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改效果之我见

2011-12-07钟木根陈文塔

体育师友 201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课体育教师

□钟木根 陈文塔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改效果之我见

□钟木根 陈文塔

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效果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提供理论参考。

新课程标准;体育课;体育课程改革

1 前言

我国从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改革,到现在已走过了九年的历程。这九年来,一线教师在改革过程中习得了新的课程理念、创造了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拓展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文化,但在改革过程中遭遇不少阻力,出现一些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认识中,褒贬不一,赞誉与批评并存,呈现一派众声喧哗的“乱象”。我国总结世界其他国家对新课程改革实施成功与失败经验,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把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实际相结合,编制成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新课程标准体系。

2 新课程标准实施对传统基础课程的影响

2.1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应试教育是我国在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的产物,“升学率”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花费大多数时间用来学习,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漠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质、身体素质、抗挫折能力等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眼、肥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为了应对当前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国家自2001年起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学生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生活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建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探究代替学生探究,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以教师活动代替学生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应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耐心做学生学习的倾听者和参与者,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思想上的偏差和不足。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适时鼓励与善意批评相结合,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再到以“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演绎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主动的学习者——和谐平等的协作者转变。

2.3 新课程标准实施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适合本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可以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由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和体育器材匮乏,规定统一的课程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困难较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鼓励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并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2.4 新课程标准下需要“全能”型的体育教师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的体育课程不同,它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新思路,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身体发展为中心,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体育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下需要“全能型”的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与其他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技能外可以用其它形式和学生交流,丰富学生头脑,甚至有时通过体育来对学生做心理辅导。体育教师能以广博的知识,高雅的气质,文明的语言,坚毅的品质等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能力。

3 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课教学淡化技术成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如“快乐体育”、“快乐教学”“成功体育”,但越来越多的体育课出现“淡化技术教学”的倾向,在一些体育教学比武或体育公开课中可以看到:“教师整节课都进行游戏活动,或编制一些花哨的道具来进行教学,整个课堂场面非常热闹,学生玩得开心”,但课后细想一下,我们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现在实行新课程标准了,运动技术教不教都不重要,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玩的开心,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身心得到愉悦就达到课的目的了。这些看似有理,但却违背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如果体育课没有运动技术教学,那只是一般的身体娱乐或玩耍,还能说是体育课吗?

3.2 形式化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实施的本质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习惯。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不一样,表面上搞的是新课程改革,大张旗鼓地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但进行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积极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鼓励、赞赏的语言,可有的体育教师为了突出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比赛或展示课比赛时,使用大量的器材、花哨的道具,不知是在进行教学还是在搞“商品”展示;要么整节课都进行游戏活动;要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时只注重场面好看,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让课堂气氛变得热闹、好看。教师适当的表扬可以提高受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正面疏导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的教学展示课或公开课中,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整节课教师对学生除了表扬还是表扬,没有其他的辅助评价手段。过多的表扬,如果达到“泛滥”的程度就会适得其反。

3.3 教师地位的困惑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可现实状况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不时见到学生骂老师、殴打老师的报道,更有甚者一些家长都参与其中,我们的学生、家长挥舞着赤裸裸的拳头对待呕心沥血的辛勤“园丁”,岂不令人心寒?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学生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惬意生活,加上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土皇帝”,家长对其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教师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加以说服教育是职责所在,可“土皇帝”们自以为是,不服从教师的管教,跟老师对着干,甚至辱骂、殴打教师。《义务教育法》赋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对教师神圣职业的尊重与重视,可当教师的人身受到伤害想捍卫自己的权利时,得到的却是无情的嘲笑与更沉重的心理之痛,身体上的伤害可以恢复,心理上的伤却难以愈合。

[1]张荣伟著.“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常丽娟.当前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3]赵强军.对“学者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管理,2009.1.

[4]邹尚权.适应新课程改革树立新型体育教学观[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5]解祥梅.新时期体育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6]肖焕禹,方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1).

[7]吴玲.体育新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改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03).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体育课体育教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体育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