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系统”人力资源运行绩效剖析

2011-12-07闫育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教练员竞技

赵 晶,闫育东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我国“体育系统”人力资源运行绩效剖析

赵 晶,闫育东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对我国“体育系统”人力资源运行绩效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如下如论:“体育系统”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组织资源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运动员参训人数逐年滑坡,运动员流通机制不健全,运动员退役与就业安置问题亟待解决;教练员的学历结构、执教水平与经验有待提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优化“体育系统”内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战略转移与合理流通的构想。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运行绩效;剖析

《辞海》对“资源”一词的解释是指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人、财、物力等要素的总称。“体育系统”即政府专门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它是脱胎于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特定的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管理机构。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中,“体育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赢得了非凡的成绩。但由于时代变迁、体制变革、经济转型,“体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运行绩效与培养模式已遇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在“后奥运时代”到来之际,在我国向“体育强国”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冷静地分析我国“体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运行绩效,将对于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释析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备的能够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体育系统内的“人力资源”,除了教练员、运动员之外,还应包括管理人员、运动队领队、科研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等,但因为竞技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运动训练与竞赛,而运动训练与竞赛的主体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群体,因此,运动员与教练员构成了“体育系统”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

2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剖析

2.1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分布的“纵向结构”

“体育系统”内的“纵向”结构,即在管理体系上是由高级、中级、初级三级训练层次构成。高级训练形式,即国家队和省、市体工队成年队、青年队及全国体育院校运动队。它们肩负着培养优秀运动员及在世界高水平竞技赛场上为国争光的重任;中级训练形式,即省、市体育运动学校等;初级训练形式,指遍及全国城乡的基层业余体校。“体育系统”内的人力资源在纵向层次上主要分布于运动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与不同形式之中。从1963年到1965年间,我国逐步形成了从基层单位业余体校,到体育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层层衔接的三级人才训练网络。20世纪80年代,“三级训练网络”进一步完善,现已形成初级、中级、高级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

2.2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运行绩效剖析

2.2.1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运动员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同志曾指出:“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才有后劲。”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培养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2.1.1 优秀运动员数量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士杰同志曾指出:“虽然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总量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在总量配置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与失衡”。现阶段,我国在训约有1.4万优秀运动员是包括全部的一、二线运动员和一部分最有希望的三线优秀运动员[1]。目前,我国部分项目的一、二线优秀运动员加起来只有几百人(部分冬季项目在训人数不足百人),无法形成竞争梯队。

我国优秀后备人才资源溃乏的主要原因即表现在“体与训”、“学与智”的矛盾与冲突上。体育与教育在体制上的脱节,学习与训练在目标上的冲突,是造成各层次运动员出路不明朗、不通畅,多数家长不敢贸然让孩子从事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长只有在孩子运动潜能表现突出或学习无望时,才考虑走上“体育之路”,因此,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选材的覆盖面实际上也很小。与美国相比,美国大部分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充沛,大学生运动员有35万余人,中学生运动员(9-12年级)有650余万人[2]。如果将职业运动员或能参加国际比赛的业余选手列为一线队伍,大、中学运动员分别为二、三线队伍的话,其数量与规模均远远超出我国现有的优秀运动员在训人数,其长盛不衰的体坛霸主地位也与此密切可分。

2.2.1.2 优秀运动员的退役与就业安置

长期以来,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一直采用“包办形式”,从各级少体校、省市体工队到国家队,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的“职业化”培养模式。这里的“职业化”是指运动员进入少体校后,一切经费均由国家提供,实施“半训、半学”的管理方式,一旦进入体工队就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即将训练作为职业,全脱产地进行训练,脱离其应从事的文化知识学习,而当运动员面临退役与就业诀择时,就会感到除了拥有一身竞技水平之外,文化知识极度贫乏。

文化知识学习欠缺与就业压力,是运动员面临退役与就业安置的两大突出问题。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一直是体育界高度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选择是当教练员,而退役运动员的数量大大超过教练员的需求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员退役后可由国家“包办”,分配到各单位;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运动员退役后却不得不自己走向社会,面临新的选择。

