓葬地的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逝者已矣,应该得到安息,不应受到打扰。

尽管不断有研究揭示《蒙娜丽莎》背后的奥秘,但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个谜。达芬奇以天才画技创造的这一辉煌成就,仍将继续激发观赏这幅名画的人产生强烈的好奇之心和钦佩之意,并给艺术家们带来无限的灵感。

达芬奇简介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诞生在意大利靠近佛罗伦萨的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

15岁时,达芬奇来到佛罗伦萨学习绘画,到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已趋成熟。《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客死法国,终年67岁。

猜你喜欢

康达卢浮宫蒙娜丽莎
康达效应对冲击式水轮机影响研究
可爱的蒙娜丽莎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蒙娜丽莎说
杏 林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