2.2.2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教练员

古语云:“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情况在我国体坛现已得到充分的验证。6块世界金牌获得者“体操王子”李宁与其教练张健;荣获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和奥运会比赛五连冠的中国女排与其教练袁伟民;培养了诸多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前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以培养100名世界冠军为目标的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员李永波等,他们是我国体育界重要的、宝贵的运动员资源,是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与腾飞的重要力量。

2.2.2.1 教练员来源渠道

在我国,教练员队伍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群组成,一部分是高等体育院校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大学(研究生)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专业和相关理论知识,但是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与经验;另一部分是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这些人具有实践经验,但是文化基础较差,与竞技相关的综合知识欠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2.2.2.2 教练员的文化层次

据统计,我国教练员中大部分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专以下学历。教育部早已宣布中专学历不能担任初级中学教师,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练员大部分是运动员科班出身,“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部分运动员学历中存在“水分”现象,因此,教练员学历教育制度化和培训规范化势在必行。

2.2.2.3 教练员的业务培训

据统计,从低层至高层,现阶段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教练员队伍中仅有近10%的教练员获得了教练员等级称号。上述问题突出地反映在青少年业余训练阶段,基层教练员“纸上谈兵”和“经验主义”现象严重,造成业余训练水平低,训练质量差。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基础力量,基层教练员的数量与质量、知识与能力,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因此,现阶段应加快改革教练员队伍的人事管理体制,强化激励机制。推行“五制”措施,即在教练员中全面推行教练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风险抵押制、末位淘汰制,从而强化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作用。

3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战略转移

现阶段,“体、教”分离是造成我国体育事业人力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构建设想中,本文将以“体教结合”与“体育社会化”作为切入点,提出“体育系统”运动员与教练员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战略转移构想。

3.1 人力资源——运动员优化配置与战略转移

在一个高度强调“以人为本”的中国社会,人们自然更加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应以实现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环境的“学校化”为目标,进一步拓宽运动员接受不同层次文化教育的渠道,形成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使运动员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下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

众所周知,“教育系统”具有生源优势、思想教育优势、文化教学优势与科研优势;“体育系统”具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经验优势、场地设施优势,而“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与训”、“智与体”的矛盾。并且可以使我国有限的运动员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此,在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我国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优化配置为平台,以运动员形成“小学——中学——大学——职业体育”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解决“体教矛盾”、“学训矛盾”,而且也可以使我国的运动员真正地成为“大学生运动员”,部分优秀选手将成为“职业运动员”。

3.2 人力资源——教练员优化配置与战略转移

多年来,“体育系统”教练员由于受待遇、前景、条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只有极少数的高水平教练员受聘执教于“教育系统”。但是随着我国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优化配置战略的实施,“体育系统”教练员队伍融入“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战略抉择。教练员必须要逐步适应与面对这个选择,并深入探索在“体教结合”过程中,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机制。更新观念,充实技能,提高执教水平。为了尽快地使中国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与世界接轨,还应在管理方式、管理制度、流通渠道、训练酬金、训练条件、训练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逐步建立与完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制度、教练员持证上岗制度及教练员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等举措,进而规范、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执教水平与执教经验。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体育系统”人力资源——运动员与教练员现状分析可知,我国已延续近半个世纪的“体育系统”竞技体育人才管理模式,在为国家带来巨大荣誉与贡献的同时,在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浪潮的影响下,现已对其原有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体育系统”运动员的在训人数、退役与就业安置等问题;教练员的文化层次、执教水平等问题,现已成为阻碍“体育系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瓶劲。在国家高度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我国向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奋斗的进程中,“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将成为“体育系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

[1]李艳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

[2]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

[3]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23 -25

[4]李彩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误区扫描[J].中国人才,2005,9(9):16 -17

[5]邓春菊.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of Human Resource Operation in the“Sports System”of China

ZHAO Jing,YAN Yu-dong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TianJin,300381)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resource operation in the"sports system"of our country,as themain sector of national sports industry,the"sports system"contains some issues such as:the decrease number of athletes trainee,imperfectness in athletes circulation system,unsettlementof issues aboutathletes’retirementand employmentand the needs to improve the coaches’education background,training quality and experience,etc.According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the"sports system"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transfer of human resources and reasonable circulation.

sports system;human resources;the performance of operation;analysis

G812.6

A

1007-323X(2011)03-0021-03

2011-01-12

赵晶(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体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教练员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花与竞技少女